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的参观中,费策贤看的东西着实不少,从火车铁路到兵工厂,再到属于海汉他也知道这些安排应该都是海汉官方监控自己的手段,但的确是让他体会到了极为舒适的服务,而这在大明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像礼部行人司司副这种从七品的芝麻官,在京城里简直多如牛毛,别说海汉这种级别的服务了,就算平时在衙门里喝茶,多数时候都还得自己动手泡。在海汉待了这些时日之后,费策贤发现自己对于这种生活环节竟然有些不舍了。待使馆建好,从迎宾馆搬过去了,到时候可就没有免费且按时送到房间的三餐,也不会有随叫随到的各种服务,而使团总共就没几个打杂的下人,到时候费策贤恐怕又得回到喝茶要自己动手泡的日子了。
“或许也应该考虑一下,与海汉人虚与委蛇,让他们今后也给使馆提供好一点的服务。”费策贤鬼使神差地生出了这种念头,不过他自己也明白这种心思太危险,要跟海汉人玩心计,最后恐怕会把自己给玩进去,当下赶紧摇摇头驱散了这种想法。
回到迎宾馆中吃了晚饭,费策贤便叫人将今日到市面上购入的报纸都拿来过目。虽然迎宾馆这里便有免费的报纸可供浏览,但费策贤研究过,迎宾馆这里只有官方报纸《海汉时报》,而市面上公开出售的报纸却有七八种之多,为了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那还是花几个钱自行采购来得稳妥。
而近日费策贤所关注的重点,便是海汉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征兆是否有进一步发酵的趋势。果然不出所料,这次又是包括时报在内的几份报纸都提到了与西班牙相关的消息。
时报上的报道称近期一批运送丝绸和瓷器前往马尼拉的大明商船在距离马尼拉湾仅半天航程的海上遭遇海盗袭击,五艘船组成的船队仅有两艘逃脱,其他三艘被洗劫一空之后,海盗还扣下人质向船主和货主索要赎金。当然了,这几条船肯定是不会再还回来了。
这件事最终虽然得到了和平解决,人质全部获释,但事主损失惨重,估计这三船货运抵马尼拉港的价值超过白银二十万两,如今却是连船带货全都没了。
时报在报道最后指出,根据船上生还的水手指认,马尼拉港附近出现的海盗团伙中有不少是西方人,甚至有讲西班牙语的贼人。有理由怀疑这些海盗与马尼拉港的西班牙人有染,建议商船近期不要再冒险前往马尼拉港。
类似这样的警告,费策贤已经在时报上读到了两三次,每次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一次比一次来得严重了。这些船是真被打劫了还是海汉安排的桥段,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费策贤认为这是海汉有意在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造势,要为动武寻得一个比较能令人信服的理由——比如说剿杀海盗。
当然了,光有海盗是不够的,还必须得把这些凶神恶煞的海盗与马尼拉湾里的西班牙殖民者联系起来。费策贤前些天在图书馆也仔细研读了海汉过去几次对外战争期间的报纸,基本已经搞懂了海汉发动战争之前在舆论宣传方面的路数,他认为不管这些海盗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出来,总之先设法将西班牙人勾结海盗的罪名坐实,最好手里还能有几笔与海汉相关的血债,剩下的事情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该动手的时候勿谓言之不预了。
这样的手段似乎有点卑劣,但如果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来衡量,那就没什么可指责海汉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这个道理费策贤还是懂的,只要海汉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那么这场战争在今后的历史记载中就会是正义的。而战争的失败者,大概就只能成为衬托胜利者的反面角色了。
海汉时报作为官媒,其话语权和宣传效果自然毋庸置疑,这种文章多刊登几篇,就算胆子再大的海商也会衡量一下冒这风险去马尼拉到底值不值,何况如今海汉已经逐渐开始收拢大网,在各个港口都会对意欲前往马尼拉的商船进行劝告,尽可能地在战争开始之前就掐断马尼拉的跨国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