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岛位于大同江入海口西侧海面上,这个岛屿面积大约有十平方公里,原本有一些渔民居住在岛上,不过早先与清国开战期间,为了确保大同江基地的军情不会走漏,整个出海口附近的渔民连同渔船都被强制迁至了大同江以南。由于战后海汉在出海口南北两岸分别开始了铁矿和盐场的建设,因此到目前为止这里也仍然还是属于军事禁区,不允许平民在岛上定居。
而护送李溰一行的海汉舰队驶出大同江之后,便将席岛作为了第一站的演练目标。考虑到李氏兄弟对海上作战应该不甚了解,王汤姆也就没有安排航海技能方面的展示,而是直接拿出了看家本领,让舰队列战斗队型对一处陡峭的海岸进行了炮轰,以此来展示舰队冠绝东亚的火力输出强度。
即便是事前就知道海汉战舰以火力凶猛而著称,但亲自在舰上体会到开火时的场面又是另一回事了,李氏兄弟看着海岸峭壁上被炮弹轰击炸裂的碎石飞溅,心中都是转过同一个念头:如果在对面与海汉对峙的不是席岛海岸,而是朝鲜水师,那又当如何?
朝鲜水师的主力战船是龟船和板屋船,搭配剑船、猛船等小型作战船只,构成水师舰队。但无论是哪一种战船,过去也从未在战场上面对过海汉海军这样的对手,这种炮火打击强度更是朝鲜战船从设计之初就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情况。尽管不想承认,但李氏兄弟也很明白,木制结构的朝鲜战船在面对这种强度的炮火攻击时恐怕连一轮都撑不过去。
看到这样的炮击场面,李氏兄弟也就不难想象,为何当初联军舰队挺进鸭绿江,能让清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状况下依然无法渡江。要笑的心思,刚才在船舱里看到的东西已经完全突破了他们的认知,让他们受到了十分强烈的震撼。哪怕是曾经乘坐过威严级战舰的金尚宪,也从未进入过安置锅炉和蒸汽机组的船舱,今天是他第一次看到蒸汽推进系统的真面目。
能让船身庞大的战舰在海上以这种速度航行,这种事本身就已经超出了朝鲜参观者们的常识,而船舱里这一大坨靠烧煤来获得动力的机械装置更是让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动力从何而来,如何传导至水下推动船只前行,任凭他们挠破头皮也还是想不出来。虽然他们威严级战舰的理论最大航速的确可以在一天之内就从大同江入海口驶抵汉城,但实际上船上的蒸汽动力系统并没有持续工作这么长时间的可能,王汤姆也舍不得用十几个小时的机械损耗来换一个在朝鲜人面前卖弄实力的效果。因此仅仅在使用蒸汽动力航行两小时后,王汤姆便下令关掉了动力系统,仍是以风力驱动战舰前进。
但饶是如此,舰队的行进速度依然非常快,当天日暮的时候便已经抵达了汉江口的江华岛。舰队没有连夜进入汉江,而是在江华岛附近休整一晚之后,第二天一早才驶入汉江,向上游的汉城驶去。
或许是这趟行程中两位王子受到的震动太大,在他们返回景福宫之后,朝鲜方面很快就留学事宜作出了指示和安排。
留学人员的选派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朝野上下都极为在意的军方留学人员,最终按照两位王子亲自督阵的新军学员大比武结果,再加上由兵曹衙门内部“选拔”的人员,共计有十八人被选中公派去海汉留学。王汤姆在看过名单之后,确认了己方提前沟通过的安道石等人悉数在列,今后如何操作这批人就要看三亚那边的安排了。
除了军事人员之外,朝鲜还选了一批专门去海汉学技术的匠人,这其中不仅仅有学习武器制造和造船的匠人,也有冶炼、制盐、农技、织造、酿酒、制糖、榨油等等项目的学员。这些人学成归国之后,都将会成为各自领域中的技术骨干。
第三类人员是担负了文化交流使命的文人,由礼曹和吏曹两个衙门联合选拔的十名朝鲜书生将分别前往三亚和儋州两地,与海汉的文教机构和民间文人作不限期的文化交流。他们没有什么很具体的任务,主要目的就是去看看海汉在文教方面的发展状况,如果有比较先进的制度或做法,便可以搬回朝鲜进行效仿。
前两类人员都要向海汉缴纳相应的费用,只有第三类的文人相对比较轻松,朝鲜方面只要负责他们在海汉期间的生活经费即可,无需再向海汉另行缴纳费用。当然了,所有人员往返朝鲜与海汉之间的路费都是全免,并且人身安全方面也是由海汉提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