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2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22(1 / 1)

d将士们,一部分进行军屯。得知打朝鲜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而是为大明开疆拓土,为汉家恢复故土,为“红旗军”体系内军民争取更加广阔的天地。将士们热情澎湃,人人要求参战,不少参加过训练的民壮主动报名要求作为劳役随军。征虏大将军远在山西张家口坐镇,负责春季攻势前期准备工作的是黄沂州、宋鹏飞、杨汉威、孙元化、秦妡怡、黄龙、孙传庭、金声、刘奋勇组成的九人团。孙传庭被黄汉诓来“红旗军”体系任职没有被忽略,黄汉第一次请孙传庭喝酒长谈之时,俩人就一直聊到半夜,最后双双醉倒。当时黄汉就言辞灼灼将要从建奴手里夺回朝鲜恢复汉时四郡,把这个半岛纳入大明版图。孙传庭没有一般文人的迂腐,对黄汉的这个决定大加赞赏,当场就握住黄汉的双手,借着酒劲请求参与争夺朝鲜的国战。黄汉当然不会拒绝满口答应,第二天就交给孙传庭一个能够青史留名的任务,让他参与制定攻击朝鲜的计划书,要求他多派斥候登陆朝鲜实地考察。孙传庭做事认真,这一年多不止一次乘坐炮艇沿着鸭绿江、锦江、汉江、洛东江视察,甚至于登陆朝鲜半岛利用千里镜窥视清军的防御体系。他经常召开会议完善攻击计划,力争做到满足征虏大将军提出的伤亡最小化的同时争取给予清军最大化杀伤。晋商被连根拔起,建奴在山西、宣大布局的眼线落网者不在少数,即便还有不少间谍存在也难以混出关外。但是为了提振大明军民的自信心,让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对阵建奴从被动挨打已经往主动进攻发展。“红旗军”即将发动的春季攻势宣传得沸沸扬扬,有可能已经家喻户晓,消息当然传递到了满清伪都盛京。范文程、高鸿中、宁完我等等汉奸布置在大明的眼线多着呢,连山陕、河南甚至于南直隶都有建奴的间谍在活动。只不过出现了“红旗军”,建奴的探子要传送情报已经千难万难,无他,路难行。北直隶的边墙被“红旗军”实际控制超过一年,盘查极度严格,出关者不但要有路引,还要有人现场做保,要蒙混过关谈何容易,弄不好就会被扣下扔在某个矿区白干三年。山西、宣大边墙关隘、堡垒现在又被“红旗军”牢牢控制,执行的出关规定更加严格,经常有整队的商人由于货物、随员有问题被扣下送去挖矿。建奴的间谍要想送情报之时稳妥些,十有八九必须绕道延绥镇、宁夏镇,耽误的时间太长,往往情报送达已经过了时效,全无用处。奴酋崇德在宁武关下眼睁睁瞧着扬古利全军覆没,留下的心理阴影无与伦比,他毕竟是通古斯野人中难得的几个读得懂汉人书籍,拥有了智慧的酋长。窥一斑而知全豹,红歹是见识到了“红旗军”步兵军阵的炮火犀利,知道唯有重炮才能够抗衡。回到盛京后,红歹是一天都没有耽搁立刻召见佟图赖、曹振彦、佟养萃,命令他们大量采购、生产铁料,不计成本铸造“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训练炮兵。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没几天崇德就获知黄汉在山西下手搞晋商,基本上一网打尽,大清国给八个大晋商预付的采购银五百万两不仅仅打了水漂,还实实在在便宜了“红旗军”。初闻这个噩耗,崇德惊得再一次鼻血不止,把前来议事的高鸿中、范文程、宁完我等等十几个汉奸吓得不轻。然而顽强的崇德捏着鼻子坚持跟几个汉奸议事,崇祯这一次是真捏着鼻子,因为不捏鼻血止不住。范文程奏报道:“陛下,如今的山西、宣大都是“红旗军”接管,那些少年兵无限忠诚,在他们的盘查下,任何违禁品都出不了关。从延绥镇、甘肃绕道风险也不小,最主要的是原本跟我大清合作良好的范家、靳家、王家等等大晋商都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商路断绝,大清国想从大明购买大量铁料已经不可能。”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负责为“我大清”铸炮的汉奸曹振彦、佟养萃等等束手无策,他们不得不来回禀崇德,希望能够减少铸造大炮的数量。此时曹振彦趁机道:“陛下,铸炮需要的钢铁何其多也,没有原材料臣等根本不可能完成陛下需要的数量,臣恳请陛下减少一些,另外臣琢磨着少铸造大将军炮,多铸造一些二将军、三将军炮。”崇德瓮声瓮气道:“诸位爱卿万万不能面对困难裹足不前,天佑助威大将军炮已经关系到国运,如果没有重炮协防阵地和城池,我大清军面对红旗军的炮火如何抵挡”第七百一十四章:好狗范文程果然是条好狗,见主子把火炮看得如此重要,建言道:“陛下,臣以为短期内筹措铁料用于铸炮满足陛下制定的数量还是有可能的。”崇德感兴趣了,立刻追问道:“范爱卿有何妙计教朕”范文程立刻侃侃而谈:“陛下,为了增加钢铁总量,臣以为应该是开源节流并举。我大清这几十年夺了不少明军的火炮和火器,其中绝大多数已经锈迹斑斑,可以把那些火炮回炉重新铸造。民间每家每户总会有不少铁器,陛下可以下旨规定最少限额命令各牛录上交废铁。陛下还可以下达任务,命令牛录额真亲自领头带领军民、阿哈大炼钢铁,在全民总动员的情况下积少成多,炼出铸造天佑助威大将军炮需要的钢铁数量应该不会太难。”宁完我补充道:“陛下,全民炼钢肯定会大量消耗粮食误了粮食生产,但是我大清如果不能在红旗军的攻击中利用炮战打赢战争,我大清的一座座城池都会陷落。以后我大清军民只得回归游牧状态,在白雪皑皑的极北之地挨日子。”红歹是也是饱读史书,何尝不知汉人有可能打败草原名族,但是永远别想消灭草原名族。只要女真人也如同蒙古人那样放弃定居在万里大草原上游牧、渔猎,就能够保全大多数族人的性命。意识到没有足够的大炮,大清就得放弃朝鲜、放弃辽东、放弃盛京和这里的宫殿,一直往北逃一两千里去草原上忍受风霜雪雨住毡房。崇德没有了余地,下达命令,让范文程、宁完我、多尔衮、多铎竭尽所能保证铸炮用铁。崇祯十年也就是崇德二年正月底,满清发动了类似于国朝的闹剧大跃进,全民炼钢。每个牛录都有土制的炼钢小高炉,太多旗丁、阿哈家中的铁锅都保不住,最后浪费了大量资源练出了一坨又一坨废铁,成品率连达到一成都勉强。几十万人齐动手大炼钢铁,直接导致粮食消耗翻了接近一倍,因为冶炼是个重体力活儿,所有的牛录额真都有硬任务,届时没有完成产量,被上官鞭挞、罚俸禄都是轻的,被杀头也大有可能。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要牛录里的旗丁、阿哈下死力气,最起码要让他们多吃点、吃些干的才行,因此建奴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粮食更加促襟见肘。满清得不到优质钢铁也得硬着头皮铸炮,要使得大炮不炸膛唯有加大壁厚,因此“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比同样口径的红夷大炮重三四成,消耗的铁料更加多。泥模铸炮的周期太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新铸造的大炮用于朝鲜保卫战,得知“红旗军”准备发动春季攻势之时,满清文官武将一片哗然。红歹是拖着病体召集百官朝议,首先要确认“红旗军”是否真的选择攻打朝鲜,如果攻打朝鲜能够肯定,那么就需要推算出“红旗军”会选择从哪里登陆。大清国如今的地盘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海岸线太漫长,还有几条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建奴没有水师,任何具备天然港口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红旗军”的登陆点。济尔哈朗认为猜不透干脆别瞎动脑筋,说不定黄汉那厮又在玩欲盖弥彰,咱们纷纷准备制定朝鲜防守计划,人家说不定从辽南直接出兵下手夺取复州也未可知。这倒不是胡说八道,主动权已经失去,被动挨打已是必然,人家“红旗军”打哪儿还真是都存在可能性。满清的朝堂上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汉奸都在暗自后悔,没想到貌似无比强大的建奴会被“红旗军”打回原形。眼看着那些野蛮人束手无策,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大清崇德朝注定短命,注定会是一场闹剧。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