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盖带二层的青砖瓦房。为何都在盖二层小楼那是“汉王”的硬性规定,防微杜渐尔。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良田流失,翻建住房必须县太爷进行审批发放宅基地证明,新建住房不得占用良田,尽可能使用荒地、山地。为了增加老百姓的居住面积,节约土地资源,翻建、修建的新房中的二层建筑占比必须超过六成。为了鼓励老百姓自主改善居住条件,可以申请“安居专项贷款”,年利率不超过百分之六,为期十年按月还本付息。大搞建筑最能够创造工作机会,不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农闲之时大兴土木,周边的农民就会凭借手艺、劳动力挣到外块,多出一份纯收入。谁不喜欢住上属于自己的小楼农民们努力劳作积攒到银币肯定也要为自家盖楼房。良性循环就这么产生了,在“汉王”治下,勤劳真能够致富,私产得到保护。见到了不远万里来访的客人,“汉江省”的新“汉人”用还有些生硬的“红旗军”官话跟黄道周、刘宗周、范景文等等清流交谈。主要内容就是歌功颂德、忆苦思甜,有些人的表情简直夸张得如同后世北韩新闻节目中见到最高领导人的群众那般。实在不知这些新“汉人”是真的感恩还是在表演,但是清流们看到了他们的生活条件,看到了村子里的总体情况,心中自有公论。后来随意走访了不少来自中原的移民,这些人得知某些清流乃是家乡人后,顿时拉住不放,纷纷围上来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都很关心家乡的亲人,都想得知家乡的近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看着家乡人一脸热切的表情,清流们面面相觑。他们绝大多数是老实人,不肯也不屑于撒谎,听到乡音,见到家乡人,问起家乡事,一个个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因为故乡山河还被流寇占着,实在羞于启齿啊还好张采、张溥及时出面打圆场,告知来自于中原的移民,他们的家乡虽然依旧在被流寇祸害,但是流寇们离末日不远了。因为“汉王”在秋天就能够完成平辽计划率领数十万“红旗军”入关收复中原。“汉王”乃是战神转世,“红旗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区区流寇何足道哉,他们蹦达不了几天了。一位耄耋老者应该是个原大明童生,他居然擦拭了一把眼泪吟诵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老朽不知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瞧见“汉王”收复中原坐拥江山,老朽先行大礼叩拜。”说罢立刻跪下面对“虎穴城”方向三叩九拜,口中道:“汉王万岁万万岁”顿时所有的老百姓都跪下了齐声山呼:“汉王万岁万万岁”移民、新“汉人”们的山呼毫不作伪,真是发自肺腑,清流们目瞪口呆,想要制止又怕被群情激奋的农民围殴,只能默默地瞧着。张采、张溥、钱谦益等等偷眼瞧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黄道周、刘宗周、范景文等等,还以为他们要挺身而出纠正这些大逆不道的行为,谁知这些清流也懂得识时务,居然选择了沉默。他们相视而笑,由此可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起到了效果,不着急,时间长着呢,不慢慢地把清流们的性子磨平了,哪里对得起“汉王”的托付。就这样走一路看一路,听了太多老百姓的歌功颂德,渐渐地清流们就适应了“汉江省”军民官吏大逆不道的言论,听在耳中也不觉得多么刺耳了。事实胜于雄辩,原本朝鲜的经济水平就比大明差太多,又被建奴烧杀抢掠,可见生计有多么艰难。如今看来,“汉江省”升斗小民的生活条件不亚于京畿之地的永平府,“汉王”被万民拥戴事出有因不得不服。清流们游览了济州府后乘坐游轮返航之时莫名其妙加入了一支庞大的船队,一打听,原来钱谦益、张采居然准备安排他们前往大洋彼岸瞧一瞧、看一看。清流们玩上瘾了一个个乐不思蜀,根本没有人反对,当然,即便出现反对之人也无可奈何,他们没本事自己跳下大海游泳回大明。况且出来的这两个月或许是这些清流平生最快乐的时光,不仅仅饱览海外风光,还天天喝酒吟诗作对,用不着担心囊中羞涩。范景文、刘宗周、黄道周等等悄悄地计算船队的人数,最后得出结论恐怕接近十万,惊愕莫名。“汉王”居然强大如斯,二百余艘战船、商船、客船,十万军民,他这是准备干什么第九百四十一章:扶摇直上九万里黄道周、刘宗周等等清流们主动找了几个有过远航美洲经历的水手打听。这才知道远在大洋彼岸,“汉王”拥有的领地已经不比北直隶小,军民已经接近十万。加上这一次的的移民人数,减去回航的一部分军人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美洲人口将要达到十八万。如果算上在汉化中的土著和被俘虏的西夷,人口不低于二十三万。这些清流都是饱读诗书无一例外,当然知道海外有他国疆域,还有未开化的地域,只不过感觉这些离自己太遥远、太模糊。年轻的水手用北直隶大的地盘描述“汉王”海外领地,这些清流的思路顿时觉得清晰起来,他们都知道北直隶这么大的地盘,比诸多西夷国家都要大。清流们很感兴趣,都关心这些土地有没有用,是不是些不毛之地得到土地肥沃,矿藏丰富,不亚于大明南直隶的肯定回答后。清流们一个个都期盼游轮能够飞起来,让他们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日到达“汉威城”。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清流们将要被洗脑一两年,期间还会看到在海外开疆拓土的数十万军民将佐,即便是榆木脑袋,恐怕也会开窍。“汉王”系大力发展造船业,使得能够远航的船舶与日俱增,一年跑一趟美洲将要成为历史,明年就会增加到两趟,以后还会更多。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抛下了汉民族成就了西夷诸国,如今不会了,黄汉会带领汉民族领先一步抢地盘。在美洲开矿进行粗加工,把金银、铜锭、镍、铁、锡等等资源包括收集的橡胶会源源不断运回“大汉帝国”。多出海量的资源,又会有太多先进战船、商船下水,米尼枪、战防炮、红夷大炮的数量自然水涨船高,强者恒强那是必然。崇祯十三年七月初一,黄汉亲自授课的基层官员培训班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汉江省”的文臣,关外、关内的武将,但凡正四品以上者,只要没有重要任务的都来见证这个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大典。但是有一位最重要的大人物没有前来,他是黄汉的父亲大明“宁远侯”黄沂州。老黄明白自己乃是一介武夫而已,这两年一直在有意回避“汉王”系的文武百官,尽可能不参政议政。儿子成为大明“汉王”拥有精兵猛将几十万,黄沂州何尝不知黄家已经不可能被朝廷所容,唯有一条道走到黑。他不想亲眼看到儿子谋朝篡位,依旧留在已经驻防了将近十年的宁远带兵,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头,喜欢亲自跃马提枪带领骑兵巡视领地。黄汉明白父亲的想法,不给他造成心理负担,给他留下一个甲种营的人马,让他安安心心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毕业典礼搞得大气恢宏,海上,风帆战列舰和钢铁热动力战舰一共十八艘接受检阅。天上,二百热气球六百飞行军乘着好风飘越过“虎穴城”。演武场上,一万余今年刚刚毕业入伍的新兵将士们组成步兵方阵、自行车方阵经过点将台,口号声惊天动地观礼的几万文官武将、军民胥吏都热血沸腾,强大的“红旗军”无可匹敌,接下来应该是气吞万里如虎。拿到了大红色的结业证书的两千一百六十七位学员庄严宣誓,遵纪守法、忠于国家、廉洁奉公,他们的名字都会镌刻在“虎穴城”军事学院的石碑上。这些学员要不就是在基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就是为国家流过血,此时此刻拿到“汉王”亲手颁发的结业证书人人激动不已。“汉王”意欲何为,路人皆知,这两千多学员更加心知肚明。参加“汉王”组织的五个月培训意义不同凡响,以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所有的同学都有可能是助力。确实如此,黄汉刻意培养两千多基层官吏散布在“两京十五省”,根本不介意他们利用同学关系结党,因为他们即便结党唯有“帝党”这条路才能够走得通。他们的人员构成相当庞大,又有直达天听的机会,只要肯干,本着公心做事,不会有人牛掰到能够抹杀他们的政绩,日后前程似锦不是幻想。这两千多青壮年地方官各自怀揣着梦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政绩突出者得到再次提拔,以后成为封疆大吏者不知凡几。黄汉设宴招待所有的毕业生、教员、教工和前来观礼的文官武将,大食堂容纳不下这许多人,干脆在学院内的演武场举行露天灯光晚宴。阮大铖出动了全明星阵容排演的歌舞令人赏心悦目,已经被提拔一级成为从八品“汉王”府长史司典乐的柳如是主动要求献唱一曲为“汉王”助兴。黄汉的作品都来自于抄袭,人家“河东君”可是原创,盛名之下无虚士,柳如是的实力不同凡响,一曲歌罢以温体仁、杨一鹏、孔闻诗、李中梓为首的文官们叫好不绝。见此情景,陈圆圆那肯输了风头,她主动献舞,又是赢得满堂彩。“汉王”系的文官武将今天真高兴,酒到杯干,他们都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乐见其成。修建“汉堡”,改造棚户区打造精品住宅区“广左福地”,把京城里又臭又硬的清流统统骗走等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王”进京做铺垫而已。如今挥师进京时机已经成熟,黄汉再也用不着藏着掖着。崇祯十三年九月九日,正是重阳节,太多“红旗军”家属用不着登高望亲人,因为“汉王”率领人马凯旋而归。“汉王”进京不是秘密,很高调,中秋节期间就在“红旗日报”、“京城晚报”等等主流媒体刊登了消息,大明文武处变不惊,京畿之地的军民满怀期待,崇祯皇帝焦躁不安。威风凛凛的“红旗军”过境,从山海关到广渠门,一路上都有成千上万军民夹道欢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而且这绝对不是弄虚作假,确实是军民发自于内心里。第九百四十二章: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汉王”进京之路经过的都是“红旗军”实际控制区。太多州城府县已经执行“汉王”法度多年,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他们大多数是“汉王”的铁杆支持者。春天京师内城和“汉堡”开始大修大建之时,刻意招募京城内和周边的居民、农民、匠户做工。动用了足八万男女劳动力,每天管早、中两顿饭确保每人得到四个二两重的白面炊饼,白米粥管饱,隔三差五给些诸如禽蛋、大肉丸子、海鱼罐头之类的荤腥。几个月下来,许多面有菜色的劳工养壮实了不少。平均每月给予参与修筑的劳动力一两块银币作为报酬,使得超过五万户家庭受益。不算上材料费和伙食费,单工钱就发放了一百多万块银币,直接的结果就是基本消灭了京师城里、城郊的赤贫之人,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黄汉眼里,大明依旧是个极度缺少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几十年里需要的投入巨大,能够创造的工作机会多着呢。不仅仅是发动政府投资的惠民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重工业、轻工业、采掘业都要大发展,煤矿、铁矿、石矿,钢铁厂、车辆厂、船舶机械厂、纱厂、织布厂、毛巾厂等等都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些人之所以贫穷,其实是自己不懂得改变,经过这一次参与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吃饱肚子拿到月钱的好处,愿意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进入工厂做工的比比皆是。人人都说“汉王”好,果不其然,黄汉来到广渠门外之时,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前来迎接的军民高达二十万,“汉王万岁万万岁”的山呼声响彻云霄。挑头喊出“汉王”万岁的有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是黄四方、李三娘子等等安排的旗卫,但是响应者成千上万却不是制造的假象。冰火两重天,跟广渠门外热火朝天截然不同,紫禁城内死气沉沉,太监、宫女知道皇帝心情很糟,一个个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出。“汉王”来到广渠门外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当然会向皇帝如实回禀,可是崇祯却是束手无策,唯有自己在御书房乱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汉堡”的修建已经完成,用不着十万将士驻防,常驻一个甲种营、三个千户卫所军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黄汉没有在“汉堡”驻扎而是堂而皇之进入内城入住“汉王”府,说实话,王府建成后,黄汉从来没有见到过,更加谈不上入住。“汉堡”内学校、医院、商业街、衙门、城隍庙、道观、寺院、兵营等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