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呀说了起来,通事随即翻译:“他说他叫小野妹子。”“妹子”宇文温首先注意到的是后两个字,然后瞥了对方一眼,心道莫非对方是女扮男装,不过看到有喉结,随即消散了某种阴暗的想法。“小野妹子,这名字有意思。”宇文温笑道,只是觉得名字有些熟悉,和对方客套了几句之后,转回自己的座位。宇文温琢磨着莫非是哪个老师的芳名,不过很快便想起来这位是何方神圣了。倭国遣隋使,小野妹子,不要被名字误导,这位真是男人,汉名苏因高,为其名汉语的读音。小野妹子于大业三年和大业五年两次出使隋国,而第一次出使的时候,小野妹子带来了倭国君主给隋帝的一封信。“日出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是信的开头,直接让骄傲的隋帝杨广大为不快,随即抛下一句话:“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等到小野妹子回国,向君主述职时说隋国的国书不小心遗失了,为此差点被处以流刑,关于此事史学家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国书是真的弄掉了。第二种看法,认为是由于隋国对“日出天子”极度不爽,所以国书措辞严厉,小野妹子担心君主看了发飙,于是就遗失了。第三种就是小野妹子知道国书没好话,但也秘密上呈,君主看过了国书,见措辞不堪入目便没有公诸于世,于是让小野妹子背黑锅。到了大业五年小野妹子出使隋国,此次倭国国书吸取了前次教训,修改措辞避开了两国间的主从上下关系问题,还带来了一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两国交流进入兴盛期。原来你提前二十多年就已经来过中原了么宇文温如是想,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也不知二十多年后,看到你呈上“日出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那封信的会是谁第一百一十一章 秋风起,马蹄疾秋风起,马蹄疾,宇文温骑着骏马疾驰在旷野里,和左宫伯尉迟靖护卫天子左右,一旁紧跟着周法明、田益龙还有若干侍卫。在他们身后是规模宏大的队伍,天子出巡的全套行头俱在,宫女、宦官随行,又有千余骑兵护送,一行人浩浩荡荡离开邺城北上,前往洺州襄国郡。常年在皇宫如笼中鸟的宇文乾铿,好容易出了皇宫离开邺城,如蛟龙入海般撒着欢,尉迟靖率领侍卫随行护卫,而宇文温则作为宗室陪同出行。大象元年四年前,登基不久的天元皇帝宇文赟要大展宏图,首先就是剪除宗室威胁,诏令他的五个叔叔之国,避免其中某人成为晋王宇文护第三。也许会成为宇文护第二的齐王,那个文武双全的皇叔宇文宪已被宇文赟满门抄斩,所以其他五个颇有能力的皇叔噤若寒蝉乖乖从命,免得让皇帝侄子再起杀机。诏以丰州武当、安昌二郡,邑万户为越王宇文盛封国;诏以荆州新野郡邑万户为滕王宇文逌封国;诏以潞州上党郡邑万户为代王宇文达封地。诏以齐州济南郡邑万户为陈王宇文纯封国;诏以洺州襄国郡邑万户为赵王宇文招封国。宇文招带着家眷来到襄国郡之国,成了无所事事的富贵藩王,当然兵权什么的是不用想了,周国的天下是宇文赟和儿子的,其余宗室被当成贼一般防着。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大象二年二月,突厥派来使者请求与周国和亲,天元皇帝选定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出嫁塞外和亲,是为千金公主。千金公主泪别父母来到长安待嫁,结果到了四月天元皇帝忽然龙驭宾天,辅政丞相杨坚急招赵、陈、越、代、滕五王回京,他们这一回京便入猛虎入笼。宗室们空有高位没有实权,眼睁睁看着辅政丞相杨坚揽权,宇文氏成了待宰羔羊,权力斗争腥风血雨,宗室诸王意图反杀辅政丞相杨坚,最后全部失败。赵王宇文招被当场诛杀,其四个儿子亦随后被杀,只有留在襄国郡的幼子宇文乾铿幸免于难。襄国郡位于洺州,洺州属于相州总管府治下,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起兵反杨,将宇文乾铿从襄国请到邺城,拥立他为天子,另立朝廷与长安分庭抗礼。三年后的今天,重阳节前夕,宇文乾铿要回襄国故地追思父兄,宇文温作为宗室陪同前往,在襄国小住一两日后返回邺城,正好是重阳节。重阳节一过,宇文温就可以泪别邺城回巴州去了,所以他心情很好,在邺城待了三个月,终于要“刑满释放”,一想到又能练兵、带兵、种田,宇文温恨不得背生双翅飞过千山万水,回到朝思暮想的巴州。那是他的地盘,虽然小了些但承载着自己的梦想,白白浪费掉的这几个月时间,他要加倍努力补回来。“西阳公,巴州北侧的大别山,有太行山雄壮么”宇文乾铿问道,宇文温闻言看向西边,只见远处地平线上一道南北走向的山脉隐约可见。“陛下,名山大川各有风情,若要一较高下可不容好说。”“那大别山也有道路通行山脉两侧么一如太行八陉。”宇文乾铿又问道。“有的,只是大别山中生活着许多蛮民,官道能走的也就区区几条罢了。”经过数月的讲解,宇文温让宇文乾铿知道生活在山南江沔一带的巴蛮,和他们一样是人,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只是生活习俗还有语言不同,看起来有些奇怪罢了。有的是刀耕火种,可有的也会耕田织布,有的茹毛饮血,有的也会烹饪蒸煮,无非是看各州刺史教化的功力,当然这教化的手段很有说道。宇文乾铿年幼,说多了一时间也理解不了,宇文温也没打算做什么政治启蒙老师,他自己都是半桶水,要靠着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长,胡乱教人只能是误人子弟。一旁的尉迟靖见着天子策马撒欢弄得一身汗,又见着秋风渐起生怕着凉,便靠上来请其回车驾休息,他和宇文温好说歹说才劝得宇文乾铿回心转意。“卢国公,前方官道分叉,左道看样子是往西面太行山而去,莫非那边是太行八陉中的某一陉”宇文温问道,算是没话找话说。“正是,往那边去是滏口陉,入了滏口,穿过太行山便进入并州地界,亦为邺城往并州晋阳捷径。”尉迟靖解说着,“山那边如今是隋国的地盘。”“听说到了襄国郡再往北,又有一陉可往来太行山东西,此陉名字叫做什么”“井陉,陉口据洺州襄国郡两百余里”尉迟靖被宇文温打开话匣子,开始介绍起“太行八陉”来。太行山由北向南延袤千里,百岭互连万壑沟深,其间有东西向的横谷陉,著名的陉从北向南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又称太行八陉,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国军队控制着。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