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有能力养活河南、河北的灾民。一直撑到明年秋收。这样的底气,来自于十余年的开荒种地,来自于已成规模的火轮船船队。更别说还有交州稻米可以北运,赈济河南、河北东部以及青齐之地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灾民。朝廷手中有充裕的粮食,有充裕的运力,赈灾能力是很强的。无数的数字,一一列成表格,展现在宰执面前,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宰执们忽然觉得有些错愕。虽然有关数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机密,而这十几年来,国力的发展有目共睹,但真要仔细一看,却发现有些不一样。正如自家孩儿天天见,不觉得个子长得快,但拿出不同时期的身高尺寸一比,才猛然发现:原来儿子长得这么高了现在,看着工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宰执们有同样的感觉:原来,大周的国力已经增长到如此地步了第四百一十六章 成色一张巨大的舆图,悬挂在政事堂内,上面绘制着黄河下游地区的草图,但和常见的草图不同,这张图上都是许多闭合的圈状图案。配合插着大量彩旗的几块沙盘,此刻,工部官员向天子及宰执们陈述大概的泄洪区在何处。泄洪即排泄洪水,是个治水术语,一般指由于持续性强降雨导致堰坝水库大坝超水位,为避免水漫洪溢,或堰坝溃塌而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个时候就要开闸向下游地区排水。同理,当黄河发生大水灾时,为了保住某个河段周边地区不受洪水侵袭,必须依靠别的地区分流洪水,以牺牲这些地区为代价,保住重要地区。此即为丢兵保帅,这些被牺牲的地区,就是泄洪区。虽然黄河流域水利工程规模很大,但谁也不能保证各地黄河大堤都能将急剧上涨的水位挡住,一旦水位超过极限,与其大家一起倒霉,不如牺牲一些地方,保其他地区平安。这就涉及到泄洪区的划定,届时这些地区将会变成一片汪洋,建筑受损甚至被摧毁,而农田也随之淹没。被洪水淹没的农田,可能接下来数年都恢复不了,导致农业生产大受影响。从明德元年起,针对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在工部的统一规划下,按照一个整体来建设的,所以,泄洪区也是提前规划好的。这些泄洪区,不是随意划定,而是根据现场勘查结果,综合史料,经过认真比对、讨论,最后才确定。随着今年爆发大水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宰执们必须知道这些泄洪区的情况,然后尽早做布置,疏散泄洪区的百姓。不疏散不行,明知道这些地区会被洪水淹没,却任由百姓在原地生活而不作为,到时候洪水铺天盖地而来,生灵涂炭,这就是作孽。可是,万一事态没有严重到必须开闸泄洪的时候,就提前把泄洪区的百姓疏散走了,就会造成劳动力短缺,抗洪时没有充足的劳力征调,本来不会垮塌的河堤垮了,这责任算谁的对此,工部当然有“预案”,那就是在泄洪区进行勘察,测量各地的“等高线”,标定出“海拔较高”的地区,作为各地百姓的避难营地地址。为什么说是“海拔较高”而不是“地势较高”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因为参照物的不同,各地区地势的高低是相对而言,若要从全局来判断某几个地区之间的地势高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统一的参照物,那就是海平面。水往低处流,无论是长江黄河还是淮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此即海纳百川,说明海的“地势”是最低的。那么,以海平面为统一参照物,在各地测出来的“海拔高度”,对于从全局来判断黄河中下游流域哪里“高”、哪里“低”,是很有帮助的。自明德元年来,工部的勘测队伍,走遍河南、河北,将黄河中下游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流域的地区进行了“摸底”,初步将各地的海拔高度测量出来,并且绘制了“等高线”。等高线,就是某个地区海拔高度相同的区域,用闭合的线连起来,这种线就是等高线,宛若树的年轮一般。有了这种等高线地图,人们可以轻易判断出大片区域内,其中哪几个地区的地势海拔较高,真的发生大洪水,人们到了这个地区避难就会万无一失。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实现却很难,因为这必须建立在大量有效的现场勘查数据之上,而现在,天子和宰执们看着的册子、挂着的舆图还有沙盘上插着旗帜的地区,都是无数勘测人员多年心血的结晶。有备无患,正是多年来的认真准备,所以当险情到来时,政事堂会议上,工部官员能拿出详实的数据,让天子和宰执们在拟定防汛、抗洪、救灾政策时,有第一手的可靠资料。早已规划好的泄洪区,也有了早已规划好的避难区域,又称“避水高地”,当地州郡县官府可以提前调集人力物力,在避水高地建立临时避难处,然后将百姓提前疏散到这些地方进行安置。这些避水高地大多在本州、郡、县境内,所以,官府疏散百姓后,依旧可以将青壮组织起来,投入到防汛、抗洪避难区域。与此同时,各州郡县的治所,全都有城墙,即便多为夯土城墙,但墙基经过加固,即便被洪水浸泡,短时间内也不会垮塌,所以同样可以作为居民避水的去处。而各州、郡治所的库房,经过新建、扩建、改建,全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甚至还人工堆起高台,抬高地基。这些库房所处位置都标定过“海拔高度”,防的就是大洪水浸泡。仓库安全、家属得到妥善安置,青壮们才会安心,官府组织青壮抗洪,粮食、物资充足,大家才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切,都是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抗洪体系的一部分,历经十余年建设,才有了如今的成果,但这是纸面上的数据,虽然有司历年都有检查,但真实情况如何,需要确认。正如军队自古有吃空饷的陋习一样,库房管理同样存在假账的问题,可能一座粮仓,账面上存储粮食十万石,可实际上里面只有三万石。可能某粮仓账面上登记仓里存储的是去年入库的好米,可实际上极有可能是放了七八年的陈米,其中还有许多霉变,根本就不能吃。这都是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虽然有司每年都会抽查,但今时不同往日,若不仔细过一遍,那么基层贪官污吏的欺瞒行为,会直接导致政事堂诸公在决策时出现重大偏差。按账面上的数字,宰执们会以为某州存粮五十万石,足够救济灾民,于是决定不需要调集外粮救急,结果等到灾民饥肠辘辘,排队等着粮仓放粮时,却发现粮仓里空空如也。如此一来,很容易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所以在防汛的同时,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排查,看看可能受灾州郡的库房实情如何。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补救。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也许,在排查过程中,会出现诸如“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诡异事件,但这种龌龊行为可以事后追查,当务之急就是要摸底,做到“知己”。宇文温对吏治不敢掉以轻心,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些汇总上来的数字一个个都没问题,但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他不认为实际情况会差得太多。为了抗洪,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就开始大兴水利,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及淮河流域也是如此,宇文温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粮,搞出来的水利工程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但一切都以事实说话,他要好好看看,明德年间大规模新建的抗洪水利体系,究竟成色如何。如果,真要是豆腐渣工程好,我认错,下罪己诏届时那些大大小小的狗官,一个两个都别想活第四百一十七章 广而告之清晨,细雨绵绵,洛阳街头,奔走的报童一手撑伞,一手举着手中报纸奋力挥舞着,与此同时高声呼喊:“号外,号外黄河水情危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让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有人掏出铜钱,从报童手中买下一份报纸,立刻看起来。看着看着,眉头紧锁。旁人见了心生不安,而面对询问,买报人却大多不吭声:花钱买的报纸,凭什么免费给陌生人看。当然,也有大方的,将“号外”的头条新闻简要说出来:“官府说,这段时间各地老是下雨,再这么下去,黄河下游怕是要发大水了。”“发大水”听到这新闻的人大吃一惊,想要追问,却见买报人不愿多说,心中焦躁之下,索性喊那报童近前,自己掏钱买一份报纸来看。自入夏以来,不要说其他地方,就是洛州地区,下雨就很频繁就很多,且不管黄河水位上涨,就是洛阳城外洛水,其水位大涨也是人所共睹。现在,听得报社正式刊载新闻,说朝廷都认为黄河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很高,不由得斗升小民不关注。随着报童冒雨在街头巷尾奔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大新闻,而“黄河可能发生水患”的消息,很快就被过往行人传向四方。私第,正在吃早餐的郑通看着刚送到的报纸,报纸上“黄河水患风险增大”的标题分外显眼。作为尚书右仆射,郑通位列宰执,是皇朝国策的决策者之一,所以对于这个形同“旧闻”的“新闻”不感兴趣,但这消息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公开发行,是政事堂的决议之一。经过数日讨论,朝廷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洪、赈灾应对方案,并且立刻布置下去,还对如何让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姓知道可能发大水的消息,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大规模宣传“黄河极可能发大水”的消息,会导致各地恐慌,届时带来的一连串问题,会对朝廷防汛、抗洪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不得而知。为了稳妥起见,有人认为目前不宜宣传,只需要让各地官府心里有数即可。若接下来黄河水位确实上涨到了危险限值,那么各地官府张榜公告也不迟,不会耽误百姓转移,也不会给流言以发酵的时间。正所谓三人成虎,若朝廷现在就公布消息,可能消息传来传去,由一开始的“黄河可能发生水灾”,变成后来的“黄河发大水,淹没中下游无数良田,无数百姓丧生。”这样一来,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影响官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此随着交通便利航运、各种消息渠道的完善,朝廷完全有能力将正确的消息快速发布出去,并让大量百姓知道正确的消息。以朝廷诏令和邸报、各地官府张榜公告的“官方消息渠道”,加上报纸、商会、行会、商队镖队以及各城池酒肆、食肆说书人等“民间消息渠道”,将黄河水情广而告之。“官民结合”,这样的消息传播渠道是很可靠的。消息越早公布,就能尽可能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朝廷主导舆论,在短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百姓,如此便不会让那些流言蜚语有扩散的机会。也是从一个方面向百姓展示朝廷的信心:黄河水位尽在朝廷掌控之中,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洪,朝廷都胸有成竹,大家没必要惊慌。朝廷要展示信心,这样百姓才会对朝廷有信心,若朝廷行事遮遮掩掩,讳莫如深,那就不要怪百姓疑窦丛生,到处传谣言。这是天子的说法,所以三高官官们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有策略的公布消息,让各地官府和百姓重视防汛和抗灾。所谓有策略,是指“预热”,一开始,先让大家知道眼下因为多雨,导致黄河水位上涨很快,所以“有可能”导致黄河出现水患。第二阶段,可以发布消息,说因为近期各地多有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临近警戒线,所以发生水患的可能性增加。第三阶段,发布消息,称因为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所以防汛形势严重,大家要注意。第四阶段,称因为黄河水位线超过警戒线,逼近红线,所以抗洪形势严峻,大家要时刻注意当地官府的布告,提前将财产转移到较高地势,以防万一。最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某某河段黄河大堤有决堤危险,请大家听从当地官府指挥,立刻进行疏散、转移这样的“预热”,可以让百姓有个逐步接受的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听到“黄河即将发大水,大家不跑就要死全家”,由此吓得手足无措,到时候什么破事都冒出来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如何用好,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黄河水情进展,朝廷要广而告之,引导舆论,绝不给谣言的编造、传播以生存空间。但什么消息能说、什么消息不能说,也得把握好度。譬如,关键时刻是要靠开闸向泄洪区泄洪,这个预案如今是严格对外保密的。所以,经过几次会议,政事堂拟定了一个大方案,并得御准,决定针对此次黄河水情,组建“山东治水大使”使司,全权负责此次黄河防汛、抗洪抢险、赈灾等一应事务。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实际上囊括了黄河下游流域地区,以及砥柱山至洛阳的黄河中游河段地区,治水大使使司行辕定在黄河边上的滑台,使司直接统筹黄河流域所有州郡的防汛、抗洪、赈灾事宜。其中还包括各种消息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