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5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55(1 / 1)

d提前把他们保护起来。此时已经是九月初,毛承禄和尚可义早已经离开了平壤。不仅仅是他们,参与收复平壤城的所有正兵营都往西而去,留下了五个卫所军千总和刘奋勇的两个千总骑兵配合温体仁等等“汉江省”官员安定地方。六百里加急的捷报火速送往京师之时正好在中秋节到达,这一天也是温体仁率领人马进入平壤城的日子。至此朝鲜主要的城池全部被“红旗军”夺取,成为了“汉江省”的府城、州城、县城。平壤城内数万军民高喊口号欢迎“红旗军”理所当然,气氛肯定热烈,否则就是刘在旗、姜新等等宣传主官工作的失职。很明显“汉江省”的地盘在年底前会扩大一倍,又有几十个州城府县需要派遣官员,温体仁请示黄汉后写下了二百余官员的调任名单跟捷报一起送往京师呈交吏部。官员中有八九成是温体仁和“汉江省”官员公推,黄汉不了解这些人当然不会给出反对意见,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汉江省”的官员能上能下,发现不称职的官员降级、调离、免职都可以。黄汉特批了十几人,其中就有陈奇瑜恳请调任来“汉江省”担任知府的练国事。陈奇瑜乃是东林党,由于黄汉出手,他由充军的囚徒死灰复燃又成为了高官,现在得到黄汉重用参与围歼多铎。他知恩图报工作很卖力,举荐的练国事乃是被他连累遣戍广西的大明罪官。练国事也是东林党,是东林点将录里的地捷星花项虎,官至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由此可见被围在车厢峡的流寇之所以得以逃出生天,跟东林党大员收受贿赂不无关系。黄汉不担心陈奇瑜、练国事、杨一鹏等等原大明朝堂上的东林党高官来到“汉江省”会带坏风气。因为这里跟大明截然不同,所有的人都有具体工作安排,都有目标任务,都有考绩标准,花时间琢磨人少了时间琢磨事,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旗卫调查。“汉江省”是全新的面貌,有积极向上的集体,领导班子不可能在短时间被腐蚀,况且最高领导人是清廉且机深刺骨的温体仁,在他手下玩人恐怕玩不转。黄汉做出了规定,旗卫不仅仅调查官员、吏员的腐败行为,也调查行贿的商贾、官员,判罚之时行贿和受贿同罪。后世给行贿定罪太低,直接导致官员要承受巨大的诱惑,要知道人是很难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的,毕竟如海瑞那么较真的大官少之甚少。因此行贿之人更加坏,他们之所以行贿就是为了不正当竞争,成为了权钱交易的媒介,使得官员获得的公权能够私下里买卖。其行为不仅仅破坏了公平原则还害了承受不了一次又一次诱惑的官员,不知多少被抓捕的贪官后悔为何守不住底线就可见一斑。“红旗军”体系对行贿之人严惩不贷,不仅仅获罪判处劳动改造还要被罚没家财。黄汉给执政的温体仁提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理念,高智商值的温体仁一点就透。他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捞实惠,很满意现在的待遇,更加感激征虏大将军给了他“汉江省”这个政治舞台,只想着在有生之年留下丰功伟绩。在他的完善下,“汉江省”监督体系逐渐有了权威性,对于大小事宜的批复,职权内的官员都有限制,必须在几天明确答复都形成了制度。如果有官员敢于索贿,商贾、百姓有义务举报,“红旗军”鼓励他们举报,并且给予现银奖励,不举报还给予贿赂的会面临六个月以上的劳动改造。大明有些官员很混账,就有县太爷接到朝廷收取商税的命令后在衙门口设立一个箱子,让商贩随意给多少,这样的行为还演变成了一段美谈,民间一致公认这是一位不与民争利的好官。如此风气至国家何地在黄汉治理下的“汉江省”一旦出现这样的官员,不仅仅是官儿没得当那么简单。因为渎职罪判处三年劳动改造必不可少,让这些沽名钓誉的官员干三年苦力,他们才能够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应该就能够领悟到何为真“不为民争利”。“汉江省”的商税三十取一,也就是成交额的百分之三点三,如此优惠的税收如果商家还敢偷税漏税,处罚都是十倍以上甚至于百倍。具体多少倍完全是根据偷税商家的家财而定,目的就是把他们罚得倾家荡产。犯罪成本远远大于得到的实惠才会使得贪心不足得到遏制,用不着担心某个大商家倾家荡产倒闭了导致很多人失业,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倒毙一个无良没有责任心的企业无伤大雅,市场不会受到影响,原本这个企业的份额被其他或者新办的企业瓜分,肉依旧烂在锅里。总而言之,黄汉主导下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容挑衅,也很难变通,竭尽所能给予所有人最基本的公平。京师外城的八月十五也是热闹非凡,那是郑秀娥在李三娘子暗自支持下组织了万人大游行,最后统计主动参加的人数接近十万。动辄十万军民大游行足以彰显征虏大将军的号召力和动员力,京师官宦、京营将士们、锦衣卫、东厂参与者不知凡几,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满城军民欢庆胜利,甚至于皇城内的宫女、太监、嫔妃、公主、皇子都在庆贺之时,崇祯皇帝喜忧参半。第七百八十六章:憋闷皇帝当然是为了大明开疆拓土几千里而高兴,为了征虏大将军的势不可挡而忧心忡忡。年复一年,崇祯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可是这个泱泱大国每况愈下,劳累外加精神折磨,崇祯两鬓又添了白发几许,背又佝偻了几分。大明朝廷这个中秋节过得不安生,建奴七月底忽然破了延绥镇入关,至今已经连下城堡二十几座。兵部尚书杨嗣昌如坐针毡,平台奏对,阁老郑国昌、刘之纶弹劾洪承畴坐失州县,眼看着建奴肆掠无所作为,白白耗用军饷。大明除了五年平辽的那铁打不动的每个月三十万两雪花银的饷银,就是洪承畴麾下人马的粮饷占了大头。可是“红旗军”连战连捷,洪承畴的“洪军“却是节节败退,甚至于还被流寇打得丢了数万人马。现任首辅张至发其实是温体仁提携的,在东林党人眼里是温党。具备政治智慧的黄汉四两拨千斤,把温体仁要去了“汉江省”当一把手,约等于收编了所有的温党。重用徐光启给予科学家最高荣誉,救下孙元化的性命后又扶持他一步步升职,现在拥有了从四品品级,使得松江府籍的东林党人已经倒向辽国公。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第七百八十七章:围歼多铎崇祯回到御书房发泄过后,问王承恩道:“朕还是大明天子吗黄汉染指的地盘还算大明领地吗”如此难题王承恩哪敢作答,其实王承恩的能力有限,也不会用好手中的权力,在甲申国难时无计可施陪崇祯上吊足以说明问题。王承恩大权在握十几年,培养几百哪怕几十心腹死士很难吗保着皇帝和自己出逃总会比上吊好多了,机会应该是存在的。当时北京城乱糟糟,导致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就可见一斑。这其实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的结果,他一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诸臣误我”,不仅仅可笑、可叹还很可悲。崇祯手握皇权十七年,是大明最高决策者,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临死前还推卸责任足以说明他没有担当。大明不是没有能臣,然而都是昙花一现,问题就出在崇祯太自以为是,到了崇祯十七年身边都剩下了庸才,连跑路都做不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将选择殉国,但不表示这些人有才能,仅仅证明他们有气节罢了。见王承恩吓得跪下了,崇祯仰天长叹道:“诸臣皆是趋炎附势之辈,几百官员的任命居然全由辽国公提议照准,朕岂不是成为了摆设”王承恩道:“陛下息怒,征虏大将军用人得当,至今没有出现纰漏,朝臣不驳回他的提议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硬塞官员去汉江省最后得不到实缺反而会让朝廷丢脸。”“红旗日报”发行量猛增,升斗小民、官员、吏员包括太监都研读,王承恩也不例外。他能够感觉到“汉江省”的勃勃生机,最是奇怪为何在征虏大将军治下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人尽其才,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黄汉远离朝堂,皇帝鞭长莫及也此时只能劝慰崇祯不要妄图控制“汉江省”,免得逼反了征虏大将军。崇祯之所以感到憋屈完全是因为没有应对之策,他何尝不知不能逼得黄汉翻脸,选择妥协是必由之路。他百思不得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