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7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75(1 / 1)

d多久遇到了被击溃的熊文灿部败兵。得知所谓的二十五万大军毁于一旦,这彪人马立刻北遁,他们很精明,分兵一半进入延安府,一半进驻大漠边关榆林城。第八百三十章: 慷慨赴义山西明军被“红旗军”整编了一大半,一大半州城府县被征虏大将军控制众所周知,如今鄂尔多斯万户又被“红旗军”征服。驻扎延绥镇总兵府所在地榆林城最稳妥,这里城高墙厚能够固守,延绥汉子悍不畏死在守土保家园之时能够打恶仗,不惜舍身赴死。在这里驻扎还有一个大好处,扯起虎皮做大旗,因为“红旗军”近在咫尺,鞑子、建奴应该是绕着此地走。吴甡心乱如麻,皇帝下达圣旨命令他率领人马救援西安,而他一仗没打远遁延绥镇,万一藩王失陷罪莫大焉怕啥来啥,没多久吴甡就见到了几十个从西安突围跑来榆林城的几十骑兵。这些人都是延绥汉子,被打散了唯有选择跑回老家。西安城的遭遇很快就传遍了三边,不仅仅是吴甡战战兢兢,三边文官武将们人人自危,连监军太监王之心都吓得够呛。皇帝秋后算账之时不仅仅杀文官武将,监军太监也会挨刀王之心这个天子家奴畏敌不前,掉脑袋的可能性十有八九。高迎祥留下女婿李自成、大将刘哲守卫西安,他相当重视组建不久的重兵营,留下主将刘哲就是为了加强训练。也是因为西安城有不少人马还有重兵营两万余人驻扎,在粮草不缺的情况下被攻破城池的可能性不存在。北伐的流寇组成部分除了高迎祥的铁甲骑兵一万人马,还有张献忠、罗汝才、马守应等等的一半人马共计十万人。跟以往不同,这一次出兵没有携带流民,因为高迎祥已经由流寇往割据势力发展,需要大量的人进行屯垦。流寇、建奴的联军超过十三万,人多势众,绝大多数军民都是望风而逃,如摧枯拉朽般,又有十几座城池被占领。高迎祥打到明军已经主动撤离的延安府后来到了老家安塞,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历史上高迎祥是个短命鬼没能够挥师十万还乡,如今做到了,好一番嘚瑟毋庸置疑,这符合人性,纵然高迎祥不苟言笑,在家乡人面前也难免俗。贫苦百姓哪里知道高迎祥这个秦王是个草鸡毛,见到了无边无际的大军都吓傻了。得知那许多兵都是秦王高迎祥的麾下,都跪下顶礼膜拜,太多延安府的年轻人主动加入高迎祥的队伍,高氏族人中的青壮年都来了。探马报告了榆林城的兵力和防御情况,得知那里还有明军精锐超过三万后,高迎祥没舍得硬撼坚城。他派人往榆林城里射入几封书信,告知那里的同乡人,随时欢迎他们来投义军,保证苟富贵不相忘。为了表示他不愿意跟家乡人为敌的态度,义军主动退兵一百里,入住延安府城。其实这一切都是徒劳,延绥镇的汉子十有八九都是铁骨铮铮的儿郎,不可能主动投降。历史上崇祯十六年的李自成可谓如日中天,而大明已经是山穷水尽,榆林城中兵微将寡。而就是因为性格使然,延绥人悍不畏死,连妇女、孩子都跟流寇血战到底,一直打了七天七夜,城破后依旧进行巷战真做到了跟城池共存亡。尤世威、尤世禄、尤翟文、尤岱、刘廷杰、刘廷夔、惠显、都任、王世钦、王世国、侯世禄、侯拱极、王昌龄等等都宁死不屈慷慨赴义。这些延绥汉子都出生于世家大族,内心里是骄傲的,他们打心眼里鄙视驿卒出身的猥琐男李自成。现如今的榆林城中兵强马壮,不远处的偏头关就有“红旗军”驻守,吴自勉、尤世威、侯世禄、猛如虎等等怎么可能下贱到从贼。济尔哈朗虽然不满意高迎祥的保守战法也只能在范文程面前发发狠而已,因为他们一直在吃着高迎祥给的粮食,这种情况貌似还得维持很久。延绥镇的明军不敢迎战躲入城池固守,高迎祥又占领了城池、山寨几十座,收留了人口几十万,得到了几万新兵。他见好就收,立足延安府训练士卒,打造攻城器械,为武力攻打榆林城做准备。往西攻伐的左良玉打得比较猛,这完全是左良玉渴望得到立锥之地的缘故。三边总制的治所是固原镇,可惜洪承畴不知所踪,如今这里兵力空虚,并无战心,守将闻报满蒙骑兵、流寇十万人马杀来,城里的几千人马立刻逃得无影无踪。兵不血刃得到了雄伟用砖石包砌的固原大城,左良玉终于不是无根之萍,一路上招降纳叛,他手里已经有了军民十几万。接下来强攻几座城池都得手了,得到了大量俘获和缴获,粮食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崇祯十一年,大明朝廷又开始乱了方寸,朝堂上的高官又换了一茬,首辅张至发刚刚被罢免,阁臣贺逢圣一个月前就丢了官,阁臣黄士俊正月里就已经告病还乡。杨嗣昌病入膏肓无法继续担任兵部尚书,陈新甲成为了新一任兵部尚书。悲催的陈新甲生不逢时,刚刚当上兵部尚书就接到了咸阳、西安陷落,秦王、瑞王和诸多郡王被流寇俘获的噩耗。三边总制洪承畴失陷于乱军之中,至今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洪承畴其实没死,“洪军”也不是浪得虚名,几千人马护着洪承畴连夜突围之时发挥了大作用。西安附近的地貌特殊,四边陡,顶部广而平坦叫做塬,这样的地方多不胜数。有些塬上交通及其不变,因此能够避免兵祸,有不少宗族能够生存,洪承畴如今和几十个家丁躲在一个叫做丰塬的地方苟延残喘。流寇抓到了藩王、郡王、镇国将军等等,人数高达几十个,洪承畴的官职相对于王爷就不够看了。因此高迎祥根本没有特意颁布命令寻找洪承畴生要见人死要见尸,陕西地盘大着呢,流寇哪里犯得着去一个个山头、一个个塬上搜索。崇祯得知两位藩王成为了流寇的阶下囚勃然大怒,又得知陕西巡抚吴甡坐拥边军几万畏缩不前更加怒不可遏。被牵连或者直接获罪的文官武将眼看着要倒霉。第八百三十一章:祸不单行果不其然,朝廷的缇骑出动了他们不仅仅前去潼关抓捕熊文灿、丁启睿、陈祖苞、李重镇、杨国栋、王廷臣、刘泽清、罗岱、孙应元、祖宽等等葬送十几万大军的文官武将。还去延绥镇捉拿坐看封藩失陷的巡抚吴甡、张其平,总兵官贺人龙、李国奇、吴自勉、猛如虎、吴国俊、陈国威,监军王之心、郑希诏、孙茂霖等等。缇骑需要逮拿的文官武将和外放的太监总人数超过一百。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可是他们到了地头才知道根本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有些文官武将貌似已经战死或者成为了流寇的俘虏,有些人其实已经投降了。吴自勉、猛如虎手里分别由几千人马,他们当然不可能被缇骑拿获,上书自辩后被连降三级留职戴罪立功。逃去宁夏镇的贺人龙手里人马更多,他仅仅被申斥而已,依旧是总兵官。手里没有了人马的武将都比较惨,他们中有不少人会陪着文官在菜市口挨刀。历史上的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军由京畿南下攻入山东,绕开德州,直插济南城一举而下,德王朱由枢父子、奉国将军朱恩赏等等都被清军俘获。崇祯这小子其实比较狠,也难怪到了亡国之时众叛亲离。他秋后算账之时从严治失陷封藩罪,高达三十六位文官武将被处死,其中有五个总兵官、四个巡抚。朝廷如何处置文官武将被天下人瞧在眼里,手里有兵就不会掉脑袋成为了共识,从此以后更加导致军队军阀化。这完全怪将领们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朝廷吗恐怕更加要归功于崇祯这位皇帝不仅仅凉薄还欺软怕硬。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国事乱如麻之时,崇祯还接到了四川巡抚傅宗龙的奏疏。得知蜀王系的两位郡王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封地去了“汉江省”。地方官有监督辖区藩王、郡王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治罪,而且是大罪。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位郡王出川带上了几百人,如此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傅宗龙得到消息,亲自去蜀王府邸核实后立刻上奏朝廷,至于如何处置,就跟他无关了。大怒的崇祯又派出了缇骑,这彪人马由六个东厂档头,三十个锦衣卫校尉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汉江省”汉城。谁知来到天津卫乘船之时就被“红旗军”盘查,不得不说明前往汉城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很搞笑,征虏大将军对每一个在“汉江省”的人负责,无论是王爷还是乞丐。只要他们没有触犯“汉江省”法律,任何人都无权缉捕,包括东厂和锦衣卫。没辙,人家“红旗军”连船都不让上,缇骑如何去得了汉城厂卫们在两京十三省都能够横着走,独独不敢在第十四省耀武扬威,被“红旗军”劝返后还不敢出口不逊,只能灰溜溜回京复命。该来的总要来,只不过早晚不同而已既然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来“汉江省”投资的事已经捅破了天,那么就大白于天下吧在黄汉指使下“红旗日报”刊登了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自信”。文章直切大明可笑的祖制,阐明限制藩王、郡王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害怕他们谋反。言辞灼灼十几代大明皇帝都不折不扣执行这样的祖制其实是没有自信心,总是担心被藩王、郡王取而代之。文章指出,只要天子能够治国安邦,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哪位藩王、郡王会利令智昏窥视皇位然天子用人不当导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导致藩王、郡王失陷,还苛求他们困守封地坐而等死吗接下来几天,这样内容的文章层出不穷,如同口诛笔伐般犀利,直指崇祯的过失,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不仅仅民不聊生,还由官不聊生发展到王不聊生。总而言之一句话,崇祯这个皇帝太差了,在他的治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一石掀起千层浪,襄王、唐王、秦王、瑞王的前车之鉴,朱家王爷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奏朝廷给予藩王、郡王自由,给予他们选择居住地的权力。有不少王爷的奏疏是用求肯的语气,阐明万一封地遭遇建奴、流寇祸害请求允许他们离开封地躲避。有些王爷目的不纯,他们要求得到兵权好捍卫自己的封地。本来就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又被朱家家事搞得疲惫不堪,皇族群情激愤,崇祯只能选择妥协,再次派遣缇骑捉拿内江王朱至沂、华阳王朱至惠被搁置。皇权屡次受到挑战,皇帝不得不一再退让,朝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各地藩王、郡王等等皇族得知蜀王系两位郡王没有被问罪的消息后,都有了想法,蠢蠢欲动的不在少数。连文艺青年潞王朱常淓都写信派遣宦官联络诸王,他还特意让同胞兄弟长垣王朱常坒带一些人偷偷地赶去天津卫乘船前往“汉江省”看看。四月底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愁云惨淡,此时梁廷栋、张凤翼、吴襄已经离开了京师。他们根本没有回“汉江省”,也没有去山海关,而是到处游说,为招商引资出力。大明面临无兵可调的困境,最新消息传来,流寇人马一个月内扩充了一倍,一路人马联合清军夺取了固原镇城后剑指临洮府。一路人马夺取延安府后正忙着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榆林镇城。无计可施的崇祯问计群臣,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开口。现任首辅乃是一个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孔贞运,他不懂军属、不懂民事在太平年都干不好首辅工作,在接近山穷水尽的崇祯十一年哪里混得下去皇帝问计在没有大臣奏对的情况下,如果依旧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怎么着也不会冷场让皇帝难看,然孔贞运选择了缩着脖子如同老僧入定般不向皇帝瞧一眼。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郑国昌见皇帝着急、首辅不搭腔心里叹息,只得出班奏对道:“陛下火速给四川巡抚傅宗龙大人、征西将军秦夫人下旨,命令他们坚守四川不得有误,防止川军孤军冒进被流寇、清军围歼。如果四川再被流寇长驱直入,则这个大西南都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建议有针对性,崇祯立刻命令内阁拟旨送交司礼监批红。刘之伦担心皇帝再出昏招,奏道:“陛下,咸阳、西安、固原、延安、汉中已经丢了,陕西的流寇如今成了气候,此时万万不能再往那里派遣援兵。如今只能采取守势,阻绝流寇往四川、河南、山西蔓延,临洮府太远了,朝廷鞭长莫及,唯有放弃,如果能够把军民撤往宁夏镇就算万幸了。宁夏巡抚郑崇俭大人手里应该还能够组织两三万边军,主动进攻勉为其难,守土还是能够做得到。”崇祯带着哭腔道:“朕何尝不知援军全灭,陕西已经事不可为。朕现在是担心潼关的安全,如果流寇、东奴攻破潼关,我大明还能够集结多少人马进行抵御,被一直打到京师也大有可能。”刘之伦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