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后大加赞赏,认为以后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如此,只不过眼下要突破自来水管道价格高昂的束缚。科学家真的喜欢搞科研,甚至于已经在研究奢靡的镍白铜自来水管的替代品,老人家带着几十个工部官员和大工匠在研究用卷制的钢铁有缝管进行镀锡防腐提高使用寿命。徐光启幻想着能够让京师千家万户都能够用上、用得起自来水系统,晚年的他又有了这个新研究目标活得更加充实,他得知诸多清流准备联手弹劾关门弟子很是恼怒。老人家是个懂得权衡利弊的科学家,发现来不夜城消费的都是权贵,而收益的是黄汉和诸多得到工作岗位的升斗小民。这明明是利远远大于弊,黄汉赚了钱会拥有精兵强将,老百姓赚了钱能够安居乐业,何乐不为徐光启准备在朝堂上拉下老脸跟联手弹劾爱徒的清流打嘴仗。谁知就在图穷匕见前一刻,“燕北大捷”如同严冬刮来了春风,有了这个滔天大功,区区小节何足挂齿接下来科学家还见证了盛况空前的胜利大游行,老人家彻底放心了。如此宣传,一个纸醉金迷的场所集中地被吹捧成了活民上万的善举,还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的政绩。徐光启不由得苦笑连连,关门弟子运筹帷幄,不仅仅拉动成千上万老百姓绑架了舆论,还使得皇帝入彀,此子再走下去会是什么结果胜利大游行后的第二天恰逢大朝会,在京的许多文官武将都要上朝,本来这一天是一众清流相约弹劾平辽将军的日子。现在变味了,阁老徐光启第一个出班奏报,请求皇帝给予黄汉父子封赏,给予率领一个总旗炮兵翻山越岭去轰击鞑子获得足二百斩首功的孙元化脱罪。高第和高有谋父子的杰作,“燕北大捷”的奏报加上战况明细写得如同小说,把孙元化如何带领炮兵列阵,如何发射散弹打得鞑子人仰马翻描绘得活灵活现。许多大臣都已经看过了,此时阁老提出将功赎罪免了孙元化充军罪囚的身份,没有人跳出来反对。崇祯皇帝今天兴致勃勃,毕竟超过十万老百姓主动高呼万岁,主动歌功颂德太长脸,这还是他登基五年来的头一回。见阁老提议又无人反对,皇帝当场准了,孙元化不再是个劳改犯变成了正七品赞画,依旧留在宁远负责管理火炮,争取在面临建奴进犯之时再立新功。只不过“燕北大捷”的斩获还在路上没有送达京师,兵部还没有验看五千余鞑子首级,虽然黄汉的信誉众所皆知,那些斩首数错不了,但是此时议功为时过早,今日朝会不谈此事。接下来还有好消息传达京师,那是带领京营人马参与登莱平叛的方正化和李若琏传回捷报。京营人马与十月底到达登莱,一个月内跟叛军激战三次。性格决定命运,自封的“都元帅”李九成忘乎所以,他从来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如今居然统帅军民数万。他忘了自己姓什么,以为自己武神附体打不死,在冲杀之时被方正化盯上了。方正化是个太监,当然比较阴狠,发现叛军作战之时总是有“都元帅”和“李”字大旗迎风招展,发现一个牛高马大四十岁左右的判将冲杀在前。往往此人带头冲阵、叛军都如同打了鸡血般兴奋,往往明军就会被冲乱阵脚一发而不可收。得到多方证实每战冲杀在前面的就是李九成后,方正化亲自布置了斩首行动。诱敌的吴三桂得到监军大太监方正化的命令后很是用心,跟叛军对冲后佯装不支回马逃窜,李九成见冲垮了不可一世的关宁军果然陷入亢奋。谁知转过山脚被方正化亲自率领的京营人马从侧面使用鸟铳采取三段击战术打成了筛子。叛军首领李九成被击毙后顿时陷入混乱,关宁军反身厮杀,埋伏的锦衣卫和京营骑兵一拥而上,叛军丢了几千人马逃入登州再也不敢出城野战。如今叛军的二号人物孔有德带着叛军龟缩在登州城负隅顽抗,朝廷大军已经包围了登州城。没有了历史上阵前射杀李九成的祖大乐,李九成也没有逃过被打死的结局,历史拐了一个弯又戏剧性的进入了原轨迹,但是成全了方正化知兵擅长谋略的美名。也证明了李若琏、方正化训练的京营和锦衣卫具备打硬仗的能力。登州三面环山,北面向海,方正化等等将领为避免遭敌夜袭,率领麾下和数万民夫花费一个月时间构筑一道长达三十里的围墙,其高如城,东西两端俱抵大海。为了更好地利用神机营的红夷大炮轰击登州城,方正化等等指挥军民在登州南挂榜山构筑炮台,工事完成后,神机营可以居高临下发动炮击。方正化的奏报说得明白,匪首李九成已经伏诛,攻破登州只是时间问题,登莱叛军被剿灭进入了倒计时。内臣监军从来都是嘘声一片,方正化在登莱前线的卓越表现使得龙颜大悦,嘉勉、赏赐不在话下。群臣无话可说,共同抵制皇权排斥太监干政被打了脸,方正化这个太监得以脱颖而出始作俑者乃是黄汉,不知多少士大夫迁怒于他。传来京师的也不全是好事,最起码山陕的情况就不太好,山陕总督张宗衡、山西巡抚许鼎臣在临县一带围剿流寇的计划失败导致众贼跑入方圆六百里的磨盘山。第四百五十九章:釜底抽薪没多久恢复战斗力的流寇兵分三路杀出磨盘山,以阎正虎为首的一路流贼打下交城、文水裹挟百姓数万进逼太原。邢红娘、上天龙两个贼头破了吴城、向阳两座城池烧杀抢掠后人数瞬间倍增,现在往汾州进发。第三路贼兵更加厉害,贼头是当下颇有名气的紫金梁王自用和“八大王”张献忠。这路贼兵简直是势如破竹连下沁州、武乡,辽州人马号称十万。有了“红旗军”主动出击北虏又扬言宁远、金州防线固若金汤,东奴、鞑子来三五万人马都难撼动,边事有了好转迹象。“红旗军”打北虏、战东奴无一败绩,在朝廷有了话语权有了信誉,因此扬言宁远、金州防线固若金汤,基本上没有哪位大人认为是黄汉讲大话自吹自擂。方正化奏明平定登莱已经没有了悬念,崇祯刚刚觉得可以安心过年之时,内乱又大规模爆发。陕西被流寇打烂了,如今山西又被打烂了一小半,数十万上百万流民逼迫背井离乡开始了逃亡,在没有衣食的情况下,这些人很快就会往暴民、流寇转变。崇祯已经有些忌惮“红旗军”的战斗力,可是他又想大明能够拥有更多如同“红旗军”这样能打胜仗的军队。皇帝寝食难安,每天都在琢磨着接下来该当如何是否能够抽调一部分“红旗军”入关去山陕剿寇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分其兵是削弱边将的不二法门,可是皇帝又担心关宁防线不稳固直接导致建奴能够攻打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有个闪失会震动京师,京城又得面临保卫战,京畿之地势必又是生灵涂炭。左右为难的崇祯日子过得憋屈,他面对大明乱局真的束手无策。黄汉在十二月中旬率领西征凯旋的大部分人马来到了高台堡。这个一直有明军驻守的城池不小,周长达到五里出头,现在当然是“红旗军”的地盘,在这里居住的军民已经高达一万五千户。那是由于有了“红旗军”驻防宁远一线,宁远西南貌似更加安全,直接导致宁远至锦州之间的卫所军、屯户携家带口往西迁徙。这些人大多数是辽民,本来都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宁军盘剥的对象,建奴杀来之时这些人又会变成炮灰。“红旗军”根本不怕得罪关宁军,发现有辽民进入宁远防线只要是携家带口之人就准许进入进行甄别。孤身的青壮年男子只要有某个辽民家庭作保证明清白也会被接受,然后就会给予田亩安置。反正这里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一贯方针,即便混入奸细在严格执行军事管理的屯区,这些人也翻不起浪。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抽调祖大寿的兵,再引诱他辖区的辽民越过宁远防线,长期以往祖家一定扛不住,祖大寿机关算尽两头下注,最后一定变成里外不是人此次西征取得圆满成功,虽然缴获的金银财宝以白银计只不过八九万两,但是也差不多够给拥有斩首功的战士发人头赏。许多鞑子乃是死于炮击、枪击,因此核实战功之时会进行协调,一般情况下几个首级才能算足一级有效斩获。但是给予骑兵计算斩首数截然不同,冲锋对决之时得到的斩获有一个算一个。“红旗军”的镇抚官核功很严格,不是如同其他明军那样,一窝蜂冲上去砍脑袋,也不管是谁打死的,敌军的脑袋谁得了,军功就是谁的。这样的分配太不公平,会导致杀敌不积极,抢首级之时能自己人打起来。“红旗军”通过镇抚官现场记录,战士们互相证明来确认战功,扯皮现象会存在,但是能够做到基本准确,黄汉还规定了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励办法。军功意味着赏银和升职确实不假,但是过于斤斤计较的战士和默默承受的军人在考察政治素养之时就会截然不同,最后得到提拔的当然是后者,哪怕他的军功少一些也无伤大雅。“红旗军”中就有这样的典型案例,王志诚每战都是横冲直撞,他只管杀敌从来不去收割敌军首级,但是他现在的职务比绝大多数同期追随黄汉的袍泽都要高。炮兵打散弹能够一打一大片,一门炮说不定能够干掉几十上百敌军,要是也按照几十两银子一级给人头赏,很不现实。岂不是会导致人人都要求当炮兵,米尼枪手在敌人集群冲锋之时手脚快的能够击毙三五个甚至于十几个敌人,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也不能按照几十两一级发人头赏。现在“红旗军”中唯有冷兵器对冲之时砍下一级鞑子给银二十两,一级真奴给银四十两,使用热兵器打死敌军以三级、五级、七级算一级核功。“红旗军”在不断进步,条例也在不断规范,计算军功当然也与时俱进,不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也要争取相对公平。黄汉在高台堡逗留几天,安置了一部分解救回来的汉民,看望了渡海来屯边的山东老百姓,给每家每户发了几斤羊肉一斗麦子过年。平辽将军亲自走家串户给战争灾民送温暖当然得到了太多好评,许多初来乍到内心忐忑的山东人立刻安心许多。数九寒冬这里也没有停止劳作,铁矿、煤矿、窑厂都在生产,水泥厂的备料需要太多壮劳力,现在太多汉子都在粉碎石料为春天的大生产做好准备。用蜂窝煤炉取暖的大屋子里往往都是十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妇女在纳鞋底、纺纱、纺毛线、织毛衣、织布。织毛衣是近两年才渐渐的兴起的新生事物,始作俑者当然是黄汉。想想也是奇怪,纺纱、纺麻、织布比纺毛线织毛衣复杂多了,为何大明就没有人想到织毛线衣大明的第一件毛衣出自彩莲之手,这当然是黄汉指点的结果。汉人多聪明啊有了这个点拨,黄汉的几个丫鬟不仅人人学会了织毛衣还带动了府邸里所有的女子,接下来居住在虎穴城将佐们的家眷都热衷于给在戎边的亲人织一件毛衣。第四百六十章:越打越弱大量心灵手巧的汉家女参与织毛衣,许多人都是为了给儿子、丈夫、兄弟送上一份温暖,用心的程度毋庸置疑。用心做事、主动做事、带着爱心织毛衣,自然发展了许多实用的织法和毛衣新样式。冬天,棉质内衣外穿上一件厚实的全羊毛毛线衣,再穿上鸭绒服,然后加上冬装鸳鸯战袄,如此穿着看上去不太臃肿却很保暖,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战士们都不在乎。如今正兵战士都流行拥有一件毛线衣御寒,因此纺毛线、织毛衣的妇女比比皆是。派发的军服里可以有短裤、汗衫但是没有毛线衣,后世的军队也是如此,虽然毛线衣产业少了军队的大采购,但是由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舒适度和样式不断更新换代,质量的提高也是无与伦比。劳动创造财富,相信这些勤劳的移民获得能够赚取劳动报酬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摆脱贫困奔小康。腊月二十,黄汉来到山海关拜见辽东经略高第,当然要带上一份厚礼。大舅子秦翼明和马祥麟此时还没有回四川,正好一起聚一聚,历史上明年秋天天他们就会踏上回川的路途。白杆兵简直是一路打回去的,在崇祯七年还恰好赶上了秦良玉参与围剿张献忠的一场大战,几个流寇大头目被干掉了,献贼丢了全部步兵仅仅带着老营骑兵几百仓皇远遁。但是从此以后白杆兵就陷入内战的泥潭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最后的结局是马祥麟坚守襄阳孤军无援城破后慷慨殉国。马祥麟和张凤仪都是大明英烈,可惜不是死得其所,都是死于内战。关键所在还是末代的大明太适合滋生流寇,秦良玉、马祥麟、秦翼明、张凤仪等等白杆兵将领在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只会越打越弱。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贼将军”左良玉那般抢劫老百姓、裹挟良民比流寇还要凶恶三分。黄汉从倭国回来之时带回了几十艘海盗、海商的武装商船,体系内又建造了二十几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