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女生言情>穿梭1368>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采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采购(2 / 2)

陆远和施成在南非忙活,留守在国内的李灵珊和郑纪也没闲着。

论及消费,可能上帝都没办法遏制住女人的消费**,特别是荷包满满的李灵珊。除了对服装厂下订单,订制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军服、棉毛衫裤以及成衣外,更是直接从缝纫机厂下了一千台脚踏式缝纫机的订单。另外让之前合作的印刷厂加印了五亿两纸钞。除此以外还订购各种不同用途的小物件,从测绘无人机、音响喇叭、各种尺寸的旗帜,到打火机,手压式自发电手电筒、太阳能计算器、化妆镜等等产品,不胜枚举。

郑纪除了解决黄金的出售问题外,也购买了不少东西,包括大批量的农具、无动力液压以及平板拖车、化肥、柴油、汽车零配件、机油轮胎等消耗品,还安排印刷厂加印了扫盲教材、十万个为什么、机床使用手册、锅驼机制造与维修手册等等类似实用性的科教材料。解决完以上这些,又通过陆远的关系购买了大批量的医疗药品,至于药品的种类,几乎除了空气净化健身器材之类不必要的保健产品和一些类似于抗癌药物等特殊药品,其他无一不囊括在内。男性和女性对于购物的区别,有此可见一斑。

李文斯顿和乔纳森在美国得知了默罕默德金盆洗手的消息大为吃惊,以自己的工业能力,就算有了默罕默德出售的各种军工设备,但是仅靠着这些有限的设备造造霰弹枪之类的滑膛枪子弹还凑合,指望着立即就能批量生产以7.62m43为主的步枪子弹依然是痴心妄想。

虽然弹药的存货依旧绰绰有余,但毫无疑问,如果不能自我造血补充,早晚有打光的一天。既然立刻生产步枪弹做不到,那就只能采用复装。

乔纳森利用自己在南北战争重演俱乐部的身份,联系上了一位铸造弹头协会(cast bullet asso)的会员,从他那里购买了全套的设备,至于技术方面则毫无难度,只需要看一看自制弹药社区的会员们上传到 youtube 上的教学视频就ok了。

得益于美国民间高度发达的各种自发性非盈利性蒸汽俱乐部,以及工业革命爱好者协会,李文斯顿和乔纳森两人很快就收集到了包括视频资料、教材、设计图纸等一系列对现在的远东帝国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后又花费了大价钱,从几位收藏家手中买到了他们视为生命的以蒸汽机、锅驼机为代表的各类实物器械,甚至还包括那些蒸汽机车爱好者手中自制的大比例高精度,真正可以用来载人的蒸汽机车模型。

有了模型实物和图纸还不够,制造的机械也不能少。从1774年英国人约翰·威尔金森发明的较精密的炮筒镗床,到1775年制造的一台水轮驱动的汽缸镗床。再到英国机床工业之父莫兹利创制成由丝杠传动刀架,能实现机动进给和车削螺纹的机床。1817年,英国人罗伯茨创制龙门刨床;1818年美国人惠特尼(全名伊莱·惠特尼)制成卧式铣床;18

76年,美国制成的万能外圆磨床;1835和1897年又先后发明滚齿机和插齿机无一不包含在内。

两人费劲心力在民间大肆搜索,能买到实物的完全不考虑价格因素直接购入,没有实物或者无法花钱买到的,就只能购入图纸花时间自行仿制。自此汇集了从工业革命伊始的珍妮纺纱机直到20世纪初期逐渐演化出了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等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图纸和实物。

十五天后,当陆远一行人回到远东帝国,第一件事并不是准备安装器材机械,而是进行统筹规划。

现在以军工厂和冶金厂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业厂区基本都集中在黄浦以东的高桥镇,也就是高昌乡二十二保地块。但随着一大批新设备的到来以及从后续发展空间方面考虑,再加上高家行地区的两家船厂经过数轮整合和扩建,占地规模一再加大。

在此基础上,再将所有工业都集中在高桥一地就不太合适了。之前集中在一处,无非是考虑到宝山并不在松江府治下,而今却是再没有这种顾虑。最终经过大家的商议,决定将未来的重工业基地建设在宝山、顾泾一带。海防驻地则维持不变,依旧在高昌乡二十三保,也就是虹口杨浦一带。

而现在的军工厂依旧保留,以便在未来有需要之时重新投入生产增加军工产能。至于高桥一带则被重新被规划为战略仓储中心,以利用高桥的地理优势。经过这么一番重新规划,虹口杨浦的军事驻地,宝山顾泾的重工业厂区以及黄浦以东(外)高桥仓储区和高家行地区的联合造船厂,将形成远东帝国现在最重要的军工及重工业黄金三角区。

陆远等人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在其他地方兴建大型工业园区,其中苏州府吴县就是另一大热门,吴县是苏州府境内各矿产资源较为集中的一块区域,而且同样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未最终入选究其原因,同样是出于地理因素。因为吴县距离浒墅关和常州府实在太近了,谁都没办法保证未来的战局是否会对自己有利。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集群式工业园区,绝不是浇浇水泥把土地夯夯平,然后在上面建几幢高大的厂房,把设备搬进去,把人丢进去干活这么简单的。除了上述这些,还涉及到人员安置,交通运输,污染排放等等。

其中光人员安置方面就牵涉到许多个小项目,比如附近需要有成熟的商业配套、住房建设、学校、医院零零总总。人员方面还好解决,更为主要的其实是极容易忽略的污染排放工程。人吃五谷杂粮,要吃喝拉撒,解决了吃喝,那拉撒呢?无论古今中外,工业革命初期的城市化建设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忽略这一点,才会造成污水横流,灾情疫病屡屡爆发。等当权者们反应过来往往已经一发不可收拾,而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兴修下水道等等隐蔽工程,浪费人力物力不说,还白白浪费了时间,拖慢了进度。

考虑到以上这些关键性要素,最终只能选择在靠近长江拥有充足的水资源,同时船运发达拥有相对完善港口设施的黄金三角区建设军、重工业园区。

一个国家,仅仅有重工业是畸形发展,一条腿走路是走不远,走不顺的,这个道理不仅陆远等人知道,就连十四世纪的人都能看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