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似乎,从来都不亲自上战场的。
这和过去的信王可不一样……那时候魏国信王武艺高强,每场战斗都必身先士卒,狰狞的鬼面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唯有他们的主帅易修能与之一战。
可这次回来,却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出来,用这种方式碾压他们的自信心了。
吴国人感觉很疑惑,也不是没有人想到也许之前莫行歌只是诈死,却在这样的过程中身受重伤,失了一身武艺,可这种论调,很快便被淹没在人民群众的迷信之中了。
大家潜意识里已经相信了现在的莫行歌不是正常人,怎么着也是神神鬼鬼之类的东西,对于他的特异之处,自然也会往那个方向上联想。
群众很快给出一个“靠谱”的结论:“一定是上天有好生之德,莫将军既然已经都成仙了,自然是不再方便亲自上阵厮杀了。”
这样才能凸显出来他的身份嘛!
这说法很快便甚嚣尘上,易修开始的时候还管一管,到后来便索性放任自流了。
史书上的说法是太子殿下无力回天,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本就是他按照苏怀瑾策划打造出来的局面,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总不可能自己再去拆台啊。
他又带领着军队挣扎了一些日子,便“适时”地在一场正面对战当中被对方的领军大将捉了去。
那位满脸胡茬相貌粗犷的将军显然是事先得到过主帅吩咐,下手很有分寸,扛起“昏迷”的易修就跑,一阵烟一样消失在了己方的军阵当中。
这下子,吴军彻底乱了。
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两只腹黑夫夫轻松愉快地收服了其实也并没有多少伤亡的吴国士兵,这些战俘们被专门看守在一个营地里,并没有受到苛责,当然,也没多少好日子过。
而事情还没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次过后吴国该一蹶不振,局势翻转该被魏国吞并的时候,信王竟毫无预兆地反了!
军中檄文被快马加鞭地传遍天下,其中历数了当朝皇帝几大罪状,还言之凿凿地表示之前那场乌龙的“死亡”其实都是上位者居心叵测搞的鬼。
百姓们对保家卫国的莫行歌本来就有很高的好感度,再加上莫行云自从登基以来,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不说,还日日饮酒享乐不问前方战事,檄文在这本就荒谬的皇帝头上又添油加醋了一把,很轻易就将他塑造成了桀纣一般的人物。
所以,得天之幸的信王殿下举兵讨逆、取而代之,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那场仗打得比与易修里应外合的上一场还容易,魏国最精锐的军队尽在莫行歌掌握之下,后方其实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苏怀瑾只带着两万人,几乎是以一天两座城池的速度取直线往皇都推进,路上百姓夹道相迎,许多官员甚至自行开门迎接,言语间多有谄媚讨好,俨然以把这还未登基的殿下当作了真正的皇帝。
只用了半个月,皇城便易了主。
当看到莫行云哆哆嗦嗦地跪在自己脚下,眼中却仍闪过怨毒之色的时候,苏怀瑾除了源自于莫行歌本身的畅快之外,竟无一点该有的厌恶甚至怜悯,他看着这废帝的头顶,感觉有点好笑。
说真的,他完全无法理解,莫行云究竟是为什么会对莫行歌有那样不死不休的敌意。
这种敌意由来已久,莫行歌小时候的记忆当中,这位皇兄就一直是个噩梦般的存在,能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皇子放弃身份,甘做马前卒也要前往杀人不眨眼的交战前线,这人绝对是功不可没。
单纯的厌恶与嫉妒,难道真的会发酵成这种令人发指的仇恨吗?
可惜他无法得到答案了,趴伏着的莫行云脸上诡笑一闪,竟从靴子里抽出一柄匕首,不管不顾地朝他扑过来。
随即便被数支利箭扎成了筛子。
一旁黑纱蒙面整个人都被包成粽子的易修走上前,随手将手里的弓递给一旁的卫兵,嫌弃地用脚踢了踢莫行云的尸体。
“就这德行,竟然能把你原主害成那样?”
他们距离其他人都有些远,倒不怕被人听到引起怀疑,苏怀瑾苦笑着摇了摇头,声音多少有些唏嘘:“都是命运弄人。”
他所帮助的每一个宿主,明明都是最好的人,该得到最好的待遇,他们悲剧的人生,不过都是因为命运弄人。
而他,就是来给他们逆天改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