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父,没有享受太多父爱,不过有兄长宇文明照顾,平日里在杞王府玩耍,倒也自在。然而好景不长,宇文明薨了,杞王府一片缟素,宇文皛的几个侄子宇文理、宇文珪、宇文瑑要守孝三年,不可能陪着宇文皛玩。所以宇文温承担起责任,让堂弟弟弟宇文皛入宫,和年纪相仿的宇文维宁等人玩耍。一开始,宇文皛放不开,有些拘束,不过毕竟少年心性,见着五花八门的玩具和游乐设施,很快就乐此不彼。如今结束守丧的宇文珪、宇文瑑也加入进来,内苑天天都有小家伙们欢快的笑声。宇文温对此觉得很满意,小家伙们过得很快乐,不枉费他的一番心血。既然是宗亲,那么至少年幼时能够玩在一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至于长大成人之后,相互间是否关系融洽,已经不是宇文温能够干涉的了。此时此刻,见着宇文皛高兴,宇文温也高兴,他知道生父的遗愿,是打算把宇文皛过继给已故的邵国公宇文胄,继承邵国公一系的香火。不对,不是邵国公,应该是邵国王了。这件事,宇文温觉得不急,等宇文皛长大些再说。和宇文皛有关系的另一件事情,相对来说比较麻烦,宇文温在考虑是不是要解决,或者视而不见。那就是长安城里,如今有两个宇文皛。第十六章 名字皛,由三个“白”组成,是明亮的意思,故杞王宇文亮给幼子取这个名字,可见寄予厚望,也有另一层意思在里面。宇文亮的名字里有“亮”,长子名字有“明”,次子名字里有“温”,正是明亮温润的意思,于是宇文亮老来得子后,给幼子取名“皛”,同样应了明亮的意思。而另一位父亲同样也看中了这个字,那就是善于营造的宇文恺。宇文恺有一子,原名宇文温,和当时的邾国公宇文温同名,因为“长安城里只能有一个宇文温”,于是小宇文温便改名“宇文皛”。结果没几年,宇文恺的儿子和杞王的另一个儿子又重名了。小宇文温改名,毕竟按着“先来后到”的道理也说得过去,更别说如今宇文温是天子,给宇文恺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保留儿子“宇文温”这个名字。但宇文皛和小宇文皛,先有前者,才有后者,没道理让“先来的”让着“后来的”,宇文温没那么霸道不讲理,毕竟堂弟弟弟宇文皛不是天子。天子的姓名要避讳,宇文温成了天子,按说书面用语中“温”字就要避讳,南中那条流经味城、同乐然后蜿蜒流入桂州的温水,如今在朝廷公文、典籍里就已改名盘水。不过宇文温没有强制“一刀切”,把“温”字都换掉。“气温”、“水温”、“炉温”、“温度”这些名词,无法避讳,而“温文尔雅”等词组,同样无法避讳。宇文温对于自己名字的避讳要求都不是那么强,对于两个宇文皛的问题,他实际想装作看不见。反正天底下同名同姓的人不算罕见,两个宇文皛,地位又不一样,只要“苦主”没意见,那就“民不举官不究”。想着想着,宇文温觉得面颊一热,定睛一看,原来是萧九娘趁着旁人没注意,偷偷亲了他一下。这一下让宇文温有些发热,不过有小家伙在场,必须克制,他看着偷袭得手的萧九娘,轻轻握着对方的手。妖精看我今晚如何宇文温心中发狠,忽然觉得有人盯着自己,转头一看,却见一匹果下马正在不远处外看着他。果下马是矮马,即便成年的果下马,身高也就三尺多,此时这匹果下马的双眼高度,和坐着的宇文温双眼高度差不多,所以双方正好对视。看着这匹脑门居然有“呆毛”竖起来的果下马,宇文温觉得很有意思,这匹马看上去有“呆萌”,嘴里还嚼着草料,他盯着盯着忽然来了兴致。这匹马,是他儿子宇文维行的坐骑,还没有名字,于是宇文温要给这马儿取个好名字。那么该如何引经据典呢果下马,意思是人骑在这种马上可以从果树下经过而不会碰到树枝,这就是果下马的特征:矮。这种矮马,产自岭表以及南中,汉时就作为方物进贡,汉宫里有专门的矮马厩来饲养果下马,供宫廷娱乐之用,果下马的称呼,延续至今。而岭表豪族泷州陈氏的聚集地泷州,就有这种矮马,当年宇文温南征岭表时,就获得许多果下马,运到黄州,繁衍至今。这种矮马成年后也不会太高,性格温和,跑起来稳但速度不算快,耐力和负重不错,正好给儿童当做代步坐骑,取代竹马玩骑马打仗游戏。当然,果下马作为“轻奢侈品”,“商业价值”很高,如今果下马在长安的销路越来越好,成为权贵、官宦子弟炫富的必备品。这也是宇文温为开发南中、岭表而做出的一些努力,他要让大家都感受到朝廷开发边疆的好处。现在,看着这匹“呆萌”的果下马,宇文温憋了许久都憋不出个好名字,索性借鉴了一下。他示意侍从近前,吩咐道:“这马儿,就叫二维马吧。”。。。。。。寒风中,海湾里,停泊着几艘大海船,桅杆上的白蔷薇旗帜迎风招展,水手们放下小船,随后有人员登船,划着桨,向着海湾西侧海岸而去。那里是一条大河的入海口,河口边上有许多房屋聚集,还有炊烟冒起,是一处规模不小的村落。村边海岸上,有个简陋的码头,码头和海岸边靠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只数量虽然不少,但大多破破烂烂,看样子无法进入深海航行。向着海边靠近的几艘小船,其中一艘船上,卢勿吉看着熟悉的场景,感受着海风,紧了紧所穿羽绒服。如今虽然是初春,但在这北地海滨依旧寒风凛冽,卢勿吉可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在这种地方若是得了风寒,就只能硬扛。归属于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满载货物和物资从耽罗岛出发,于初春时节北上,在不断变换的南风、北风之中,有惊无险的抵达目的地位于率滨水入海口的海湾。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这次,他们来了就要扎根,正式在这里设立长期贸易据点,和当地的靺鞨部落做买卖。此处贸易据点一旦建成,近期内将会是北洋贸易公司名下位置最北的贸易据点,待得打开局面,还会视情况扩大规模,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各靺鞨部落做买卖。用中原的布帛等手工制品,换取皮货、人参等当地特产。精通靺鞨语、靺鞨习俗的卢勿吉,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代表”,此次依旧亲自率队,到这里为公司“开辟市场”,他见着迎面过来的几艘小船,示意随从竖起一面旗帜。这旗帜上画着奇怪的符号图案,是卢勿吉和当地靺鞨部落首领约定好的旗号。迎面驶来的几艘小船,船上人见了这旗帜,纷纷高呼起来,声音充满喜悦,卢勿吉见着对方靠近,向随从点了点头。破落韩蝉等人,拿出一个个小布袋,用靺鞨语呼喊着,然后奋力将布袋向靠近的靺鞨船只扔去,引得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浮海而来到此处是来做买卖的,不是来抢劫、屠杀,所以作为客人,登门拜访时,总得发放些礼物给迎宾的门童。船只靠上码头,卢勿吉带着人登岸,见着簇拥上来的男女老少,他用靺鞨语大声招呼着,让随从发放小礼物。一个个小布袋里,放着针线、鱼钩、锥子等日用小物品,虽然不值什么钱,对于当地靺鞨百姓来说却很实用。海风起,带来阵阵腥味,今日天气不错,所以渔民在码头上、海滩上晾晒海鲜,其中有大量海参,数量很多,一眼看去十分壮观,卢勿吉看着这一情景,满意的点点头。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的船队可以拿到足够的货了。北洋各海域出产的海参,身上带刺,名为“刺参”,和中原沿海所出不带刺的“光参”,已经在中原打开了销路,供不应求,海参买卖说不上暴利,但利润丰厚是真的。北洋贸易公司在这里设立贸易据点,当然是为了盈利,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海参贸易带来的大量利润。这盛产海参的海湾,自北而南成“几”字形,海参多如牛毛,个头又大,加上丰富的狐皮、貂皮等皮货以及人参等特产,设立长期的贸易据点很有必要。卢勿吉回头看着宽阔的海湾,看着漫长的海岸线,看着据点的拟建地址,颇为满意。市舶司已经为这处地点定下了名字,入海的河流名为“率宾水”,这处海湾有大量海参,故而地名和海参有关。山水弯曲处是为“崴”,于是陛下亲自为这地方取名字,名为“海参崴”。海参崴位于高句丽国境东北方向,距离上千里,又有绵延群山,对方无法统治这里的靺鞨部落,所以正是北洋贸易公司的一个绝佳贸易据点。脚步声起,有人大声呼喊着,卢勿吉循声看过去,却见一群人匆匆赶来,当头一位身材魁梧,衣着鲜明,正是当地靺鞨部落的“部落大人”。那位部落达人见着卢勿吉,哈哈大笑,展开双臂迎上来,用靺鞨语说道:“欢迎欢迎,我的好兄弟”第十七章 海参崴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座寨子初具规模,许多砍伐好的树木,被处理成一根根建材,要么用来搭建木屋、箭楼,要么用来扎栅墙。随船抵达此处的施工队,还有水手们,正按着计划及图纸施工,抓紧时间赶工期,要在期限结束时将这寨子建设完毕,让船队人员在岸上有个稳固的落脚点。如今是二月上旬,这个落脚点要在二月结束时完工,然后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建。要在夏末时,将寨子扩建为具备一般防御能力的堡寨,有夯土和木栅组成的外墙,能够挡住千人规模的敌人进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第二轮扩建,必须在冬天来临时,扩建为能容纳两千余人长期定居的小城,各种生活设施、防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自卫的贸易据点。到时候,这个名为“海参崴”的城池才算初步完工,为来年新一轮的扩建做准备。要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建设如此规模的城池,时间有些仓促,所以这支作为先遣队的队伍,必须争分夺秒,按计划进行施工,在冬天到来时,将小城建好。冬天来临时,海湾会结冰,船只无法通航,在据点里驻扎的人们,就只能靠事前囤积的物资过冬,如果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很可能待得来年春天,公司船队再来时,看到的只是一个死城。谁都不想看到这一幕,所以作为市舶司的筑城使,谢文定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和随员们在建筑工地上现场指挥,协调各项事务,确保来个“开门红”。海参崴筑城使,是谢文定的职衔,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都很看中海参崴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建设海参崴城很重视,调集人力物力北上,分批次建设海参崴。如今是二月,东南风起,陆续还会有许多批次的船队抵达这里,运来大量物资,带来更多的人员,相互间分工协作,为新建的海参崴城度过第一个寒冬做准备。谢文定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至于和当地靺鞨部落做买卖、雇佣其百姓协助建城,则由“贸易代表”卢勿吉负责。有卢勿吉负责做买卖、雇佣人手,谢文定肩上的担子轻了一些,但要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新建一座城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工期拖延,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导致进度后延。更别说计划中要陆续抵达这里的各批次船队,航海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变故,导致该运来的物资、该增派的人手没能抵达,这也是谢文定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筑城方案有许多应急手段,以便让筑城队伍尽可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在冬季封冻期到来时,一切都准备就绪。据当地靺鞨人所述,这处海湾,冬天会结冰,冰期大概是当年十一月到来年二月间,当然这是折算到中原历法后的日期。届时,虽然不至于整个海湾都冻成一片,但海面上的浮冰会影响航道,让海船无法正常通航。而且当海面结冰时,停泊在海边的船只会被冻坏或者被浮冰挤坏,越大的船,越容易倒霉。靺鞨船民采取的办法,是把渔船拖上岸,但对于贸易公司船队来说,这么大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拖上岸。若让所有船只都南下返航,这样也不好,所以需要挖“船坞”,让船只入船坞后排干坞内积水,以此帮助大海船度过寒冬,而挖掘船坞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船坞必须有,因为即便不为了让船只过冬,也得为船只的修理提供必要的场所,作为重要的贸易据点,海参崴必须具备对海船船底进行维修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修船场,对往来海参崴的船只进行维护、修理,由此连带着又要有木工场等配套设施。所以筑城任务很艰巨,谢文定看着这片杳无人烟的海岸,不由得长叹一声。本来,在海湾的西岸、靺鞨部落附近筑城会方便很多,但市舶司和北洋贸易公司从多方面考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