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了消息,他虽然不愿意女婿在完成“五年平辽”之前节外生枝,但是更加不想看到清军、流寇联军截断大运河。他见皇帝询问坦言道:“陛下无需多虑,这乃是大好事关外“红旗军”利用拉练的名义运动到黄河北岸的目的乃是寻求战机,会大大缓解刘大人、方公公面临的压力。”崇祯皇帝这段时间处决了不少导致封藩失陷的文官武将和监军太监,最大的文官是五省总督熊文灿,巡抚陈祖苞、张其平、颜继祖,官职最高的武将是总兵官吴国俊、陈国威。大太监王之心、孙茂霖、郑希诏等等天子家奴也没有能够留下性命,同样在菜市口挨了刀,满朝官宦一时间人心惶惶。巡抚吴甡其实是和巡抚张其平、监军大太监王之心、总兵官陈国威等等一同被缇骑逮拿,可是押解他们的队伍走到大同之时被“红旗军”拦下。驻守山西的“红旗军”主将房连栋杜撰出麾下某将军伤病缠身,听闻吴甡大人精通医术,故而请缇骑给予方便留下吴甡治病救人。缇骑都是锦衣卫的人,带队的百户官乃是已经高升为锦衣卫同知的娄允麾下,曾经跟着娄允参与草原奇袭战建功,跟“红旗军”的关係好得很。房连栋没有为难锦衣卫,写了公文借用吴甡一段时间,言辞凿凿等病人情况好转后,立刻派遣一个小旗的“红旗军”骑兵押送吴甡进京。借吴甡治病当然是个噱头,一借不还那是肯定的。第八百七十三章:挟天子而令诸侯房连栋之所以留下吴甡乃是得到了黄汉的明确指示。大明朝廷不在乎医学家,黄汉却是当宝贝,当然不肯让吴甡人头落地。况且历史上的吴甡没有被失陷封藩的大罪牵连,而是自己影响了历史导致吴甡摊上大事了。房连栋写了公文卖自己的面子从缇骑手上以借用的名义留下了吴甡,原本还以为这位士大夫会感激涕零,谁知根本不是这样。吴甡见到房连栋后就立刻要求看看病人的情况,房连栋实话实说,他告诉吴甡根本没有疑难杂症等着救治,而是为了救他的性命才出此下策。听了房连栋的解释后,吴甡勃然大怒,他还要前去追缇骑,争取早日前往京师面圣。也难怪吴甡如此,他们十几个被逮拿的文官都认为至多被朝廷贬谪罢了,怎么可能掉脑袋因此人人情绪稳定,一路上还有说有笑。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朝廷一口气杀了三十六位高官、七个大太监的消息被吴甡证实后,这位名医士大夫顿时汗流浃背。他此时已经在坐落在“虎穴城”的“汉江大学”教授中医理论,他还在学习西医外科,居然强忍着呕吐欲观摩了几次尸体解剖。“红旗军”体系的外科水平突飞猛进,早已经超越嶲洋人,那是因为拥有了输血、输液的技术,又拥有大量尸体提供解剖研究。这不是胡扯蛋,连年征战,尸体的获得比猎杀野猪还要容易,穷凶极恶手上犯有姦杀妇女罪、屠杀妇孺罪的流寇、建奴、鞑子都可以用来为医学发展做贡献。这个时代人得了急性肠痈一半人会活活疼死,这其实就是急性阑尾炎而已,现在的“汉华大学”附属医院“仁义信虎穴城医院”已经掌握了割除阑尾的技术。这不仅仅是得到了大量尸体用于解剖研究的结果,还得益于黄汉的指点,黄汉不懂高深的临床医学,只懂医学常识和常见病。他的这些常识有许多来自于后世的公益宣传,比如说采取按压心脏三十次,人工呼吸两次的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烫伤时浸泡在常温水里两刻钟缓解伤情、异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使用“汤姆立克急救法”等等。爱好钻研医术的吴甡知道自己至今都是因为“红旗军”借用故而滞留的朝廷罪官,如果贸然回京师、或者偷偷地回家,保不准就会被缉拿下狱问罪,人头落地大有可能。这时他才感受到了“汉江郡王”的救命之恩,他知恩图报,自认为再也不可能入朝为官,故而把几十年积累的医术传授给学生,自己也在刻苦学习解剖皇帝薄情如斯,杀士大夫如同杀鸡,衮衮诸公已经失望透顶。大部分文官武将即便发现“红旗军”异动也会处变不惊,唯有崇祯担心黄汉落井下石,趁着流寇、建奴联合攻击京畿之地的危机时刻直接发难。他眼睛直勾勾盯着郑国昌的老脸确认道:“郑爱卿,红旗军请旨入关真是为了拉练新兵关外何其辽阔,为何一定要入关拉练汉江郡王莫非醉翁之意不在酒”很明显皇帝早已经不信任黄汉,郑国昌心里歎息,由此可见女婿即便想做个忠臣良将也无法回头,事到如今不得不做个权臣。最后是不是做到挟天子而令诸侯,只能够走一步看一步了。郑家难以独善其身那是肯定的,郑国昌很欣慰,因为他在大明相当于是裸官,坐落在“虎穴城”的郑家府邸人丁更加兴旺。只有他和长子郑孝谦两人依旧常驻京师,整个府邸里都不超过二十人。夫人因为喜爱“虎穴城”的气候和风景,更加喜欢那里安定祥和的範围,又由于有混凝土大马路直通,来往方便且舒适,一年有三个季度住在那边含饴弄孙。长房的两个孙子已经在“虎穴城”中学读书,二房、三房也有孩子在读小学。郑孝文、郑孝章、郑孝礼都在“红旗军”体系做官,郑孝文已经做到了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郑国昌不怕皇帝翻脸,大不了丢了自己和长子的性命,他还有三个儿子,九个孙子,郑家可谓枝繁叶茂。如果自己和长子由于女婿的株连而获罪被朝廷杀头,女婿恐怕会立刻发难,真夺取大明江山面南称帝,那时为新朝流血、流汗的郑家肯定公侯万代。况且以他的见识,女婿越是强势,郑家越能够得到重视,掉脑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想到此处,郑国昌迎着皇帝的目光昂首挺胸道:“汉江郡王确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其实是准备出其不意渡过黄河给予流寇、建奴突然袭击。”崇祯苦笑,京营精锐已经南下卫辉府坚守黄河沿线,京师兵力空虚,三万“红旗军”确实能够给予流寇雷霆一击,可是也能够假途灭虢啊他道:“汉江郡王能够主动派遣三万人马前往中原剿寇善莫大焉,可是他为何没有言明目的地为何不直接请战以拉练的名义在京畿之地行军,不事先明确行军路线岂不是容易引起误会”郑国昌道:“陛下,红旗军这一两年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五年平辽,不可能分散精力两面作战。以拉练名义运动到黄河沿岸的目的是随机应变,能够确保打一场大胜仗就会毫不迟疑出击。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如果寻找不到战机,仅仅能够做到威慑敌军而已。故而心思缜密的汉江郡王不做出任何承诺,也不旗帜鲜明请旨参与中原大战。”崇祯未置可否,低头沉吟,眉头紧锁。首辅刘宇亮和几位阁臣倒是旁观者清,都听明白了原委。“汉江郡王”这是准备采取一边练兵一边关注河南战况的形式出现在黄河附近,能打则打灵活掌握,不给自己硬任务,也用不着承受任何舆论压力。毕竟五年平辽的承诺期已经不足两年,“红旗军”困在中原战场会贻误平辽计划,故而“汉江郡王”在取捨两难之时,做出这样的安排。第八百七十四章:刻薄首辅刘宇亮奏对道:“陛下,郑阁老言之有理,老臣以为然也,汉江郡王爱惜羽毛,他如果高调表态进入中原剿杀流寇、打击建奴、鞑子,就要有始有终。然流寇祸害大明十几年,非朝夕之功能够平定,自然会影响平辽大计。想来红旗军三万人马的意图是一击就走不肯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故而没有明确任务,以练兵的由头入关。”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藉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範。”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闆、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弔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房屋。“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藉条,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