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一个名门望族的士大夫,一个朝廷从二品封疆大吏,把嫡女嫁给一个武夫面子上有些过不去,如果黄汉成为了名满天下徐光启的弟子,就会截然不同。黄汉虽然不屑与低眉折腰事权贵,但是在科学家加道德君子徐光启面前例外,他闻言立刻跪下行大礼道:“恩师在上,请受弟子大礼。”徐光启不太过问人情世故,不表示他情商低,他也不在意文贵武贱一说,此时哈哈大笑道:“老夫今日破格收下你这个关门弟子,希望你能够为大明子民呕心沥血,为大明江山社稷再建新功。”郑国昌凑趣道:“恭喜徐大人得此文武兼备的俊杰为徒”“哈哈老夫早闻黄汉英雄了得,想不到他居然拜在老夫门下,痛快痛快”郑国昌老于世故,他要趁此良机造成事实,道:“黄守备,你火速安排人手带着徐大人的手下赶去开平镇抢农时种秧苗。你和徐大人今日不能走,老夫作为今日拜师的见证人要大摆筵席邀请永平文官武将来大大庆贺一番。”科学家听多了黄汉的故事,不仅仅欣赏他勇冠三军还看中他为民请命的热心肠。徐光启同样是一位肯为升斗小民谋福祉的伟大科学家,他潜心研究农事就可见一斑,今日黄汉拜师之事,他其实也是满心欢喜,郑国昌如此安排,他从善如流。夜幕降临,永平城内的文官武将纷至沓来,他们三五一群议论纷纷,人人觉得此事匪夷所思,没有人能想到清流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居然收下赳赳武夫黄汉为关门弟子。秦良玉跟徐光启有数面之缘,她相当尊重这位与世无争只埋头做事的大儒,见连徐光启这样的道德君子都肯收黄汉做弟子,又对黄汉起了好奇心。徐光启是何等样人,不是德才兼备之人哪里能够成为他的弟子黄汉这位青年将军前途远大啊此次的宴席在拿下永平府城三天后,又是闻报建奴已经整队北归放弃了迁安和三屯营之时,文官武将此时都一身轻松,高歌取醉者不知凡几。黄汉在酒宴上眼神再次不由自主地瞟向模特美人之时却是大吃一惊,因为他发现秦妡怡正含羞带笑瞧着自己。看美人黄汉轻松自在,被美人盯着看却是如坐针毡,黄汉根本没想到自己无意中撩妹成功了,更加不会想到古代的女子真的比较单纯,太多人一旦芳心有所属就会至死不渝。这其实跟这个时代的教育有关,烈女、贞妇的故事广为流传,从一而终的思想根深蒂固,跟后世追求个性活出自我的思想截然不同。黄汉乃是今天宴席的主角,当然有太多人来敬酒,纵然他是海量也觉得有些飘飘然,刚刚跟马祥麟干了一杯,就发现张凤仪拉着秦妡怡来了。马祥麟前天从妻子口中得知眼高于顶的小妹瞧上了黄汉,心里尤其高兴,只是不知黄汉有没有大婚又或者定了亲。毕竟这年头快二十岁的男子汉没娶正妻的少之甚少,有家世、有地位、有官职的更是凤毛麟角。张凤仪接过马祥麟手中的酒壶给黄汉和丈夫满上顺势坐下了,秦妡怡也红着脸坐在嫂子下手。马祥麟瞧瞧黄汉又看看小妹,觉得这二人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哈哈大笑道:“黄老弟,哥哥冒昧地问一句,不知你可曾娶妻”第一百八十一章:东奴不灭无以家为黄汉道:“大汉冠军侯霍去病壮志豪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弟不才东施效颦,东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弟以军营为家,终日跟袍泽摸爬滚打,哪家女子能够忍受哈哈”马祥麟一拍大腿大叫道:“好个东奴不灭,无以家为也黄老弟真乃英雄本色,哥哥痴长几岁,如果你不嫌弃,你我义结金兰如何”黄汉愿意跟白杆兵结交,跟马祥麟这个忠臣良将拜把子他当然乐得如此,道:“兄长如此抬爱,弟哪敢不从命,咱们就在此摆香案结拜可否”徐光启、郑国昌听见了马祥麟的大呼小叫连忙问明情况,徐光启得知黄汉自比霍去病言志欢喜得很,也来跟关门弟子干了一杯。此时郑国昌不失时机郑重其事对徐光启道:“徐大人,老夫膝下还有小女秀娥未出阁,想请大人保媒跟高足黄汉喜结良缘如何”郑国昌太精明难怪才不到五十岁就成为了大明封疆大吏,果然有两把刷子,黄汉这个赳赳武夫拜入徐光启门下,自然脱去了武人粗鄙的外衣,他此时许配爱女又会是一段佳话。徐光启闻言大包大揽道:“此乃好事啊黄汉能够娶令爱为妻是他的福气,明日老夫就会在开平镇见到黄汉的父亲,那时老夫一定敲定此事。”两人没有藏着掖着,话音很高,秦良玉听见了喜滋滋来恭喜二位大人,那边马祥麟趁着酒意在跟黄汉结拜没听见,一大群武将都在起哄。秦妡怡却把秦良玉和郑国昌他们的谈话听得真真切切,霎时间脸色惨白,张凤仪也听见了,见小妹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大惊失色,连忙上前扶住。只见秦妡怡豆大的泪珠滚落,口中道:“嫂子,我心里难受”这简直是横刀夺爱啊郑藩台怎么就在这个时候请徐大人保媒呢张凤仪顿时觉得失望透顶,不声不响扶着妹妹出了宴会厅。晚上在安排给秦良玉临时使用的一个前永平大户的豪宅里,老夫人听儿媳讲明白了来龙去脉唏嘘不已。心里责怪自己为何对女儿的终身大事不上心,为何没有瞧出来她的心思。要是自己哪怕早一个时辰开口,以郑国昌的权位哪里好意思再提嫁幺女给黄汉之事一段好姻缘就此失之交臂,真的可惜之至。秦良玉安慰被嫂子说破心思已经哭成泪人的秦妡怡道:“唉缘分这东西真的无法强求,那黄汉为娘瞧着也是满心欢喜,谁知道就在今天的酒席上,郑藩台就当众请徐侍郎保媒,娘当时还乐滋滋给他们道喜来着。”泪眼婆娑的秦妡怡可怜兮兮道:“娘,女儿求您一件事好不好”瞧着自己一手养大一向要强的孩子哭得伤心,秦良玉于心不忍,柔声道:“莫要哭了,有什么心事尽管说出来,为娘都答应,你别憋坏了身子。”“女儿错过了姻缘不怨天尤人,只求娘以后再也不要为女儿张罗婆家,女儿不要嫁人,女儿要一辈子侍奉在娘身边。”秦良玉知道此时秦妡怡应该是心如刀割,她只能哄着她道:“娘不逼你,成天有乖女儿在身边陪着,娘求之不得呢”要说大明三妻四妾那很正常,为何秦妡怡见郑藩台预备许配小女给黄汉会伤心欲绝那是许多人误会了,明朝根本不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妻多妾,妾是没有任何保障的,跟奴仆区别不是太大,家主的正妻有权力把妾当做商品卖了。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秦家、马家是蜀中大土司,也是如同土皇帝般的存在,以秦妡怡的身份是断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妾室,黄汉有了郑月娥做大妇,自然宣告秦妡怡没戏了。黄汉知道在大明朝不可能自由恋爱,他也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在谋求更大的力量,现如今满京畿之地都是失去财产和家园的老百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收留诸多战争难民,缓过今年,以后这些人会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要在这个明末乱世解救千千万汉人,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增加粮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做加法,是要在食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多救活汉民。而不是在粮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只是让自己的麾下和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丰衣足食,那样做于事无补,这里活了十万人,不知哪里还会死去十万甚至于更多。黄汉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增加粮食产量。有了送上门的徐光启不遗余力协助,再有这段时间打劫来的资本和田亩来推动,高产农作物甘薯、马铃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不久就会在永平府大行其道。明年选择靠近水源的上等田亩推广徐光启研究成功的抗寒水稻,虽然这些良田总量还不到两成,但是种植水稻会使得粮食亩产增加五成至八成,相当于多出一成良田。再有就是向大海要蛋白质,前几天黄可造几个去海边购买海鱼制品,那个把海鱼做成如后世罐头般的办法确实好,以后黄家自己的陶瓷窑大量生产大概十斤容量的陶罐低价供应给沿海渔民。辽东湾乃是传统渔场,是小黄鱼、带鱼、对虾等的重要渔场,这个时代水产捕捞业极度不发达,海洋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根本没有形成。广袤的辽东湾渔场有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场资源尤其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海蜇、毛虾、棱子蟹、马鲛鱼、黄姑鱼、真鲷、梅童、青鳞鱼、鳓鱼、鲅鱼等等多不胜数。如何提高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积极性的办法黄汉也想好了,那就是出银子提高收购价,让他们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能够超过以前三成以上。无利不起早,渔民们打来的海鱼不愁销路还卖出好价钱就会有更多渔船出海,他们挣到了银子自然会修补渔船、建造新船、谋求更加有效率的捕鱼技能,产业链不久就会形成。最后就是想方设法组织大规模的船队从倭国或者安南进口粮食,至于是不是饿死倭人和大越国人那黄汉可管不着。第一百八十二章:推广第二天一大早黄汉就陪着徐光启上路去开平镇,科学家同样是个实干家,不在意排场更加不耐烦虚礼,黄汉也就乐得随意。刚刚到达,迫不及待的徐光启就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昨天种下去的甘薯、马铃薯秧苗。黄汉是真心对这些能够活人无数的农作物感兴趣,依旧全程陪同,并且亲自参加劳作,还知道整理田垄。夏天种下的甘薯、马铃薯只要一百二十多天就可以收获,现在才五月中旬时间完全赶得上农时,徐光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黄汉不是太了解农业,但他也不是全然无知,最起码他知道马铃薯比甘薯更加耐寒,也比甘薯更加有营养。因此他建议徐光启尽可能多的育马铃薯的秧苗,他要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以确保有可以充饥的食物应对今年的严冬。徐光启原来根本没指望真的能够种植上几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见黄汉信心满满不由得哑然失笑。他道:“黄汉,你可知道农民愚昧,要他们接受一样新农作物该有何难为师努力了十几年,至今也是束手无策,推广能够高产的甘薯、马铃薯明明利国利民,可就是举步维艰。”黄汉笑道:“师傅,那是因为您是科学家,专业在科研和实验,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如此,推广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你就未必精通。”被徒弟指出他推广不得法,徐光启根本不以为意,反而对黄汉的话题感兴趣,问道:“如此说来,你莫不是胸有成竹。”黄汉也不谦虚,堂而皇之道:“那是当然,只要把握人心,明白土里刨食的农民所需要的,再权衡他们担心的,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找到平衡点就水到渠成。”徐光启被黄汉的论调一下子吸引了,问道:“你能不能说具体点为师貌似有所悟,又觉得还不得要领。”黄汉接着给科学家灌输新理念,他道:“农民考虑的无非是温饱而已,需要的是养家糊口的粮食,万一尝试新的农作物失败了又该当如何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不了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前因后果作为推广者要面面俱到,要给予老百姓信心,就要把老百姓可能承担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徐光启听得很认真,他点头道:“如此当然好,只是不知你准备如何推广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很简单,首先黄家所有没有种上春小麦的田亩都及时补种甘薯和马铃薯,估计总数要有五六万亩。接下来就是让周边撂荒的田亩都来种植,为了给予肯种植的农民吃定心丸,我黄家高调宣传统一收购所有的产出。“徐光启疑惑道:“甘薯、马铃薯都是新农作物尚且不知所值几何你准备以什么价位收购很明显出价低了老百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以后恐怕永远都不会碰这两样东西。出价太高又会面临售卖价格跟杂粮相比没有了价廉物美的优势,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黄汉来自后世,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价格竞争力,打包票道:“甘薯、马铃薯定价简单。以往年一亩地在中等年景的情况下麦子能够得到多少产量为基数计算。今年一亩地收获的甘薯和马铃薯的收购价就按照麦子的时价基数加两成,让老百姓得到超过两成的利润。”徐光启想了想道:“妙,妙不可言,按照如此推算,五六斤甘薯应该约等于一斤麦子。老夫有感而发,你不要介意,别停啊,继续往下讲。”黄汉继续道:“我们先以每十亩田给二两银子的定金预付货款,承诺如果他们种植新农作物的十亩地没有收成这二两银子不再追回,就作为给予农民的赔偿。这样操作使得农民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无后顾之忧自然有了生产积极性。等他们这一季种出的甘薯、马铃薯卖到银子,只要能超过种麦子得到的利润,哪怕只有一两成而已,明年再要他们种植基本上用不着费太多口舌,毕竟种植甘薯和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