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4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414(1 / 1)

d联络、咨询。又一波资本逃离大明即将发生然朝廷无力阻止。因为整个大明已经被旗卫渗透,太多文官武将暗地里宣誓效忠“汉王”,都在悄悄转移资产,崇祯皇帝很快就会被架空。在李岩加入后,流寇确实转了性,他们面临地广人稀的困境,需要人口屯田。因此不故意杀人放火,只要不选择抵抗到底的明军和乡勇基本上都会被留下性命。上了太行山的靳明虎、赵十三当然如鱼得水,四座县城一座州城不战而降,投靠的明军、乡勇高达一万余,再加上这段时间扩充的人马,“插翅虎”部拥有足三万麾下。原本“插翅虎”部跟绝大多数流寇格格不入,自从高迎祥任用李岩为狗头军师后,情况大为改观。李岩多次视察靳明虎的这路人马,经常在高迎祥面前盛赞靳明虎、赵十三的兵纪律严明,号召其余各路头领以“插翅虎”部为榜样。他哪里知道,黄汉早在六年前就在布局,“插翅虎”部会在最重要的一场会在中反戈一击,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比淮海战役中110师起义强十倍都不止。由于京营人马收缩防线,地方守备营人马太少根本无力阻挡,基本上是望风而逃。流寇的进攻顺风顺水,山西南原本隶属于大明的三个府治轻而易举被流寇夺取,缴获了大量粮食、金银财宝。如今壮大到四十万的流寇裹挟几十万流民兵分两路往京师进军。在苦等辽东传来捷报的崇祯没有得偿所愿,而是等来了流寇号称百万人马进犯京畿之地的噩耗。刘之伦带领三万余京营人马且战且退一直退到“红旗军”经营多年的侯家庄、“忠义堡”防线才站住脚跟。不是京营人马太弱,其实刘之伦、方正化带出来的兵要比流寇们强,而是因为流寇实际兵力达到明军的五六倍。黄河冰冻后防线太长,又无险要可以遏制流寇渡河,为了不被流寇围歼,也是因为二人不敢冒险,折了大明硕果仅存的五六万将士们。故而方正化和李若琏各带两三万人马边打边撤一路向北,最坏打算就是保存力量守卫京师,在京城外大量消耗流寇后再组织力量全力一击。崇祯闻报流寇大举进攻,人马号称百万,黄河防线被轻松突破后大惊失色,他还指望刘之伦、方正化的这一支强军劲旅成为种子部队最后成为大明中流砥柱呢,哪敢冒险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刘之伦、方正化下旨,提醒他们千万不能拼光了手中的人马,最好即刻带领人马退入京城。京城里的军民官宦同样读“红旗日报”,太多人知道“汉王”将要跟满清决战,流寇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发动进攻,而且人数空前,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京师粮价忽然猛涨,“红旗大粮行”不得不再次启动凭借粮本、户口本配给供应的模式,与此同时,从通州、天津卫紧急调运粮食。其实京师存粮不缺,只不过因为恐慌性采购使得一部分人大量囤积,导致出手慢的市民买不到口粮,出现了粮荒假象。这跟谣传盐能够抗辐射,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买了大量的盐放家里,出现了市场上居然买不到食盐的笑话,是一个道理。只要京师军民瞧见一辆辆满载粮食的四轮马车进城,没多久这种恐慌就会缓解,最起码在流寇包围京师截断通州和京师的联系之前不会再次恐慌。好不容易建立的新秩序不容被流寇再次打破,守土必须倾尽全力。负责京畿之地安全的黄四方不等不靠,直接传达命令。天津卫、永平府、蓟州、顺天府等等地区,但凡有“红旗军”正兵、卫所军、旗卫、镖师、退伍兵都自带盔甲、战马、武器就近集结。他们负责带领团练武装、训练期限超过两年的乡勇以最快速度赶往“忠义堡”。黄四方亲自带领集结的人马建立“忠义堡”、侯家庄防线配合京营人马固守,确保流寇至此止步。他已经做了足十年的特务头子,最是懂得权衡利弊,他的目标明确,守住就是胜利,至于如何消灭流寇暂时不予考虑。如果不是担心流寇围困京城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也会间接影响“红旗军”的声誉,黄四方甚至于认为开门揖盗,放任流寇打入京城抓了皇帝才是上上策。第九百一十七章: 活捉刘宗敏势如破竹的流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被抢劫到手了太多金银财宝、粮食、牲口刺激了神经,一时间忘乎所以。黄四方收到赵十三派遣旗卫送来的情报,获知流寇大将军之一刘宗敏率领五万前锋人马往“忠义堡”方向而来。后续人马还有十五万左右有,高迎祥亲自率领,但是由于裹挟了许多拖家带口的老百姓,跟前锋拉开的距离不低于二百里。这时黄四方手中已经集结了“红旗军”步兵七千左右,骑兵不足八百,卫所军、团练、乡勇等等不足两万五千。骑兵绝大多数来自于镖师,人马太少战斗力也不太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探报。凭借三万余人马,在群众基础良好的“忠义堡”打防御战,主动拿起白蜡杆长枪参战的青壮年不会低于五万,流寇要突破防线谈何容易。但是黄四方不满足于被动等待,而是争取把流寇阻截在外围。他主动找已经撤退到“忠义堡”防线的刘之伦,建议两军联手设伏狠狠地给予流寇迎头痛击,让他们不敢冒进。刘之伦正在苦恼是不是直接放弃京师南的地盘退守京城。因为纵然他想打,奈何流寇人马太多,万一被缠住了就会面临被包围的危险。细听了黄四方的计划后,又得知“红旗军”也组织了人马超过三万,刘之伦认为两军联手干掉刘忠敏这一支先锋部队值得一试。锻工出身的刘宗敏三十几岁,杀人如麻极度残暴,还贪财好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历史上此人罪大恶极,打入京城后拷饷之时极度残忍,变相的把流寇推向了更多人的对立面,导致李闯贼败亡。刘宗敏根本瞧不起明军的战斗力,知道“红旗军”远在辽东鏖战清军,自认为五万人马应该是无以匹敌,推进速度很快。黄四方跟刘之伦的计划是“红旗军”带领乡勇步兵迎头痛击,京营骑兵运动到刘忠敏部身后断其归路,步兵侧击。京营将士们撤退到“忠义堡”后就有了到家的感觉。“红旗军”体系的官员热情接待,不仅仅粮食敞开供应,还尽可能提供海鱼罐头、鸡蛋、猪肉。拉拢京营将士们是政治任务。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因此刘之伦带着人马来到“忠义堡”之时没有人扯皮,根本不谈耗用谁来承担,直接管吃管喝,还有酒肉定量供应。原本就对“汉王”有感情,又得到了实惠,得知将要和“红旗军”联手干一场大仗,京营将士们顿时士气高昂。“忠义堡”方圆一百余里“红旗军”经营多年,得知流寇渡过黄河之时就执行了坚壁清野,老百姓都携带粮食、家私赶着大牲口来到了“忠义堡”、“侯家庄”。人数太多,这两座城堡容纳不下,只有老人、孩子、体弱的妇女可以进入城堡,青壮年男子和健壮的妇女都拿起白蜡杆长枪在依着两座城堡之间建立的营寨驻守。刘之伦手中有一万余骑兵,两万左右步兵,他们跟黄四方的三万人马一起在“忠义堡”南八十里设伏以待,果然把冒进的刘宗敏部装了进去。六万余明军对阵五万左右流寇,其中还有七千“红旗军”正兵,整体战斗力应该不弱于十五万流寇的老营精锐,刘宗敏这五万人马吃不消打。超过十万人马的大战,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没有想象中壮观,根本没有出现打得胶着、反复冲杀的惨烈。那是因为大多数流寇恐惧“红旗军”、仰慕“红旗军”、不介意成为“红旗军”的俘虏。当炮声响起,四面八方红旗飘飘,喊杀声阵阵,“红旗军优待俘虏,放下武器者免死”的口号惊天动地之时,绝大多数流寇选择了跪下投降。刘宗敏发现形势不妙立刻带领三千老营马队逃跑,可惜明军早就掌握了具体情报,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明军将领怀里都有刘宗敏的画像。一万余明军骑兵和八百镖师围追堵截三千流寇马队,战斗力足以碾压,“活捉刘宗敏连升三级”的呐喊声此起披伏。最后周遇吉成为了幸运儿,把已经被他砍伤的刘宗敏活捉。半天不到,被吃掉了五万人马,只有几百老营人马逃回,高迎祥大惊失色。他细问后才知道前方是“红旗军”的地盘,出手的“红旗军”应该不低于两万。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