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22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220(1 / 1)

d见过礼的郑秀娥和楚楚随意攀谈起来。郑国昌乃是忠臣,郑家当然忠于皇帝,此时的郑秀娥也不例外。有可能此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选择,不屑于忠于一家一姓一党一派,只会忠于民族和祖国的恐怕只有黄汉一人而已皇帝问话,郑秀娥可谓知无不言,给崇祯留下了一个坦坦荡荡的好印象,看看自己的后妃跟平辽将军的妻妾年纪相仿聊得来,崇祯当面表态欢迎郑秀娥和楚楚常来常往。回到御书房的皇帝陷入沉思,平辽将军能力出众,连他的妻妾都如此干练,看来有他在辽东,山海关总兵官定然摆脱不了他的控制。崇祯认为权位移人也人大多数都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如果能够让新官上任的山海关总兵杨大郎获得大权独揽的快感,再有人对他的麾下指手画脚恐怕就会被排斥。“红旗军”人马需要驻防金州、协防宁远、监视燕山不能大举调动,能不能调平辽将军本人率领家丁进入山陕剿寇只要黄汉率领少量人马离开大部队一两年,朝廷文官武将就有了招揽“红旗军”将领的机会,也应该会有不甘心屈人之下的将领主动争取崭露头角。此时只要厚待这些将领,得到他们的效忠应该不成问题,从今往后“红旗军”就不会如关宁军那样唯祖大寿马首是瞻,而是听从朝廷调遣的一支强军。崇祯皇帝在意淫,他的想法没错,只不过他不会想到无法行之有效。关键问题在哪儿呢钱粮这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大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大明基层兵丁有没有前途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够得到解决吗层层克扣,将领到手的粮饷根本不够养兵,“红旗军”的待遇又被不差钱的黄汉提高了一大截,如今比关宁军的待遇好得多。黄汉这个“红旗军”的当家人心里清楚,用理想主义来激励士气一两次还可以,多了就会被反感甚至于排斥,最后肯定行不通。要麾下死心塌地效忠,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收益和前途,黄汉采取把“红旗军”待遇高、福利好体现在每一位普通兵丁身上的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红旗军”这个集体里没有其他将领的私兵,理论上大都是黄汉豢养的家丁,“都是”也就等同于“都不是”,这是一个以黄汉为中心,团结一致的集体。将领们习惯了“红旗军”体系后,根本不适应家丁制度下的带兵模式。举个例子,一个“红旗军”实授游击将军,兵额三千六百齐装满员,如果他脱离“红旗军”体系就立刻会面临军饷只剩下不足一半的窘境。在还得是皇帝刻意照顾下的结果,本来朝廷给予兵丁的待遇就远低于“红旗军”现在的实际收入,再加上官宦明目张胆的漂没,能够有一半到达游击将军手中已经不错了。在伙食越来越差,军饷少了一大半的情况下,他如何做才能够留得住三千六百人马靠理想主义吗这得有多大的个人魅力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忽悠连黄汉都自认为做不到,很明显明朝更加不会有人具备能力玩转这样的欺骗。估摸着用不着一年时间,这位将领一定是众叛亲离,最后成为光杆司令都极有可能。这些年对“红旗军”的教育哪里会是儿戏,最起码有了知识的军人少了奴性多了自信,他们认“红旗军”这个集体,认同黄汉这个能够给予大家丰衣足食和光明前途的家主。脱离了这个体系的将领就会变成什么都不是,连亲兵都有可能不跟着他走。因为将领的亲兵不是私兵,跟将领没有宗族、亲眷关系,也没有雇佣关系,他们的雇佣关系在“红旗军”这个集体。将领如果采取在众人头上克扣一部分军饷,着重养一部分期望获得忠诚让他们转变成家丁的“红旗军”,那么这位将领就大错特错了。“红旗军”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公平原则,争取做到阳光执政,每一个战士都习惯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兵丁们在军饷忽然少了一大半,福利全部没有了的情况下肯定会人心浮动。他们还发现被主将克扣了不少军饷使得少量人获益,少了奴性的军人必然会在愤怒中爆发,把将领打成筛子十之八九。皇帝不了解“红旗军”内情,以常理来推测也可以理解,他本来就是个过于自信的年轻人,内心里有了计划就准备付诸行动。第四百八十五章:又是流爵接下来崇祯又看到沈朗仲、马元仪等等几个由于执行细菌战计划获得密奏权的八品官呈送的密折,获知建奴那一边有好几个贝勒死于天花感染。细菌战是绝密,只有王承恩和曹化淳了解内情,有了功劳也不能给予黄汉封赏。皇帝另外以抓城市卫生和普及天花预防有功给李中梓几个提了一级,给八个细菌战的具体负责人提了两级,并且激励他们再接再厉。第二天朝会之时,皇帝终于拍板了有关“红旗军”的赏赐和对于主将黄汉的册封,并且下达圣旨召黄汉即刻进京接受封赏。黄汉弄丢的侯爵又回来了,这一次依旧是流爵,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世爵,原有职务因为基本上没有了太大上升空间因此照旧。皇帝召黄汉来京师受封,依旧给了流爵就是不想让他在京城当勋贵做个逍遥侯爷,而是准备当面和黄汉协商,争取让他亲自带上几千“红旗军”入山陕、河南剿杀流贼。崇祯相信一旦黄汉带着人马进入内地作战,恐怕没有一两年时间根本无法脱身,皇帝还算有些了解这个同龄人的个性,知道黄汉要么不去做,要做就会竭尽所能做好。他率领“红旗军”进入山陕剿灭流寇总要给朝廷一个交代才会有请旨回来的理由。已经是阁老的郑国昌当然是最先得到黄汉封侯喜讯的大臣,下朝之时他就拉上阁老徐光启直接去不夜城小酌、泡桑拿顺便告诉女儿这个喜讯。郑国昌和徐光启俩老爷子对大明皇帝忠心耿耿,他们属于胸中无私天地宽,根本不介意黄汉成为侯爵后有可能离开自己的军队留在京师。朝议定下了“雁北大捷”的封赏,却没有透露出召见黄汉后如何安排。黄四方担心家主会被皇帝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连忙赶来陪二位阁老喝酒,目的就是想听听今日朝堂上重臣的反应。郑国昌和徐光启都认识黄四方,因为他的独臂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位阁老敬重为国杀奴而伤残的军人,虽然黄四方只不过有个正四品卫指挥佥事武官虚衔,但是在酒桌上,两位阁老依旧跟他推杯换盏喝得高兴。两位老人家真的心花怒放,爱徒、女婿封爵,他俩与有荣焉,他们知道黄四方是黄汉的心腹之人,多多少少也理解此人留在京师的主要目的。今日朝会又不是什么绝密,黄四方问得细,徐光启和郑国昌回答得明白。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第四百八十六章: 进京官府还会把原本十家该缴纳的税赋往七家甚至于五家、三家摊派。本来年景就不好,官府这样做自然加剧了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的速度。因此朝廷的剿寇大军顾此失彼,流寇此起披伏生生不息。黄汉来到田间地头刷存在感就是让农民口口相传,这些原本的流民甘冒风险进入“红旗军”体系每个月有钱粮领取,还享受到了收成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心满意足。现在还发现平辽将军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尊重,这些人当然会死心塌地追随“红旗军”,以后他们都是种子,会带动更多的农民投效。黄汉最后来到了虎穴城,这一次根本不是擅离职守,而是经过辽东经略高第批准来抚宁监督屯垦、主抓春耕。汉人王朝都注重农事,平辽将军主动请令用半个月时间亲自指挥抢农时当然会得到支持,上奏皇帝也会得到赞誉,自己人高第怎么可能不支持因此黄汉在抚宁卫得以接到了圣旨,黄四方的情报分析已经提前三天送到了黄汉手中,不能判断是否会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但是能够肯定皇帝没有对付自己的意图,黄汉大可以安心进京。憨子得到山海关总兵官的任命黄汉早就知道了,他是接到辽东经略高第的通知疾驰山海关接旨。憨子根本没在意是否能够担任一方主将,可是好事偏偏轮到他。他立刻赶到虎穴城问发小以后该怎么办。黄汉信任憨子,根本不担心他翅膀硬了玩单飞。黄汉是先知,来到大明首先就是强大自身,从来没有在麾下甚至于父亲、兄弟、妻妾面前提及日后自己何去何从。在处理大事小情之时,也是一贯坚持为大明效忠对抗建奴、鞑虏这个基本原则,私吞钱粮也是为了“红旗军”谋发展。憨子君前答对大可以有一说一,只要不提及“红旗军”拥有的海上力量就不会惹麻烦,憨子口直心快不爱动脑筋,也没有打过海战,因此他确实也不太了解水营究竟发展到了何等实力。黄汉根本不刻意叮嘱憨子如何君前答对,免得这个老实人心里有了顾虑反而不能从容应对。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太过刻意了会适得其反,让崇祯见到一个有问必答坦坦荡荡的憨子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布局。皇帝要召见,黄汉当然会接旨择日进京,这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召见,不是急召,被召的文官武将可以安排好了工作交接再出发。黄汉做事雷厉风行,既然判断京师之行没有风险,立刻着手把军中之事安排。第三天就送黄勇率领黄春生、沈宪宜、林明海等等水营将领出发。黄勇他们指挥二十一艘排水量五百吨以上的大战船和十八艘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小型战船、哨船远航。任务是保护由“日月海运”三个当家人之中的黄可造、邵俊才率领一百五十余艘排水量在三百吨到五百吨的商船赶赴倭国长崎贸易。杨坚留在虎穴城接洽“日月海运”的生意,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