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求生记> 分节阅读 28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85(1 / 1)

秋两季穿上正合适,满足了这些人能长时间装x的需求,虽然卖的不如普通毛衣那么火爆,但给涿鹿商社带来的利润,可是一点不少。薄毛衣刚卖了一波,毛布以及用毛布裁剪的衣服又出现了。与棉麻丝绸不同的是,毛布不但保暖更好,还耐磨损,价格虽然不便宜,但是好用耐用,让贫苦人家觉得更划算。另一方面,毛布用火斗烫过之后,异常挺括,衣型能保持很长时间,穿出去倍儿有面子,不像棉麻丝绸,一不留神就皱的没法看,这一特点又让富贵人家特别看重。而且厚薄不同的毛布,也让其除了在最热的三伏天派不上用场外,其余季节都能穿着,这些毛布颜色也多,价格各异,如此一来,不论贫贱富贵,都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需求,置办上一套甚至几套毛布服饰。贫困人家可以买最便宜最薄的布,自己回家剪裁,富贵的自然可以根据不同季节购买厚薄不同的布匹或是成衣,如此一来,毛布及其成衣卖得甚至比毛衣还要火爆,帝国上下都以穿上毛布衣服为荣,一时蔚为风气。第二件事则涉及代王朱鼎渭。去岁秋后,这个代王不听人劝,硬是半强迫地让佃农种了上万亩的什么番薯土豆,不少人等着看他笑话,北地就没听说过一年两种的事儿,何况这玩意儿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自然让人大跌眼镜,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年前朱鼎渭就从地里收获了上千万斤的粮食,随后顺其自然的,提供种子的涿鹿商社出名了。严格来说控制种子的是工会,不过对外都以商社统称除了宣大一带在耿总督、贺知州的大力推动下广泛种植外,晋西晋南的大户们,在代王这么高产量的刺激下,都找上了涿鹿商社的门,就连三边总督杨鹤,还有蓟辽总督孙承宗,也派人前来接洽。工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良机,凡是富户,都是实打实的出了钱粮,才拉着种子走的,就此大赚了一笔。对杨总督倒是网开了一面,只要他允诺与宣大一般,收粮后替商社催收种子费即可,有耿总督做中间人,倒也信得过。六月是红薯土豆上半年收获的季节,从各地反馈回来的情况看,都不出意外地获得了丰收,杨总督还亲自写了两封信,一给耿如杞,一给商社,千言万语,无非就是感激红薯土豆拉了危急中的他一把。杨鹤此人,官至兵部侍郎后,两年前晋位三边总督,督抚陕甘宁等地,此人对流匪手段怀柔,主张以抚为主,原本的历史上因为缺乏钱粮安置流匪,流匪们降而复叛,招抚失败后被崇祯下狱问罪至死。现如今流贼主力还有最著名的那些头子,已经在涿鹿山一役中被灭殆尽,但只要陕、甘等地旱情不缓,闹事的人就不会少,一直苦于无物可抚的杨总督,终于因为红薯土豆这两种不但耐旱,还高产的粮食出现,而大大的缓了口气,只要再有一到两季的丰收,他有信心完全平息陕甘一带的民变。至于蓟辽总督孙承宗,最后却是熄了种红薯土豆的念头,他在辽东奉行的是辽人守辽土,修建坞堡,步步推进的战略,崇祯四年刚进入正月,他就在大凌河开始抢筑城墙。为了以战养战,就得在辽东种地,若是普通粮食也就罢了,金人一来回城据守,那些粮食产量不高,没了也不心疼,但红薯土豆就不同了,这么多的粮食在野外,凭明军的野战能力,肯定保不住,那就成资敌了。说回朱鼎渭,别人都是大丰收,可他却是近乎绝收。没有完全绝收,那是因为涿鹿商社在年前赊给他的二十万斤种子好歹有四百万斤的收获,要不然,代王爷可是一鼓作气把年前收获的粮食都给种了下去,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不仅颜面大失,还要损失惨重。消息一传出来,种了红薯土豆的人尽皆哗然,这才知道涿鹿商社之前碎碎念叨告诫的,种子需找他们购买一事不是虚言恫吓,而是玩真的,之后一些贪小便宜之人,年后私下找农户买粮做种,现今同样一无所获的事儿也印证了这一事实。这一下富户大贾也好,平民百姓也罢,凡是还想种红薯土豆的,都乖乖拉着粮食来涿鹿山换种子,保安州一时道路为之堵塞。好在志文北上草原前做了充足准备,种子是不愁的,只是苦了还留守山中的钱管事等人,忙得不可开交。当然了,今后涿鹿山重心外移,再想换种子,估计就得到塞外了。毛衣毛布还有粮食如此暴利,难免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开始有人打探涿鹿商社的背景,只是大部分人在知道有宣大总督耿如杞撑腰后就撤了,紧跟着朱鼎渭乖乖派人拉粮换种,又让剩下的那小部分人几乎散尽。正文 第567章 烦恼最后剩下的,背景极其强硬,不是比朱鼎渭还要张狂的宗室,就是有阁老撑腰的商贾,仍不死心,不过在见识了涿鹿山的险要山势,得知涿鹿商社的东主和主要大掌柜都在塞外忙碌之后,暂时按下了贪念。要想拿下涿鹿山,至少得出动上万大军,还不能是卫所里的那些废物,得是边军才成,而且面对如此雄关要隘,硬攻基本没戏,只能靠困,即便是困,山里也不会缺粮,得等人家缺兵少箭,才能攻下。如此人数众多,旷日持久,还要动用边军的手段,必然惊动当今皇上,这些人偏偏又不愿让崇祯帝知情,遂暂时熄了念头。况且东主、大掌柜这些主要人物都不在,就是打下涿鹿山也没多少用,他们可不认为一些喽啰就能要挟涿鹿商社。最有能力动手的,自然非当今皇帝崇祯莫属,只是崇祯自登基扳倒魏忠贤之后,厂卫俱废,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之类的完全就是摆设,耳目不通。涿鹿商社的大名他当然听说过,不过在耿如杞和杨鹤的奏折中,那是献出了神物良种的义民,红薯土豆一旦推行天下,必将解决帝国的粮食问题。既然如此,那人家赚些银钱也是应有之义,总不能叫商社白辛苦罢。那些对涿鹿商社打歪主意的人,知道自己捞不到好处后,也不愿便宜别人,尤其不愿意让崇祯得到好处,以免这个皇上有了钱粮后脱离掌控,就这么默契地也不提,居然让涿鹿商社涉险过关。此时的崇祯,比起历史上的他自己,日子要好过不少。对内,北方虽有人作乱,但不成气候。有了涿鹿山和塞外这两个需要大量人力的地方,将那些因旱情逃难的人消化得干干净净,再没人有心思造反,这一点,贺文瑞同耿如杞都看得很清楚,是以对涿鹿商社大力支持。而留在陕甘作乱的难民,在杨鹤有了粮食后,招抚也进行得很顺利,崇祯为此还算满意,这个杨鹤有点本事,居然没怎么向朝廷要钱,也没怎么动刀兵,就把叛乱平息得差不多了。当然了,境况的改善,崇祯自己并不得而知,他还是为明帝国眼下的困境烦恼,而最让他觉得头痛的,还是大明的外部,现在最凶恶的敌人,自万历朝末年在辽东兴起的后金。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孙承宗是崇祯的老师,是最让他放心和信任的人,所以崇祯才在杀了袁崇焕后让其督抚蓟辽,只是这老师能力虽强,花钱的本事也不小,这不,又伸手要钱来了,说是在大凌河筑城,基址已完,灰池亦备,不可半途而废云云。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大凌河城修了一半,没钱了。偏偏户部叫苦不迭,说是国库羞涩,实在没钱,又云辽东边军,靡耗钱粮,却又毫无建树,不如尽撤山海关以外的军队,守好长城一线即可,如此一来,能省不少钱粮呢。崇祯大怒,这种丢失国土的事儿他怎么能做,训斥一番之后,户部扣扣索索拿了十万两白银,崇祯咬咬牙,又从自己内库中拨了三万两白银,一并发往辽东去了。这点钱多半不够,不过这已是崇祯的极限了,剩下的,就让孙承宗自己想办法罢。不是他不肯多拿些钱出来,实在是内库也快要空了,总得留些应付变故吧。年初东江镇皮岛兵乱,祸因就是欠饷欠粮,当然,与毛文龙死后,弹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也大有关系,国库内库都剥了层皮,才把这些丘八安抚下来。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安抚住,东江的两个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就仍然不服总兵黄龙管束,径自跨海,投了鲁东的登州巡抚孙元化,崇祯虽贵为皇帝,却也拿这些兵头无法,只能听之任之,还安慰自己,好歹在鲁东登州,还是能打打辽东后金的。说完大明,再聊聊后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在黄台吉与两个大贝勒的角力平衡下,多铎顺利做了新镶蓝旗的旗主,让他担心的北上守边,抵御阿敏的事儿也没落在他身上,鉴于新镶蓝旗实力弱小,黄台吉还是让其西去,监视左翼蒙古。当然了,多铎并未像阿敏那般,被远远发配出去,而是留在盛京参政议政。虽然没让自己儿子坐上旗主位置,但在黄台吉看来,多铎算是个听话的小子,这一次交锋,是他赢了。随后,又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效仿明国,定官制,置六部,其中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托掌兵部,豪格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各部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职位,大都被年轻听话的贝勒贝子瓜分一空,将大贝勒的权柄分了大半,在加强汗权的路上又进了一大步。另一件令黄台吉高兴的事儿,是辽东汉人工匠与他从关内掳来的汉人工匠,齐心协力,终于筑出了还算满意的大炮,自此金国不再是只会骑马射箭的蛮夷了,原先一筹莫展的城池坞堡,总算有了对付的手段。烦恼的事儿当然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北部不断受到袭扰,在岳托北上之后,阿敏仍然没有收敛的意思,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安排他对付阿敏,成则是黄台吉自己眼光好,败则可以此拿捏代善。不过话说回来,岳托算是年轻一代贝勒中骁勇善战之人,听说要对阵阿敏,不但不害怕,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不怕归不怕,面对阿敏更加狡猾的手段,岳托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戒备森严之时他要么不出动,要么干脆远远跑到临海一带袭扰。等岳托率军驰援后,往往原地附近又被另一股军马攻破,几次三番之后,都有些束手束脚,也醒悟出阿敏恐怕不是孤军作战,应该另有一只军马同他相互呼应。而东边临海处,黄台吉为了高价从海上购粮,放松了对东江镇的打击力度,也使得东江军猖獗起来,临海的牛录也遭到了袭击,出现了损失。正文 第568章 向南用兵这一北一东的袭扰,让黄台吉不胜其烦。东边如果大规模清剿的话,势必没了粮食的来源,而北边就更困难了,恐怕要派遣大军进入东金山清剿,才能让阿敏消停一段时间,只是这么做值得么。而向北用兵,除了能掳些生女真补充兵源,不会有什么收获,还要耗费不少粮食和箭支,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向南用兵就不同了,钱粮的收获必然不菲,基于抢来的财物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粮食的压力,迫使黄台吉更倾向南方。不过很快他就不用烦恼了,一则讯息的到来,让他很快做了决定。“汗阿玛”豪格进了御书房向黄台吉请安。“起来说话。”黄台吉对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新设的六部,让其主掌刑部,同时还掌管大金的情报消息往来,不过黄台吉知道此子能力虽有,但性情暴躁,城府不够,还需好好敲打敲打。“有新的消息,还请汗阿玛过目。”豪格呈上信笺。“不用了,你直接说吧,什么事儿”“明国蓟辽总督孙承宗,令总兵祖大寿出锦州,在大凌河筑城。”豪格答道。黄台吉微微皱眉,“就这事儿”此事上个月就有南边投诚的汉人向他禀报过,不过那会儿他忙于设六部,察看新筑就的大炮,又觉得筑城非一日之功,就没太放在心上。此时豪格又说起此事,那定然是有值得重视之处了。“正是,阿玛。”豪格点头道,“我派兵马探查过,大凌河城墙已毕,只差墙垛、角楼和炮台就可完工了。”“这么快”黄台吉惊问。“阿玛莫非忘了,之前袁崇焕督抚辽东时,就几次三番想要在大凌河建城,虽然一直未能得逞,但地基是打好了的,是以此次筑城也就快得多。”明金双方曾经在大凌河反复拉锯,一方搞建筑,一方搞拆迁,拆迁的更强势一些,却不够专业,只把城墙扒掉就算完事儿,至于地基却是顾不上,也没能力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