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历史军事>1627崛起南海> 第1617章 收集情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17章 收集情报(1 / 2)

费策贤此次领命出使海汉,除了就两国之间尚存的各种争议问题与海汉展开磋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搜集海汉国的各种情报信息,整理还原出一个比较全面真实的海汉社会状况,写成书面资料呈报给朝廷。

这与锦衣卫、东厂所做的事有所不同,费策贤要搜集的情报信息主要是来自于公开的领域和渠道,比如日常社会生活、海汉官方发布的公告、报纸等宣传媒体放出的消息等等。而且他的身份特殊,能够接触到海汉高官的时候远比那些隐姓埋名潜伏在海汉的情报人员多得多,对于海汉社会上层和统治阶级了解的机会也就相应更多,而这些信息对大明来说,可能比海汉在某地部署了多少条战船更为有用。

朝廷对费策贤的任务并没有做出很细致的要求,因为他毕竟不是什么受过专业训练的谍报人员,过去十年都只是一名负责跟外国使节打交道的外交官而已。费策贤在海汉期间的行动拥有极高的自由度,一应事务都可由他自行决定,包括要如何收集海汉的军、政、商相关情报在内。至于具体侧重于哪个领域,也都是由费策贤自行决定。

当然大明给予费策贤这种自由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海南岛距离京城几千里之遥,不可能还事事都请示上司,只能赋予费策贤充分的自主权,让他在海汉国这边审时度势自行发挥。而且费策贤对朝廷的忠诚和业务能力也深得上司信赖,否则以他仅仅从七品的官职,又岂能有资格去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

不过费策贤的情报专业能力的确只有入门者的水准,而且这还是出发之前临时抱佛脚,由锦衣卫和东厂出人,对他进行了十多天培训的结果。所以对于费策贤能在海汉搜集到多少有价值的情报,大明这边倒是没有给他规定具体的目标,只是希望他能够根据三亚的局势变化,判断出海汉对外扩张的趋势,特别是对大明的态度是否会有所改变。

虽然海汉这几年并没有对大明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反倒是贸易和移民方面的纠葛越来越深,两国开战的可能性也随之越来越小,但大明却不敢放松对海汉的监视。这个南海国家在近年所表现出的战斗力越发惊人,而触角甚至已经伸到距离其本土几千里的辽东半岛地区,这就意味着海汉随时都可以通过海路将兵力投送到大明任何一处海岸线。

海汉军的战斗力可不是海盗倭寇这类民间武装组织的水平,其战绩足以让大明这种区域大国感到汗颜,而这几年的事实也证明了海汉如果向大明沿海投放部队,那么基本上都是极为顺利便在当地落脚了。撇开早就被海汉渗透到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大明也同样有官方发行的邸报。

朝廷甚至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通政使司”的衙门,设正三品通政使一人,掌受理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正四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手里内外章疏和臣民密封中诉之件。下面还有左右参议、经历司、知事等官职。目前朝廷所发行的邸报由于发行量较大,已经放弃了手抄或者木刻印刷的方式,改为了活字印刷。

不过大明的邸报与海汉的报纸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差别,就是发行范围。大明邸报基本不对民间发行,偶有流传至民间的内容也只是誊抄而已。而海汉的报纸则是公开发行,全民皆可观看,很多政令政策甚至也是通过报纸宣传来让民众知晓。而三亚市区内也有不少的公众场所有相关的宣讲活动,甚至连酒楼饭店的说书先生也会不定期向公众讲述报纸上的内容,以确保上面的关键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开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海汉官方的政令可以迅速地传达到民间,即便是不识字的民众,也能通过多种宣讲方式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至于说发行费用能不能通过售卖的方式赚回来,费策贤倒是没有去考虑这种商业上的问题,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种形式的政治意义上,并不是太在意其商业用途。

与大多数初到三亚的外国使节一样,费策贤很快就派人将市面上的各种报纸都买了一份回来,白天在使馆工地上监工的时候,就泡壶茶坐着慢慢翻看。报纸上偶尔有些不太懂的东西,便就近问问张千智,由他作出解释说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