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司礼监>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老虎大了,养的人也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老虎大了,养的人也怕(1 / 2)

魏良臣不是心血来潮要和杨镐谈论在辽东推行“移风易俗”一事,他是有目的的,因为,他需要得到来自文官系统的力量支持。

不论哪朝哪代,推行哪个政策,都需要具体的执行者和鼓吹者。

二者不外乎文武。

可太监,在大明朝是独立于文武的存在。

大明开国两百多年来,没听说哪个太监给定了什么国策的。

故而,身为“内臣”的魏良臣受身份所限,根本没有办法跳到前台,他宣扬的再多,世人也只当他是“阉宦邪说”,也只会骂他太监干政。

这叫天然原罪,无关他的说法是对还是错。

那么,为了将来能够顺利在辽东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魏良臣必然需要有那么一帮子文武官员充为他魏公公的“白手套”。

就如二叔同样有“五虎”、“五彪”、“十孩儿”等文武官员替他摇旗呐喊,替他出谋划策,替他打理具体事务一般。

杨镐和熊廷弼就是魏良臣倾向的未来合作伙伴。

两者有很多地方相似,其一都是进士出身;其二都对辽事熟悉;其三,对建州女真都持敌意;其四,两者的脾气都不好,或者说行事都极为凌厉。

最重要的是,这二者都不是东林党人,且一前一后都成了辽东有名的边臣,同时又都看不惯李成梁,对其在辽东“养寇”政策极为不满。

可悲的是,这二人也同样是一前一后被诛杀。

熊廷弼之死或许有党争因素,杨镐之死则纯是崇祯为了立威,或者为了振奋人心的宣传缘故。

可笑的是,杨镐被杀了,明朝对后金的战绩却是每况愈下,多少个萨尔浒也不及辽东一年又一年的战败,也不汉话,穿汉服,写汉字的“熟女真”就能看出。

如魏良臣的情妇瓜尔佳氏不就是汉话说的极好么,在没有成为舒尔哈齐福晋前,瓜尔佳氏一家和汉人没有区别,甚至还看不起那些金钱鼠尾的同胞“生女真”。

哪怕是奴尔哈赤一家,汉化程度也极高。明朝对后金征战中,也有很多女真将领和士兵为大明死战。

先进文明对于落后文明永远是具有吸引力的。

历史进程本来就应该是先进文明融合落后文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所谓文明就当任其自生自灭,被时代淘汰,而非去挽救,去发掘,搞什么多元化。

然而,再落后的文明之中都有一个特权阶级的存在,放在当下的建州,就是以奴尔哈赤为首的反动集团。

他们渔肉建州百姓,通过剥削压榨本族人民,进而为了获取更大的富贵,不惜裹挟绑架建州百姓发动战争,致使生灵涂炭,亿万人民葬身屠刀之下。他们的存在,伤害了建州人民,也伤害了其他各族人民,因而必须严厉打击,狠狠打击。

移风易俗,是为了使女真各族人民奔小康的好政策,谁胆敢反对这个政策,谁就是建州人民的公敌!

“学生试想,这移风易俗令一下,便要在辽东各地的路口搭棚子,要在棚子边竖一根旗杆,上面悬挂“蓄发改服”的公文,叫人念给各族百姓听,要使他们知道。要加大宣传,不但要蓄发改服,还要易汉姓,识汉字,说汉话,官府对这些真心归化,愿意学习的女真百姓要一视同仁,要将他们真正当成我大明子民看待…但谁要敢不蓄发,或煽动百姓闹事,反抗官府,那就要割下他们头颅挂在旗杆上…”

“…于乡野间,于村落间,于山林间…要广派人员,见剃发者,不问青红皂白,按住脑袋就砍。同时要发动那些已经融入大明的汉化人员,给他们权力,封他们做官,让他们去发动……同时要鼓励辽东汉民和这些归化汉人通婚,让他们的后代接受教育,考试做官…”

魏良臣洋洋洒洒一通,连具体执行方式都说了一些出来,这可把杨镐听的愣住了,但仔细一琢磨,魏良臣所言的这些其实都是历来有过的政策,历朝开国之初都有此政策相关条文,但越到后面,却越执行不下去。

究其原因,还是利益二字啊。

便是今日没了女真一族,尽是汉人,以后也会有其它各族。

魏良臣当然也知道世间不是单一个女真,解决了一个女真不代表就可以长治久安,再无边患的了。

但他更相信,只要大明朝上上下下紧密团结在以他为首的“阉党”大旗下,积极融入时代潮流,放眼看世界,再多的边患都不足以动摇华夏的根基。

“当然,这都是学生的胡思乱想,老师他日若能东山再起,必有更加稳妥的法子。”魏良臣意识到自己说多了,这也是真的心急,新任辽东巡抚张涛的那些王八蛋政策一旦施行起来,只会更加助长女真人脱离明朝之心,也会让辽东汉民迅速寒心。

这世间从没有一个压制主体民族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

杨镐未对魏良臣所言下评语,只摇了摇头,却不知是说自己没有机会东山再起,而是说魏良臣的法子有不好处。

“难得老师来京,学生这就安排下去,老师且在京中多住几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