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4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44(1 / 1)

d要注意到。“南洋贸易公司这几年来一直向西洋诸国销售彩色玻璃制品,往后,紫色玻璃制品的比例会大幅增加,今年年底,会有船队前往极西之地,他们要带上大量紫色玻璃制品,所以你们现在就要做好准备。”“能做出紫色玻璃的工场有不少,别家如何不管,广陵工场的紫色玻璃,其紫色必须和骨螺紫相仿”“相关人员的奖励,你们赶紧报上来,还有,配方要严格保密,莫要泄露出去了。”杨丽华一口气说了许多话,终于把该交代的事情交代完,抿了几口冰饮,补充道:“配方保密期两年,到时候按例有偿转让,具体怎么做,按规矩来。”“还有,鸽子蛋大小的玻璃珠太单一,再大些的呢前几日你们说的新产品呢”贵妃发问,早有准备的人们赶紧将“新产品”端了上来,那是个方方正正的木盒,足有酒坛大小,由此可以看出里面装的物品尺寸不小。侍女打开木盒,将其中之物取出,然后将其捧到杨丽华面前,杨丽华定睛一看,却见这是一个放在檀香木底座上的硕大玻璃球。紫色的玻璃球。这玻璃球有椰子大小,通体浑圆,有类似骨螺紫的紫色,但球体不是清澈的紫色,球心处有一团绚烂的的紫色,仿佛多种颜色深浅不一的紫色混合而成。这团紫色如烟如雾,有拳头大小,看上去就像九天之上一抹仙气不经意间为紫色玻璃“冻结”,仿佛蕴含着神秘力量,只要玻璃球破碎,这团紫气就会喷涌而出。杨丽华目不转睛的看着这颗紫色玻璃球,仿佛心神为其所摄,过了许久才回过神来,颇有些爱不释手的问:“好漂亮此物有何名号”“回贵妃殿下,此玻璃球中色彩宛若一团紫气,又因为要远赴重洋前往极西之地,所以唤作紫气东来。”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明寺托盘里的七彩玻璃法螺,看上去颇具玄幻色彩,宇文温盯着这做工精良的玻璃制品,听着耳边那呜呜作响的法螺声,以及回荡寺内的钟声,忽然有一种即将渡劫的感觉。此时他正做虔诚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本正经的观看法事,所以无法抬头看天,看看天上是否有九天神雷聚集,然后当头劈下。但那不可能,今日晴空万里,加上寺内有九层佛塔,塔上有招雷的避雷针,若真有雷要劈下来,劈的也是那九层佛塔。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托盘上的七彩玻璃法螺,继续强迫自己做虔诚状,看着诸位得道高僧诵经。他当然不信佛,但不好表现得太过明显,不想让朝野内外认为他有强烈的灭佛倾向,所以逢场作戏是必须的,既然身处佛寺,就该表现得虔诚些。宇文温出巡至广陵,在广陵待了月余,看了织造工场如何将来自天竺的棉花纺织成布,看了白银交易所“摇号”的盛况,又接见了各方贤达,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秋天也到了。他就要返回长安,在临走之前,再到佛寺转转,搞一下大场面,以便向天下百姓彰显他的礼佛之心,免得大家担心他搞灭佛。礼佛的去处,自然是宇文温当年在扬州总管任上时建的这座佛寺。他还亲自为这座佛寺取了个名字:道明寺。“道明”,是“大道昌明”的意思。当然还另一个意思,那就只有宇文温自己知道了。做戏要做全套,所以宇文温此时正经历漫长的法事,看着宝相庄严的高僧们诵经,他心中有些过意不去,眼睛看着自己赠送的七彩玻璃法螺,心思却飞到了万里之外。不知罗马城里的教皇或君士坦丁堡城里的大牧首,摆谱的场面有多大自从收到了波斯王后、罗马公主玛利娅的密信,宇文温对极西之地罗马国的兴趣大增,虽然以当前的科技实力,他不可能对万里之外的罗马和波斯施加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脑海里幻想一下,总是可以的。宗教问题,是各国最高统治者无法避不开的,宇文温的选择是扮猪吃老虎,慢慢“改良”佛教和道教,至于万里之外的宗教,他就只能当旁观者。为了开展对西洋的贸易,宇文温突击准备了一些礼物,让即将前往波斯、罗马的使团带上,而这两个国家的宗教氛围浓厚,所以礼物之中,宗教类型的物品不少。其中就包括紫色的玻璃十字架。小小礼物,不成敬意,宇文温只打算和波斯、罗马做买卖,没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因为这不现实。他在有生之年,只需要致力于让中原变强就行了。要想增强国力,就得大刀阔斧推动变革,这样一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钱粮,只要钱粮充裕,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发展海贸,积累足够的资金。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已有之,所以现在要做的只是加以利用即可。靠着海贸所得利润来填补朝廷的巨大开支,足以在大兴土木的情况下,保证国家的稳定,“历史证明”这样做可行,不是宇文温自欺欺人。“历史上”,同样是对外大举用兵,同样是修大运河,同样大兴土木,隋炀帝杨广和明成祖朱棣的成就和结局,可是天差地别。问题出在哪里首先隋朝时的国力和明朝时的国力有不同,明代的生产力和国力比隋代要高很多。其次就是海贸。宇文温觉得明成祖没有落得隋炀帝下场的原因至少有一半在于海贸,因为明成祖有郑和下西洋,海贸带来的暴利,让明成祖时期的财政没有崩盘,可以用钱去解决许多问题。即便到了明末,海商郑芝龙靠着几条破船经营中日贸易都能发家致富,让儿子郑成功有本钱收复台湾和满清对抗,由此可见海贸的暴利到底有多高。在这个时代,没有美洲白银,没有烟草等高价值经济作物,但海贸依旧有巨大的利润,别的不说,南洋香料就是最畅销的商品,所以宇文温觉着自家后院就有座金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挖掘。想着想着,宇文温有些走神,尉迟炽繁见着夫君情况不对,趁着别人不注意,赶紧用手肘碰了碰对方。回过神的宇文温端正坐姿,继续做虔诚状听高僧诵经,不一会他发现情况不对,因为身边少了个人。宇文温做了个手势,一名宦官近前听候吩咐。“贵妃呢”“回陛下,贵妃更衣去了。”宇文温点点头,表示知道了,虽然面上没有什么别样表情,心中却嘀咕起来:姊弟情深也得有个度,这是最后一次了。。。。。。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道明寺一隅,智缘转过一处拐角,随后停下了脚步,因为他看见前方一人,那人正是他的姊姊。曾经的大周太子妃、天元皇后、太后,如今的贵妃,杨丽华。自那年在黄州西阳一见,姊弟俩相隔十余年再次重逢,俗家名字为杨广的智缘,见着容貌依旧的姊姊,原本明镜止水的心,有了些许波澜。也只是些许波澜罢了。“法师可好”杨丽华看着弟弟,强做镇静的问道,智缘点点头,还礼:“贫道一切安好,施主请放心。”“好好我也很好,你也放心”杨丽华嚅嚅着,见着弟弟虽然消瘦,腰却挺得很直,精神也很好,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日,她得宇文温允许,特地来与弟弟相见,她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宇文温不快,但不来不行,因为弟弟就要远渡重洋,到天竺求取真经去了。这一去,也许姊弟今生今世再不得见面,杨丽华心中放不下,所以哀求宇文温,求得一次机会,和弟弟说说话。弟弟已经是出家人,心意已决,而且必须“心意已决”,所以杨丽华不想提起弟弟的两个孩子,只想让对方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牵挂着他。姊弟俩的三叔杨瓒,如今和家人好好的在叶城定居,但杨瓒不知道杨广还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贵妃的真实身份,所以这世上能够牵挂着杨广的人,就只有杨丽华。时间紧迫,杨丽华长话短说:“此去天竺,路途艰险,一路上,你要保重”智缘点点头:“嗯,贫道明白。”杨丽华又嘱咐:“到了异国他乡,千万注意饮食,多和同伴往来,不要独来独往,免得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照应。”“嗯。”“还有,还有”杨丽华有些哽咽,忍着泪水将自己亲手缝的僧衣以及一枚护身符交到弟弟手中:“这是我在佛前求的护身符,你要带在身边”“贫道谢谢过施主”智缘小心收好僧衣和护身符,看着姊姊,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该说什么。他已经是出家人,尘世间的事情,再与他无关。他的师父智顗已于三年前去世,自己心中关于佛法的诸多疑问再无人可以解答,这几年来智缘周游各地,和众多高僧谈论佛法,依旧觉得多有不足,所以想到天竺那烂陀寺寻找答案。不久前,广陵传出一个消息,身处广陵的波斯使团即将回国,而皇朝使团同行,走的是海路。船队半路会经过天竺地区,于是许多僧人闻讯赶来广陵,请求搭顺风船,前往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研习佛法,刚好在淮南的智缘便是其中之一。他要到那烂陀寺去,向那里的高僧寻求帮助,解答心中疑惑,还要研习佛经,将真经带回中原,让大道昌明。如今身在寓意“大道昌明”的道明寺,智缘向姊姊行礼告辞,然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头。当年的晋王杨广已经死了,现在,世间只有智缘和尚。第一百四十四章 诨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虽然是白昼,但天色昏暗,宛若黄昏,房外雨声连绵,阵阵大凤化作无形的手,不断捶打着紧闭的门窗,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外边风雨大作,房内同样动静不小,外间,准备就绪的杨丽华来到门口,听得里面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后很淡定的走到旁边,坐在榻上。有人插队,暂时不清楚是谁,杨丽华丝毫不介意,因为她已经过了争风吃醋的年纪。陪伴宇文温二十载,现在的她没有本钱和年轻的“后进”比美色,与其勉强,还不如顺其自然。杨丽华知道宇文温精力旺盛,一会还会要她,所以不会想太多。里面“激战正酣”,差不多到要紧时候,杨丽华怕自己现在进去,让宇文温分心坏了兴致,就只能在外等着。侍女见着贵妃在等待,很快端来茶水,杨丽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心思很快便飞到千里之外的明州,想着弟弟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如今已是秋天,杨丽华随着宇文温起驾回长安,前几日抵达钟离后暴风雨来袭,于是御驾在城中逗留至今,而她的弟弟杨广,已经随着使团前往明州会稽,等待风信起便出海南下,前往西洋天竺。夏秋之际沿海地区多风暴,这一点杨丽华很清楚,她在想明州那边何时能够雨过天晴,然后弟弟能够平平安安抵达天竺。波斯使团来访,皇朝派出使团与其一同前往波斯,秋天就动身,时间有些赶,得益于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使团很快就准备好了礼物,而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已准备就绪。使团自广陵渡江抵达南岸京口,然后走陆路去明州,杨丽华听宇文温说,如今大队人马在明州港舒舒服服住着,待得时机合适便扬帆起航。一想到大海,杨丽华就觉得心惊胆颤,在广陵时宇文温带着家眷乘船出海,在近海兜了一圈,杨丽华在船上看着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盯着她。再说海上颠簸得厉害,向来不晕船的杨丽华有些顶不住,回到岸上后过了几日才缓过来,所以现在想着弟弟要出海,她就担心起来。但担心也没有用,除了每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正走神间,杨丽华忽见眼前多了一个人,定睛一看,却是宇文温从房内出来了。衣冠端正,手上拿着一把小刀。小刀的刀刃散发着寒光,晃得杨丽华眼睛一花,随后心猛地跳了一下,脑袋一片空白:怎、怎么回事“你迟到了喂。”宇文温淡淡的说,杨丽华木然的点点头,随后看清了宇文温身后、房间内的情景。房间内一切如常,榻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没什么“大战过后”的狼藉模样,而榻前案上,摆着个帆船模型,还有些许材料和工具。宇文温将小刀交给侍女,随后埋怨起来:“我这模型都快做成了,你倒好,在外面发呆”“妾失礼了”杨丽华赶紧道歉,为自己方才的判断失误感到尴尬,走进房内,看着那艘帆船模型,她有些惊讶:“这船模样好怪呀。”宇文温看着自己的杰作,摸了摸颌下小胡须:“怪么很好看嘛”“呃这船身那么长,桅杆那么一二三五根桅杆,真做出来的话,能出海么”“能出海么嗯”宇文温听到这里,音调都高了几分:“我跟你说,这船都已经有十几艘了”有些小激动的宇文温,听到自己的心血被人质疑,瞬间就忘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开始进行科普:“你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