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很实际,根本不肯养闲人,没有一技之长的男人恐怕都扔下大海喂了鱼。短时间无法区分这许多人,先把读书人或者会写字的人区分出来,这当然是为了用这些人参与管理,这些人熟悉其他人的情况,又有同样为奴的经历,更加容易被接受。给这些主动报名并且当场写字证明自己能写会算的有不到三百人,还达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些人中又有八十几人表示他们会倭国话。还有四十几人经过林明海证实会西班牙语、荷兰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这不奇怪因为这些人就是西夷或者是波斯人,他们由于跟汉人一起为奴,学会了汉语。会外语的都是人才,因为“红旗军”即将开始争夺海洋控制权,开始发展海贸,不仅仅是为了挣银子,还为了能够大量进口粮食,需要太多通译。被解救的奴隶采取军事化管理,然后分别谈话给所有人建立档案,觉得靠得住的会分配他们去没有武力的商船担任水手,比例不超过三成就无伤大雅。认为需要监督的留在战船上打杂,这里有水师陆战队,谁也不敢乱说乱动,被判断无法改造的只能说声拜拜,直接砍了他们的脑袋扒光了扔进大海。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不多,因为哪怕是穷凶极恶的海盗也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红旗军”面前都在装乖宝宝,甚至于有太多人主动要求立功,其中就有九鬼海盗集团的三当家熊本大造。这小子能够做到海盗头子手上肯定是血债累累,但是他此时收敛了平时的凶态,主动报告镇抚官九鬼集团的秘密仓库的位置,并且亲自带着“红旗军”去搜罗金银财宝。那里确实有不少好东西,金器不知凡几,明贵香料、名人字画、古董等等不一而足,估摸着拿去京师卖出会得十几万两银子。熊本大造的努力没有白费,黄汉为了千金市骨赦免了他的死罪,并且饶了他的妻妾和子女一共九人的性命。有了熊本这个榜样,幸存的不少海盗头目主动告知“红旗军”岛上或者战船上的秘密,俗话说一人藏物,万人难寻。出现了大量无间道就截然不同,船舱里的暗格,岛上某个小洞窟里,大量的金银财宝被起获。修整几天后,再次启航的船队看上去更加壮观,战士们都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王玉琪和诸多工匠和原本这个岛屿上的奴隶没有跟着上船,因为船坞里还有二十几艘武装商船在修理之中。“红旗军”陆战队留下了一个把总在这里驻防,原施大瑄的麾下留下了二百炮手由施大璟率领守卫三个炮台。去江户湾还远着呢,状态不好的武装商船没有必要带上,也没有必要带上这里的几千人,船队归航之时才会撤空、搬空这个岛屿。预计要大约二十天左右返航回到九鬼私港,这时修理的二十八艘商船应该完工了,在前往目的地江户湾之时,这庞大的船队也不会闲着,只要是视野中出现的商船、战船都不能放过,船队走了七天又增加了十几艘武装商船。本来黄汉就准备巴巴的赶去江户湾耀武扬威逼迫德川家光跟自己贸易,现在船队扩大了一倍,还有乌德沃特号这样的西夷甲板大战船,更加具备说服力。不需要人引荐,黄汉来到江户湾直接封锁了倭国这个数一数二的大港口。有敌人从海上而来,并且击沉了巡逻船隶属于德川幕府的水师岂能坐视,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型铁甲战船是倭国水师主战船船型。铁甲船太慢了根本不适合在海上作战,只能适应攻打港口,作为海上堡垒使用,这还得是对手没有重炮的前提下。几艘铁甲大战船威威风风出了港,几十艘武装朱印船组成的队伍前后左右护卫着,这样的配置在露梁海战之时打高丽棒子的龟船还行,进入十七世纪只能歇菜。第四百二十六章:江户条约倭国炮的口径太小,武装朱印船的火力还不如大明的赶缯船和二号福船,更加吃不消“红旗军”战船的重炮打击。九鬼嘉隆时代倭国人引以为荣的铁甲大战船在此次海战中就是个笑话,由于船速慢炮火射程不够,完全成为了海上标靶。大明水师没有刻意全歼倭国水师,也没有夺取倭国铁甲战船的意图,因为那东西根本无法航行几千里到达虎穴港,抢来最后的结果还是扔了。而且以倭人正规军的坚韧程度,我方为了夺取根本无用的战利品贸然跳帮作战一定会无端增加太多伤亡。因此黄汉下达命令用炮火说话,发射实心弹以最快速度击沉一部分倭国水师的战船震慑敌人,把倭人敢战的勇气打垮。不到一个时辰而已,在明军猛烈的炮火打击下倭国五艘铁甲船、六艘朱印船被击沉,其余倭国战船疯狂逃窜之时明军根本不追击。果不其然,一向欺软怕硬的倭人见到了这支庞大武力值爆棚的船队很是合作,派遣重臣出海来谈判。黄勇、沈宪宜、何守歆带着林明海和施大瑄以及四个精通倭国话的帐房被诚恳邀请了,他们昂首挺胸进入征夷大将军官邸直接跟德川家光商谈合作共赢的十年大计。介于大明上国的一百几十艘战船、商船组建的商队在江户湾招摇太令人心惊胆寒,德川幕府强烈要求以后的贸易地点安排在长崎,贸易额度和价格都好商量,唯有这一条德川幕府最是坚持。有可能是德川家光担心大明船队会忽然攻击江户港,这里失守了,明军直接能够登陆夺取江户城。德川幕府的心脏就在江户城,当然要排除这个隐患,如果每年都因为大明船队的到来,导致德川幕府需要调动大名的军队往江户集中,被动增加守卫江户城的兵力谁受得了最后的谈判结果是双赢,大明答应了以后不来江户直接交易,德川家光每年四月份备货,确保五月初会派遣特使去长崎接待大明商贸代表,交易的品种和价钱按照这一次双方签订的江户条约执行。德川家光本来发现船坚炮猛的大明船队进入江户湾并且轻轻松松打败了本国水师,以为将要面对强敌入侵,谁知结果好得出奇,德川家居然获得了直接跟大明贸易的机会。以前的对外贸易各外藩、大名占比远高于德川家,这一次德川家光因祸得福获得了大量明国货源,而且价格公道。明国船队带来的瓷器、棉布、丝绸、铁器等等货物都容易卖出,获得翻倍的利润不在话下。铜锭被大明压价为一两银子十七斤的事实被德川家光忽略了,因为禁运十几年,德川幕府控制的铜太多,他们已经在考虑脱手一部分,一下子被大明买走三十万两银子的铜锭,较好的解决了库存过大的问题。德川家光百思不解的就是大明出一石六钱银子的高价收购精米,并且签订合同每年不少于从本国买走三十万石精米。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也难怪德川家光糊涂了,在万历年的太平光景江南精米一直低于一石五钱银子,倭国目前总体上是安定的,跟大明的万历年相差无几。倭人的勤劳程度不亚于汉民族,他们的农耕发展得不错,而且因为属于欠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低廉,这几年的精米价钱还要低于大明万历年。唉大明哪里是毁于小冰河时期的恶劣天气,而是毁于“不纳粮”专一“抢粮”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反骨仔。老百姓被流寇裹挟,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去祸害他们经过的所有地方,比蝗虫过境还更加具备破坏力。本来遭受天灾后可以恢复生产自救使得大多数人得到活路,但是流寇祸害过后截然不同。变成了只有少量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凶徒带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活下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李自成等等带着这些暴民等着再次祸害有人烟的地方,更多良民死于非命,更多凶徒铤而走险。因此乱起来的大明内地失去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唯有杀光参加造反的流寇才能够断臂求生。迫不得已,黄汉才出高价收购倭国粮食,使得倭人种田能够提高三成以上利润,相信有了订购合同,有利可图,明年倭国的春耕面积会扩大许多。倭国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等贼骨头,还少有蝗灾,在外销大米能够获利丰厚的情况下种田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老百姓辛苦种田卖出稻米得到银子就会有了购买丝绸、棉布、铁器的能力,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可能。倭国极度重视农耕,德川家光很乐意以这个价钱卖出精米,只可惜不知道大明会有这个需求,江户城没有准备,短时间内只能凑足二十五万石。稻米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属于可再生资源,出口粮食给外国对国家有利,因为要保证出口,粮食产量就会拥有超过供应本国需求的能力,一旦出现严重灾情,国家的抗灾能力会得到加强。那时只要停止出口粮食就能够解决灾民的生计。这些黄汉都懂,只不过大明太缺粮食,即便自己不遗余力加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也赶不上流寇破坏的速度。以后把山陕、河南的老百姓接出来不知要耗费多少粮食,要稳住局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是枉然。德川幕府很爽快地签订每年最少卖出三十万石精米的合同,他们还表态这是个比较保守的数量,让沈宪宜做好明年来长崎运走五十万石粮食的心理准备。黄勇、沈宪宜根据黄汉的指示给谈判代表留下了五万两银子的定金,当场签订了明年五月份在长崎港口交付五十万石精米的补充协议。虽然倭人很乐意做成这桩好买卖,但是所有参加谈判的大名都奇怪,因为这个时代的长途海运成本太高,从来没有谁在相隔大海的国与国之间做粮食生意。第四百二十七章:运粮大明跑倭国航线的二号福船普遍的载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吨之间,黄汉用于商贸的老闸船排水量也跟二号福船差不离。少有能够装运超过四百吨货物,以二百吨左右的载重计算也就是装载两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吨计算就是四千六百石。一石精米的差价即便高达一两银子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贸一趟才弄两三千两银子的毛利还不够给郑芝龙的买路钱呢,岂不是要亏死况且损耗、到港后的卸货力钱、从港口运去京师销售的运费都不是小数目。贩卖粮食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得花银子给上上下下打点,因为不摘下走私、夹带的帽子,随时都有被官府查扣法办的可能性。黄汉大规模运粮根本不怕谁来查夹带,辽海现在乃是旅顺口氺营一家独大,也无需太过在意运输成本,因为卖给倭国大量产品,其中瓷器、铁器比较笨重,运输时需要太多吨位。返航时购买倭国的铜锭、铅、硫磺、硝石等等资源根本不能满足船队过剩的运力,因此往回带精米可以不计算运输成本。这个时代都是使用风力驱动,属于可以无偿使用的动力,又不存在后世的船上载重大了会多消耗柴油增加运输成本。紧靠虎穴城港口已经修建了一百个桶式粮仓,金州、旅顺口、狼窝堡、宁远、觉华岛都在修建新粮库,今年不会少于一百个筒式粮仓交付使用。每一个筒仓都能够储存五千石以上的粮食,这样的新式仓储能够较好的减少损耗,从底部出粮使得粮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余。这些粮库的建设都紧靠海港,短驳之时都有推车给力夫免费使用,免得他们扛着麻袋运粮的距离太长降低工作效率。入库的力钱不低但是还能够承受,毕竟给没有技术只有一身蛮力的壮劳力提供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因此黄汉运粮食回去不会亏本还能够赢取社会效益,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为大明多了一石粮食,最起码能够救活一个汉人。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说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锅粥能够让一千人不至于在第二天死去都大有可能。一个面临饿死的壮汉得到两碗粥救命能够活下来,说不定以后得到“红旗军”分配的五十亩田地,每年能够贡献出超过二十五石粮食,这些粮食又能够救活多少汉人竭尽所能往回带粮食是黄汉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经在测算运力。国与国的贸易计量单位很重要,石这个体积单位折算出倭国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换算成后世的九十二公斤。德川家能够筹集的二十五万石倭国精米换算成吨位就是两万三千吨足,运走这些粮食就得一百艘载货吨位超过二百吨的福船。三十万两银子买到手的铜锭是五百一十万斤达到三千零三十吨左右,一百四十几艘商船、战船都扔下压舱石换上铜锭后就搞定,因为一艘船上压舱石的重量十几二十吨很正常。在加上花十五万两银子购买的硫磺、硝石、铅、腌鱼、干贝等等用去七八千吨吨位,来江户城的所有船只都拥有了接近九成的舱位。这一次由于要给倭国施加压力,刻意跑来江户湾耀武扬威,因此要多跑三分之一的海路,来回最少多花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在长崎跟德川家光委派的贸易代表交易,价格已经在江户协定中定死了,双方只存在数量的交割、质量的检验。船队回到九鬼私港之时,王玉琪等等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大家齐动手,只花了一天就搬空了这个海盗小镇,值钱的东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