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6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66(1 / 1)

d会很好看。第三百六十四章:手可摘星辰“我笑你作甚”张正书又不是没见过女生戴安全帽,在后世他生活的是一个小城,骑摩托车、电动车的人还是很多的。当然,不戴安全帽的人也有很多,但为了小命着想戴安全帽的人也不少。其中女生自然是有的,所以司空见惯的张正书,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他发愣,只不过是恍惚间好像回到了后世一样。“你生气了”曾瑾菡见张正书面色古怪,还以为他生气了。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只是想起了一点事情进去吧,不然会阻碍到施工进程了。”他注意到,因为他的到来,施工好像还停止了。老刘工匠笑道:“没事,反正也是要休憩一下的。”确实,人总是在劳动,而且是高强度劳动,总是会吃不消。张正书的到来,恰好让这些工匠有了点休憩的时间。“这房子真的结实么”这时候,曾瑾菡已经蹦跳着进了里屋,拍了拍墙壁。然而,这墙壁的厚度,硬度,真的超乎她的想象。“当然结实这么说吧,就算地龙翻身了,这房子也未必有事,除非地龙翻身太厉害”张正书说的是,只要不是八级以上的地震,这房子真的抗震神器。因为那地基,就花了几个月去打造,还用水泥填高了夯土层,可以说,现在这个房子就是一个整体了。哪怕是这水泥标号不太高,就相当于后世200300号这样子,但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张正书有钱,任性,用多一点水泥算什么在张正书的计划下,一旦这“地标”式的超市建成了,那水泥房子就火了。水泥房子火了,水泥能卖不出去吗能不好卖吗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以宋朝人的尿性,潮流的东西肯定会去追的。更何况,钢筋混泥土房子可以说是集美观、实用于一体,再挑剔的人也会说好吧“好生厉害”曾瑾菡赞叹道,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屋子,差点赶得上皇宫的宫殿了。毕竟是占地超过一亩的房子,在宋朝确实不多见。除了皇家之外,没有人能盖得了那么大的房子。除了财力不及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那么大的木料了。像那种百年的参天大树,早就被前人砍伐一空了。而中国人点的建筑技能点,又多是在木建筑上,少了巨木做栋梁、支撑柱,自然是盖不了这么大的房子了。更厉害的是,听张正书说这房子还要盖两层“这房子要盖两层吗”曾瑾菡现在已经站在第二层的上面了,看着距离两丈多的地面,她有点憧憬地问道。一层楼都这么大了,要是两层楼,岂不是比皇宫还要厉害“要是可以,能继续往上加的。我估计,五层楼也不过是小意思。但以现在的技术,还是慢慢来的好”不是张正书不想盖,而是现在的技术真不过关。要不是张正书强制性要求工匠戴安全帽,做脚手架,挂安全吊绳,恐怕他们就这样什么防护措施都不做就上去了。这样的施工,张正书哪里敢放心要是出了人命,那就糟了。没有万全的准备,张正书不敢冒险,不然好事会变成坏事。但是,听在曾瑾菡耳朵里,却好像听着天方夜谭一样:“五层楼那岂不是手可摘星辰了”“怎么可能,星辰离着远呢,也就月亮近一些。但人要是走过去,不眠不休起码要走十年。”张正书给曾瑾菡来了个科普。曾瑾菡瞪大了美眸,有点不敢相信地说道:“这么远”“当然了,要是其他星辰,就更远了。像太阳,我们要想去到太阳,起码得几百年”张正书丝毫不夸张,因为太阳离地球起码在一亿五千万公里,换成里来算,起码在三亿里。“不会吧”曾瑾菡觉得自己的世界观要崩塌了,“隔得这么远,太阳还是这么大,这么热,那岂不是”“不错,记得我跟你说的,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的吧”张正书笑道,“其实也是因为类比得来的,你想想看,月亮是圆的,太阳也是圆的,星辰也是圆的,那我们的脚下的大地,怎么会不是圆的”曾瑾菡觉得很有道理,幸好她的世界观不算多稳固,要是这句话给一个老学究听了,那他可能会气晕了。“而且啊,这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月亮之所以有光,完全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在月亮上。嗯,这么说好像有点不太好理解,但你看看,如果这是太阳,这是月亮,这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我称之为地球。当地球一面对着太阳时,就是白天;不对着太阳时,就是夜晚。月亮是反射太阳光的,虽然不算强烈,但也能照亮大地了。所以,月亮才会有阴晴圆缺。”“啊,我明白了,如果按照你这么说,天狗食日、天狗食月什么的,全都是因为月亮的阻挡”曾瑾菡这句话一出,张正书就愣住了。然后,张正书很想哭。当年,他为了弄明白这一个天体运行规律,不知道看了多少科普视频,可曾瑾菡就是听他这么一说,再加上拙劣的演示,居然就能举一反三。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张正书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智商被碾压了,而且是还不了手的那种。“没错,我把这叫做日食、月食。因为月亮比地球小,所以才能形成这样的奇观。月亮遮住了太阳,那就是日食。月亮完全处于地球的阴影里,就是月食”张正书叹了口气,心道,这人与人怎么相差这么远。“好厉害啊,你是怎么知道的”张正书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半晌才尴尬地笑道:“要是我做出了望远镜,让你看看月亮就知道了。上面可没有什么嫦娥,也没有什么吴刚、月兔,都是一片荒凉,人到上面根本活不了,因为没有氧气”张正书觉得有些挫败,他也就比曾瑾菡多知道一些“常识”罢了,而且还是穿越者的常识。“古人”的聪明程度,真的太超乎张正书的想象了。“谁说古人一个个像煞笔的”张正书想起前世看的yy小说,就气不打一处来。古人要是傻,就不会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历史了第三百六十五章:望远镜“啊”曾瑾菡的感性一面出来了:“怎么会没有嫦娥”后羿嫦娥的故事,一直是宋人津津乐道的,这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但现在被张正书活生生给断了念想,曾瑾菡都有些受不了。张正书苦笑道:“真的没有”“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难道郎君到月亮上去看过吗”曾瑾菡撇着嘴问道,十分不相信。其实她也知道,张正书说的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曾瑾菡就希望那不是真的。张正书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苦笑道:“估计我是看不到有人上去月亮了,但不代表以后没人上去。而且也并非要上去才能看得见月亮上有没有人,过几天我做一个望远镜,你晚上拿出来看一看月亮就知道了”“望远镜是甚么物事”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是一种镜子吗”“望远镜顾名思义啊,就是拿来看远处风景的工具。或者,你称之为千里眼也行。”张正书笑道,“制作精良的望远镜,确实可以看得到千里,甚至万里之远。”张正书可没说谎,要是精心打磨,确实能制出一个看得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望远镜来。“啊,那岂不是成了神仙”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这和传说中的神仙好像没差什么啊人都能看到千里之遥了,那神仙岂不是掉份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神仙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那些传说,都是虚无缥缈的。”张正书前一世是典型的无神论者,但现在他好像不那么坚定了。毕竟谁遇到穿越这种事,都会动摇信念的。不过,就算现在玉皇大帝出现在张正书面前,张正书也不会惊讶。都遇到了穿越这种事,还有什么比得上穿越更令人怀疑人生吗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能是能,不过要摸索”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性因为烧制的时候,根本无法定形定量,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这些都是需要摸索的,张正书估计,如果他专门去研究玻璃,起码得半年时间才能摸索得出来,而且还是次品。再说了,其实玻璃在古代的需求量并不高。中国人喜欢的是琉璃,多彩绚丽的类似宝石珠玉一样的琉璃,而不是透明无色的玻璃。这也是为什么玻璃其实和琉璃是一同诞生的,可玻璃却完全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了。不过,通过某些原始的助溶剂,还是可以降低玻璃温度需求的,比如自然纯碱啊、草木灰或铅丹等等,还需要石灰石做稳定剂。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张正书现在头疼不是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制作玻璃的工匠,随便找一个琉璃作坊,高价挖人就行了。他头疼的是,玻璃没有市场啊中国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太一样,除非玻璃是真正透明无色,不然真的没啥市场的,还不如天然水晶可原始制法制造出来的玻璃,透明度确实不咋地。“要不制成镜子”张正书上学时,学过怎么用水银镀膜成镜子,大概知道流程。不过是先在玻璃上紧紧的贴一张锡箔,然后倒上水银,因为水银能够容解锡,变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锡汞齐紧紧的粘在玻璃上,就成了镜子。只是这种镜子太费功夫了,而且镜面也不算太亮。即便如此,也比宋朝现在的铜镜好很多。如果广告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市场的。但玻璃仅仅只一种用法的话,张正书觉得十分不值得。可玻璃又是工业必备的材料之一,也是化学进步的源头,玻璃张正书是一定要做的。怎么把玻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才是张正书最想要做的事。“没市场就创造市场,多难的事”张正书就不信了,他有着超越数百年的眼光,还不能搞得掂一群“古人”的需求问题就算没需求,也要创造出宋人的需要来比如什么玻璃屏风啊、玻璃窗啊、玻璃酒器啊甚至连装香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张正书都打算用上玻璃来做。而且还是“至尊仙醁”的瓶子,用一个成熟的产业带动新生的产业,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想到兴奋处,张正书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百六十六章:好东西也没用“郎君,你没事罢”曾瑾菡觉得她未来夫君真的有点不正常,正常人哪里会突然傻笑的“没事没事,就是由望远镜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产业罢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一个不输香水的好产业”曾瑾菡一怔,她是很佩服未来夫君的赚钱能力的,简直像先知先觉一样。“是甚么产业难不成,又是和胭脂水粉有关”“也算是吧,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房子上。姝儿,你说把琉璃当成门窗装在房子上,会怎么样”张正书十分神秘地问道。曾瑾菡感慨了一句:“那他家一定很有钱”张正书一怔,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回答。“把琉璃制成门窗,又怎么跟有钱扯上关系呢”张正书就闹不明白了,满大街的妇人都戴着琉璃首饰,难道都是有钱人不成不过,如果是这个角度看,宋朝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挺高的。普通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也有锦衣彩帛的衣服,还能用得起琉璃首饰。不客气的说,北宋这时候汴梁城的百姓,活得都比后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