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9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392(1 / 1)

d项上人头。这一次下定决心逃跑的巡抚、知府、兵备道、同知、通判等等官员有几大百。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无非是认为“汉江郡王”独树一帜,早晚会成了气候,他们这些大明现任官员主动归附,于情于理于大局着想,“汉江郡王”都会给予机会。由此可见,大明被流寇、建奴双重祸害军事上节节败退的同时,在政治上又被黄汉佔据了最高点,使得官僚集团多了选择,跟崇祯皇帝更加离心离德。眼看着没几天进入十一月,黄河的冰冻层已经能够跑马,高迎祥、阿济格等等都觉得绕过潼关杀入河南的大好时机来了。流寇屯田卓有成效,今年的陕西可谓风调雨顺,撂荒时间不长的田亩地力足,收成达到中等以上,有了大量粮食,一年内用不着为饿肚子发愁的流寇气焰嚣张。高迎祥有上进心,认为偏安一隅早晚会被剿灭,逐鹿中原争取谋夺天下才是必由之路,他主动派遣李自成跟清军协商共同出兵的事宜。最积极的当然是范文程,他在秋天就接到了崇德的亲笔信,主子信中平等的语气让这个大汉奸觉得骨头轻了几十斤,差一点就飘上了天空。扶持流寇把大明腹地打得稀巴烂的同时还要保全满蒙骑兵,这个任务比较重,范文程跟济尔哈朗、阿济格多次密议最后达成共识。不管在大明腹地的进攻多么顺畅,坚决执行只打三四个月的计划,一定要在明年二月初冰雪消融前脱离中原战场,二月底必须出关,然后绕道漠北返回家乡。哈宁阿已经成功绕过“红旗军”防线到达陕西,合计减员二十几人只佔总人数的百分之五,还能够接受。他自认为只要备足粮食,大军绕道漠北回辽东无非辛苦一些,多花费两个月时间而已,不会出现危险。阿济格、济尔哈朗、范文程等等将领最担心遭遇半途而击,而往返两趟的老将哈宁阿信心满满。他明确指出“红旗军”在漠南经营防线其实是一步臭棋,过早暴露了目标和实力。如果漠南没有“红旗军”的堡垒防线,急着回家的人马肯定不愿意多消耗体力、粮食承受减员绕道漠北,大有可能浑浑噩噩陷入“红旗军”的包围圈。然而如今这条路被截断,绕道漠北之时,神仙也无法完成在数千里之外围堵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东归满蒙骑兵。因此哈宁阿强调只要给养充足,肯多跑路,他保证能够带领绝大多数人马安全回辽东老家。清军达成一致,杀入大明腹地争取多抢劫粮食和金银财宝,争取满载而归,他们用不着守土选择全军出动。高迎祥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这段时间也在“剿寇”。封建王朝的通信极不发达,不少小规模造反武装佔山为王,他们不懂也不知道形势变化,谁来打谁,根本不管来者是不是官军。拿下陕西的高迎祥当然不可能容忍地方上盗寇横行,清缴、收编大大小小的山贼、土匪的武装一直在进行。大半年时间过去了,高迎祥基本上控制住了陕西。由于大量被打服了的小贼、土匪认了大哥,高迎祥的人马大大小小数百战,没见着减员,还增加了三四万人马,从小股贼寇武装手中缴获到了不少粮食和金银财宝。有了地盘,难免患得患失,为了避免再次盗寇四起,陕西必须派人留守。地方太大了,需要驻扎人马的城池真不少,高迎祥留下了一大半兵力,组织了足十五万人马东征。左良玉幻想躲在高迎祥身后发展只是一厢情愿,高迎祥一直提防着这位前大明“平贼将军”,宿敌张献忠也时时刻刻关注左良玉。流寇的诸多大头领早就秘密协商达成共识,只要清军撤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侵吞左良玉部,如果左良玉父子不乖乖就範,就送他们上西天。共同出兵杀入河南,清军、流寇怎么可能忘了左良玉在济尔哈朗和高迎祥的双重威逼下,左良玉不情不愿率领五万人马参战。高迎祥留下了心腹将领高一功、高立功、刘哲、黄龙等等分守陕西几座大城,并且暗地里给予指示,时机成熟之时收编左良玉留下的两万余人马。活跃在太行山区的“插翅虎”部人马已经过万,这几年闯出了名声,在山西北部乃是无冕之王。高迎祥一直想拉靳明虎入伙,这一次又发出了邀请。打入流寇最高层还得拥有兵权和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够办大事,赵十三和靳明虎等等大头领商议后做出决定,伙同流寇劫掠河南、中都。他们通过旗卫渠道请示后得到了旗卫头子黄四方的明确答覆,“插翅虎”部组织精兵强将,利用这一次跟流寇合作的契机儘可能融入其中,最终要达到跟随流寇进入陕西的目的,最好能够接管几座城池驻防。这段时间又有不少退役的老兵不甘寂寞主动报名加入旗卫,有一百几十人被派到太行山区工作,二十几人成为了“插翅虎”部的中等头目。赵十三也发展了一二百旗卫,手底下人手多了,山区县城的乡勇、团练基本上被渗透,主力暂时离开也能够避免被明军或者其他流寇武装突然袭击。况且“插翅虎”部“替天行道”的名头在太行山区叫得响,山民在他们保护下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有外敌来犯,绝大多数山民会主动为“插翅虎”部通过力所能及的帮助。靳明虎留下了一半人继续实际控制太行山区,委任戚于国、张守中、韩满枝组建三人团共同处理根据地的大小事务。他和赵十三率领七千精锐人马下了山。这些喽啰都是青壮年、文盲佔比不足三成,都有超过两年的训练期,纵然以冷兵器为主,装备、战斗力也不亚于高迎祥的老营人马,纪律性甚至于还要好一些。第八百六十九章:战意盎然清军、流寇渡过黄河漫山遍野而来,人马二三十万,气焰嚣张。早就得到探报的明军已经组织起了防线,总指挥乃是临时担任五省总督的阁臣刘之纶,监军大太监当然是方正化。他俩是老搭档,曾经指挥黄河狙击战重挫清军,这一次都是自告奋勇领兵离开京师前往卫辉府加强防御。刘之伦的标营有五千嫡系,主将乃是绝对能够信赖的心腹将领吴应龙、刘全、刘合。这支精锐装备了“红旗军”赠送的车载三管抬枪二百架,再加上原本拥有的三百车载抬枪,火力恐怖,攻击性不容小觑高迎祥不是泛泛之辈,也惯于用间,探报京畿之地的暗桩这几个月一直在向陕西传递情报。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千军万马用船渡黄河有可能被官军半渡而击,然两三个伪装成商贾或者农民的暗探使用羊皮筏渡河很容易成功。黄河封冻后,可以过河的时间和地点多不胜数,当然是防不胜防。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大头领都知道大明的京营主力都在严防死守黄河北,也探报到卫辉府有一大片“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北上,就不得不跟“红魔”交手,放弃走平原,从山区通过,满蒙骑兵和老营骑兵的机动力大打折扣。保全实力是主子的特别交代,其实即便红歹是没有关照,曾经在撤退途中遭遇大明京营人马和“红旗军”联合行动吃过大亏的范文程也不会掉以轻心。建奴的间谍虽然传达消息艰难,但还是能够基本上把京畿之地的形势探报得大体准确。范文程知道“红旗军”已经染指京畿之地多年,深入人心,贸然往北再次杀到京师城下,搞不好就会被截断归路。他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三人达成一致,让流寇主战,清军作为机动兵力协助。流寇对“红旗军”印象深刻,他们甚至雩都不愿意跟“红旗军”训练的乡勇打恶仗。高迎祥率领二十万人马渡过黄河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让明军看得到他们有直捣京师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明军主力保卫京师。流寇大军往北打了十几座县城跟“插翅虎”部七千人马汇合后,发现大明京营人马已经形成了防线立刻回转南渡黄河杀奔洛阳。阿济格、济尔哈朗的目标明确,他们率领人马一直紧盯着高迎祥的中军,坚决不肯消耗满蒙骑兵为他人做嫁衣。高迎祥没想着过多依仗清军,十几年的造反生涯锻炼了他,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唯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够自保、立足、发展壮大。明摆着清军不肯利用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为大家开路,高迎祥也不强求。大明集中了七八万人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貌似兵力不少,可是黄河冰冻使得天险成为坦途,绵绵两千余里需要设防谈何容易。高度紧张的刘之纶和方正化如履薄冰,他们形成阻击线后只跟小股先头部队小战几场就发现流寇退了。二人顿时大感压力减轻,乘胜追击收复黄河北岸附近的十几座州城府县,能够在这一次流寇、满蒙骑兵联合入侵之时守住京畿之地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之纶和方正化头脑清醒,他们步步为营根本不肯追过黄河,大明的能战之兵不多了,他们可不敢成为败家子,为了自己搏军功挥师冒进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军依託城池、堡垒驻扎黄河北,刘之纶在标营基础上又徵调总兵官周遇吉、黄得功、参将陈皋、林大业的人马凑足两万五千,组建中军。他将要亲自带领中军机动,救援被攻击的黄河北岸防区。这彪人马在大明应该是无与伦比,用精兵强将来形容毫不为过,战斗力纵然比不上“红旗军”也比较接近。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刘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稳固。明军依託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拚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回转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春天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乾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