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3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37(1 / 1)

d了烈酒准备吃一口汉奸肉。大汉奸张存仁不仅没有后世当上满清总督的好运气,被吴襄忽悠一通后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放弃了绝食自尽的大好机会。他被解送之时吃得不错养得白白嫩嫩,刽子手下刀之时简直是刀刀见血。被割了一天的张存仁这才知道有时候猝死也算碰上了好运气,他有些羡慕耿仲明的下场了,当天夜里张存仁想死却死不了,第二天拖到菜市口继续挨刀。负责操刀的刽子手来自东厂,属于拥有家传绝活儿的主。他看中了张存仁保养得不错的好皮肉,决定完成三千六百刀,一刀也不能少,如果在这之前张存仁断气了,就对不起祖传手艺。历史上间接、直接死在张存仁手上的汉民超过一百万,如今这个可怜虫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肉都被京师老百姓就着醉不死白酒生啖。黄汉得知崇祯没有豁免张存仁,而是千刀万剐了这个汉奸卖国贼心里痛快,总算没有白来大明一趟,终于替千千万汉人出了一口恶气。算算账,尚可喜没有成为汉奸为国捐躯,耿仲明被猝死,吴三桂成为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张存仁被千刀万剐,貌似出名的大汉奸下场都不是太好啊第七百四十六章: 汉江省安定了大半个朝鲜,春耕进行到了尾声,大太监郑之惠和张凤翼、梁廷栋又赶去京师面圣。由于加大了投资力度,京师到达天津卫的道路完全是混凝土大马路,道路经过的所有河流都用不着摆渡,全部架起了大桥。本来汉民族的桥梁技术就领先世界,有了黄汉出银子购买、收集大工匠的祖传绝活儿形成文字,向整个“红旗军”体系的建筑工推广技术,效果杠杠的。黄汉不会利用权势逼迫大工匠献出祖传秘籍,但人总是有弱点的,不为名利的少之甚少。比如旗卫打探到一个叫做贺鸣春的大工匠家里珍藏了不少知名石拱桥的图纸。貌似连赵州桥的维护图纸都有,可以确定正德年间整修小商桥的图纸就在贺家,可是不管旗卫如何开价这个大工匠都不肯拿出图纸。汇报到了黄汉这里后,黄汉给王徵去了书信,把事情经过写清楚了。自从来到“红旗军”体系搞科研教书育人,科学家王徵就焕发了青春,工作热情高涨。得知了这个好消息,老人家第二天就出发了。王徵声名赫赫,贺鸣春如雷贯耳,见这位大家上门哪敢怠慢,又得知王徵能够保证给予他和两个儿子正九品官身,哪敢给脸不要脸七天后贺鸣春一大家子都跟随王徵来到了虎穴城住入人才楼。黄汉手里有大明科学界的泰斗“南徐北王”,有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士大夫上门就不会出现谈不下来的条件。“红旗军”体系拥有了水泥,拥有了钢筋混凝土,拥有人才,拥有研发团队,这六七年里不断积累经验,新一代建筑工的架桥技术日趋完善。建造大桥的跨度也越来越大,以贺鸣春和两个儿子为首的研究团队已经有了在黄河之上建大桥的宏伟构想。如今来往于京师、天津卫对于郑之惠、张凤翼等等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一路上还能够看到京畿之地的新面貌。他们乘坐的乃是黄氏出品的高级四轮马车,减震效果杠杠的,由于车尾外部安装了取暖的蜂窝煤炉子烧开水为内部暖气片供热,哪怕外面寒风刺骨,马车内也是温暖如春。他们再一次来京城乃是为“红旗军”将士们邀功请赏,也要尝试劝文武百官和皇帝早早给予征虏大将军郡王爵位。还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征虏大将军拿下大半个朝鲜纳入大明版图,这里将要设立一个承宣布政使司,还叫做朝鲜不合时宜。黄汉的提议叫做“汉江省”,并且提名了不少官员担任汉江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等等,还有提刑按察使司正副按察使,下辖州府的知府、知州、知县。被提名当相当于高官的左右布政使的第一人选比较搞笑,乃是当朝首辅温体仁。第二人选乃是前五省总督陈奇瑜,第三人选乃是已经去云南赴任的卢象升,第四人选就是差一点被崇祯杀了的前户部尚书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的大员杨一鹏。徐明扬、张国维、朱大典、阎升斗、李诗圣、王本立、张文魁、倪可大、张有俊、何炳等等黄汉有耳闻的忠义官员全部上了“汉江省”选官名单,而且都是建议提拔一级调用。朝廷肯定不会完全满足征虏大将军的愿望,点名的官员能够给三分之一就不错了。但是这里留下了伏笔,朝廷给予这些人提拔,于国于民大有好处。他们中不少人原本就受到过“红旗军”恩惠,再次升官又是因征虏大将军而起,他们当然应该知恩图报。如果朝廷不放人,而且对这些人没有交代甚至于不闻不问,怨恨的情绪就有可能埋下了,想去征虏大将军治下大展拳脚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归根到底还是崇祯皇帝太老实,真不适合当皇帝,黄汉出招又太刁钻,往往不管崇祯如何化解,“红旗军”都是受益方。还有莫名其妙的几人也上了黄汉选官的名单,一人被提名为汉城府第一任知府,此人叫做宋应星,乃是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还有北直隶通州人阎应元、南直隶金坛人冯厚敦、浙江上虞人陈明遇,这三人分别被黄汉提议委任为汉城府同知、推官、知州。黄汉记得阎应元的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感佩这位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熟悉明末历史的人都不会钦佩被吹上天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而是追捧江阴抗清三公,前者绝对是个眼高手低的坑货。史可法手中拥有军民上百万,拥有钱粮丰足的大城、坚城扬州,拥有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的光环。可惜这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守卫扬州连半天都没撑住,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扬州十日”大屠杀,八十万汉人罹难。以后黄汉得了天下,如史可法这样的民族英雄一定要把他留在京城做官。给予他相当于城管局的官职,管管环境卫生和市容,管管戴着红袖箍的小脚老太太。这样做才是人尽其才,用这样的人担任封疆大吏绝对是被他坑死了都没地儿喊冤。因为他没有投降敌人属于哪一种“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的高风亮节之人。而如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样的人一定会给予他们驻扎海外殖民地的军政大权,有他们驻守新领地,一定能够安定一方。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过度,真会需要成百上千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盘大着呢,超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纬度和后世的江苏省接近,面积大了两倍有余,没有官员是傻子,连清流都看上了去新鲜出炉的“汉江省”做官的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曾经参加过“崇祯大字典”的编纂,虽然不喜欢黄汉威逼朝廷的做法,但是都佩服黄汉的统御力和安民养兵的本领。更加知道黄汉拥有的武力和财力,知道“汉江省”有征虏大将军率领“红旗军”十数万厉兵秣马,安全无虞。新诞生的“汉江省”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那里简直是一张白纸可以实现胸中为国为民的抱负,争取去“汉江省”任职的官员成百上千。温体仁本来就准备急流勇退,见征虏大将军递来了台阶,当然顺坡下驴,他连续三次送上奏疏请辞,主动要求前往汉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布政使。崇祯装模作样两次挽留后第三次同意了首辅的请辞,任命温体仁为汉江承宣布政使司第一任左布政使。黄汉请调卢象升前往“汉江省”任职被崇祯皇帝否决,陈奇瑜被任命为汉江提刑按察使司正三品按察使。换了首辅,内阁班底也得调整,皇帝批准了何如宠告老的奏折。征虏大将军的岳父郑国昌也选择急流勇退,干脆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可是连续递交三份都没有得到崇祯的批准。不肯放归郑国昌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崇祯需要这样的人跟征虏大将军沟通。崇祯十年的内阁班底现在是以首辅张至发为首,阁臣有刘之伦、郑国昌、贺逢圣、薛国观、刘宇亮、黄士俊、孔贞运等等。宋应星只不过是个从八品教喻,根本没有出彩之处,如何当得正四品知府经过内阁合议给了征虏大将军面子,宋应星连升三级当上了汉城县正七品知县。至于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三个老百姓被提名委任从五品、正六品官员太过儿戏。介于新领地的山里还有化外刁民,巡检司必不可少,朝廷特事特办给了三人正九品巡检官职往汉江省委派。至此,黄汉最想搞到手的人才由于在大明一文不名,全部成为了“汉江省”的官员,相信只要“红旗军”有了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同化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平辽计划被“红旗日报”炒作得沸沸扬扬,大明几乎是家喻户晓,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三位满腔报国热情的俊杰当然耳熟能详。只不过他们没想到会有喜从天降,忽然间就被县太爷、知州亲自登门拜访了。被征虏大将军点名的官员,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不会去花时间琢磨,但是整个大明官场都在研究。不少文官武将现在不仅仅揣摩圣意,还提前备课尝试揣摩征虏大将军的意图。三个老百姓被征虏大将军破格提拔,居然和首辅温体仁、封疆大吏陈奇瑜、卢象升同时出现在新领地“汉江省”选官名册上,足以让天下哗然。本来任命一个正九品巡检犯不着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但由于是跟温体仁、陈奇瑜等等同一批选官,因此新任首辅张至发一起办了。张至发跟温体仁乃是莫逆之交,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跟温体仁的提携不无关系。温体仁去“汉江省”担任布政使,张至发何尝不知这是征虏大将军释放的善意,他当然会用好首辅的权力,能够满足征虏大将军意愿尽可能满足。阎应元哪里想过曾几何时能够接到圣旨,全家七八口人慌成一团,还好知州大人和几位陪同的官员很谦和,没有怪罪阎应元失仪。可是接下来几位父母官的提问让新鲜出炉的阎巡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对征虏大将军简直是如雷贯耳,但是全然不知道征虏大将军为何认识自己,为何特意点名要他去汉江省做官何止是阎应元摸不着头脑,当时来汇报工作的旗卫头子黄四方贸然接到黄汉交代查访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个人的任务之时,也是云里雾里。黄四方自认为是征虏大将军的最心腹之人,他都无法得知黄汉怎么就会想起打探这四个人的消息,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有这样的人太神秘了几位地方官见阎应元不像刻意隐瞒真相,也都觉得茫然,但是他们都想着交好征虏大将军,给了阎应元一些仪程,助他带着一大家子上路。这是黄汉与众不同的做法,理由是新领地条件艰苦人口太少,要求所有的官员必须举家前来赴任,有条件的还可以劝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汉江省发展。接下来还要特意组织人手开赴京畿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等等省份招商引资。有人才、有资本、有人口、有技术再有相对先进的法律法规,还有最起码十几年内都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管理层,“汉江省”兴旺发达指日可待。跟阎应元一样被搞糊涂了的还有冯厚敦和陈明遇,但是他们都无比激动,他们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给予的官职高兴,最大原因是能够参与到五年平辽,能够为了国家出力流汗。第七百四十七章:徐光启科学院朝廷给的官职不管用,官员到了“汉江省”一亩三分地得到征虏大将军的任命才算数。温体仁担任左布政使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