东方日出,积云散,白雪皑皑累边关。
城关之上寒风凌冽,辽字旗迎风展,猎猎响彻。
居庸关上,一人独站城楼,身批兔绒大氅,手持黄铜伸缩望远镜正看向东北方向的隘口处。
日头逐渐升起,照在了头现在还好一些,早在春秋时打仗规矩还要多一些,不然也不会有擂鼓出击、鸣金收兵的说法。
“宋帅,之后该如何?”
“该如何?还能如何?等着守城啊,就五万人还能冲出去啊?”小宋指了指居庸关周围的环境:“长城不就是为了这个建的?”
小宋这次的任务没有其他内容,就是死守居庸关,一直到宋辽联军转战到此,其他的事情都不需要他来考虑也轮不到他考虑。
据守天下第一雄关,小宋没有在怕的,但要说容易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只要超过二十日,攻守双方就只能靠老天爷来决定胜负了。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想要强行进攻,那简直不可能,但这个时代的将领也不是傻子,他们自然不会上来就攻城,心理战才是放在第一位的。
而且想来这里只是第一战线,后头定然还有其他部队从其他方向同时进攻。
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围城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对守城的将士来说其实是非常有压力的,而这昨日的一场雪和即将带来的严寒也是极大的挑战着边关将士们的心理防线。
所以如果没有意外,守关之战最终比拼的便是守关将士和攻城士兵的士气和心理承受能力。
谁先崩谁完蛋。
小宋并不是第一次见到大规模集群作战了,但这一次其实也是有些慌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三十五万人是什么概念,其实可以参照一所高中的人数来做数学题。
一个普通高中,具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十个班,每个班级算他有八十人,那么一个年级就是八百人,三个年级就是两千四百人。
想象一下这样的高中在上学放学时的盛况,就大概知道两千四百人是什么概念了。
那么十个两千四是两万四,一百个两千四是二十四万,而三十五万人就差不多相当于一百五十个这样中等规模的高中里所有的学生,并且把他们全部集中在操场上,而一个鸟巢的满载能力是九万人,这三十五万人可以将四个鸟巢塞得满满登登。
现在可以知道这是怎样一种盛况了吧,抬眼望去都是人,那些人在十里外集结,而且不光是人还有马匹、攻城器械、辎重等等。
而这个时代的攻城之战通常都会是用各类攻城器械对着城门和城墙一阵砸,白日砸墙、晚上纵火,日夜不得悠闲。小宋可不敢保证关内士兵都有不清楚,北海新军实在经不起消耗。
宋北云的也没有办法,因为除了居庸关,他还要同时兼顾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这四个关任何一个被推了就完了。
因为进攻可以随时转移,但防守就只能拉开了阵线等风来,被动挨打是真的难受。
投石车逐渐假设完毕,小宋在他们往前推工程器时下令敲响了第三通鼓。
这第三通鼓敲响,就代表全面开战了,因为射程的缘故北海新军能够提前够到金军,第一轮的枪炮齐射直接砸入了敌军阵地之中。
这一击着实把最前沿的金军给打的有些措手不及,很多金军都倒毙在前进的路上。
但很快金军就反应了过来,他们从阵营中推出了一种很古怪的推车,这种推车高有三米左右,宽则有五六米,在推车的前面有三层盾牌叠起来保护装置,不管是火枪还是弩箭都无法穿透。
唯一能对他们进行有效击杀的只有火炮,可是火炮的装填速度实在有些差强人意,而且这种墙头上用的火炮是专门为了运动战而准备的轻炮,就射程和威力而言根本跟那种宋军自用守城重炮不是一个东西,它主要的用途是在草原上炸骑兵。
而看到战场上的局势之后,宋北云眯起眼睛说道:“这那个啥倒真的是厉害。”
很少夸人的宋北云这次直接就说那个啥厉害,因为除了第一批的队伍之外,后头正儿八经的金军居然在用很先进的班制散兵前进法!
这个战法明摆着就是用来克制宋北云而诞生的,应该是金国从大宋和西夏的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再经过研究和磨合才创造出了这种根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战法。
就像宋北云创造出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武器一样,聪明的土著一定会创造出克制那些武器的战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宋北云已经在无意中推进了这个时代的兵法进化。
散兵推进战术其实是能很有效的进入到炮位的射程盲区的。
看来那个啥也知道,想要赢下宋北云就必须跟他打个脸贴脸,否则不可能会有机会。
至于战损,他根本不在乎,三十五万大军对五万城防,只要六个人换掉对方一个,自己还能剩下整整五万人!
散兵线正从各个角度向上包抄,很快就来到了炮位射程盲区之内,虽然路上损失了不少人,但终归是抵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