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42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427(1 / 1)

d在驻防潼关的人马比历史上周遇吉的人马多了双倍有余,跟周遇吉那些缺衣少食的明军截然不同,孙应元、何勇庆等等将领的人马装备精良兵强马壮。流寇分东、西两路围攻潼关的消息被确认后。总参谋部发布命令,内地“红旗军”全线出击,争取年内解决流寇收复陕西、河南。接到命令的房连栋、赵坤、谷如山、马福临、裴元武、林顺文、王瑸、雷鸣春、林顺文等等将领立刻集结人马从四面八方杀奔陕西、河南。没有骑兵奔袭的迅猛无伤大雅,步兵按部就班推进稳扎稳打。拿下一地立刻进行甄别,把流寇中的大头目挑出来斩杀,把小头目缉捕劳动改造,明年一开春就会送这些人远赴美洲戴罪立功。潼关防线用固若金汤来形容毫不为过,得知流寇主力兵分两路前来攻打,孙应元、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领没有一丝恐惧,一个个暗叫来得好。表现最积极的当然是以何勇庆为首的“红旗军”将士们,他们都从“红旗日报”连载的报道中得知了平辽战况,都遗憾自己没有能够参与其中。没了打建奴、鞑子的机会,拿流寇出一口胸中恶气聊胜于无吧潼关北濒黄河,南依秦岭理论上是围不死的,斥候、信使可以使用羊皮筏北渡黄河跟外界取得联络。“红旗军”更加先进,根本用不着派人渡河就可以利用潼关北城头架设的固定式望远镜跟黄河北岸潜伏的旗卫使用旗语和灯光密码进行沟通。孙应元名义上虽然有五千明军,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将士们已经彻底投靠了“汉王”,这两年同样享受到了“红旗军”待遇。“红旗军”的粮饷可不是白拿的,既然待遇相同,训练当然也要跟得上,装备自然也不会亏待。因此孙应元的兵其实跟“红旗军”正兵的战斗力出入不大,他们同样信心百倍,只等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流寇送上门来找打。流寇气势汹汹而来,孙应元理所当然要派遣信使渡河向上官刘之伦汇报,请求援军、要求给粮饷和装备。何勇庆也要把军情向总参谋部汇报,但是他没有要求援兵,而是向上级保证,潼关内粮草充足够三十几万军民消耗一年。言下之意就是让流寇来吧,打一年,他们都讨不到半分便宜。第九百四十五章:整编锦衣卫经营潼关就是为了让流寇不舒服,现在那里成功吸引了流寇的主力前来攻打善莫大焉。总参谋部当然不会急吼吼派遣入关的主力压上,免得惊走了高迎祥、李自成、马守应之流反而不美。参谋部制定的计划是外围先开打,逐步侵蚀流寇的地盘,最后把高迎祥、马守应等等知名贼骨头压缩在狭小范围免得他们逃进大山增加清缴难度。灭了建奴,黄汉在军事上已经奠定胜局,总参谋部下达了全面开花的攻击命令剿杀流寇,估摸着高迎祥、李自成、马守应等等贼骨头已经进入了生命倒计时。战局进入摧枯拉朽模式,注定不会掀起大的波澜,如今的着重点必须放在政治上。但是黄汉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怎么美化,他都是一个篡位者,因此入关后根本没有鸠占鹊巢的觉悟,他在进京的第三天就开始任免大明官员,全然无视崇祯的存在。第一个动作就是让吃皇粮的瞧一瞧,跟着谁才能够安心过日子,才能够不愁温饱。大明拖欠的军饷太多,拖欠的官员俸禄也不少,黄汉不会傻到替崇祯擦屁股,而是颁布命令从自己接管大明的九月份起,军饷、官员俸禄、吏员衙役的月钱提高两成,立刻发放。以后的军饷和俸禄每个月按时发放,截止日期不会超过月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财大气粗的黄汉不仅仅按时发工资还加工资,遇上这样的老板,谁不高兴原本惴惴不安的兵丁、衙役、吏员、官员到手了九月份的月俸还多出两成,顿时把心放到了肚子里。改朝换代不是基层军民、胥吏能够左右,生活总要继续,没有钱粮如何生活“汉王”给钱粮,当然得为“汉王”当差。京师外城防务全部被“红旗军”接管,只接管了城门防御的内城当然不能听之任之。黄汉召见李若琏、娄允、张超、田弘遇等等锦衣卫将领议事。“汉王”的目的所有的锦衣卫都了然于胸,李若琏、田弘遇、娄允、张超等等将领都有心理准备。不顺势而为就得兵戎相见,关键问题是,不足一万有战斗力的锦衣卫中肯跟“红旗军”拼个你死我活的能够达到一千人吗答案不言而喻。在京的锦衣卫千户以上级将佐闻召立刻赶到“汉王”府邸,田弘遇作为大明外戚本应该忠于崇祯皇帝,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第一个行君臣大礼参拜“汉王”。有人带头,接下来好办了,娄允、张超、游存青等等将佐跪了一地,唯有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木然肃立。黄汉知道李若琏一时转不过弯,没有介意,扶起参拜的将佐们,主动拉着李若琏的手嘘寒问暖道:“李大人别来无恙,本王至今还念念不忘崇祯三年的那个春天,那时本王的队伍才组建不久,满打满算也没有一个百总骑兵。那一点点人马还不够建奴塞牙缝,即便如此,李大人还是义无反顾跟着本王一同主动攻击建奴。俱往矣,细数那时的兄弟,恐怕有一小半早已作古,他们的牌位已经供奉在忠烈祠。你我都是百战馀生,还有什么放不下看看千百万摆脱饥寒交迫走向富裕生活的升斗小民吧本王无愧于心”黄汉这一番话,搞得李若琏手足无措,他联想到了崇祯三年京畿之地遍地饥民的惨景,联想到了这些年“汉王”的丰功伟绩,此时跪也不是站也不是。他道:“汉王,臣真的很为难,臣甚至于想告老还乡。”“哈哈,告老还乡,亏你想得出,国事多艰,你正直盛年,不但不能离开朝堂,还要勇挑重担啊”“臣、臣臣辜负了皇上恩典,也对不起汉王厚爱,臣无地自容啊”“你莫要想太多,本王不会让你过于为难,况且本王从来没想过把皇上如何,总要让他得到体面。”“臣叩谢“汉王”恩典。”亲耳听黄汉给了准话,李若琏心中的石头放下了,立刻跪下磕头。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黄汉笑着扶起李若琏,环顾四周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本王本着为国为民的原则做事,立誓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愿诸君共勉。”这些年刻意施恩于京营将士、锦衣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不着“红旗军”开打,京城里的锦衣卫相当于集体接受整编,即便这些人中尚且还有不少没有取得信任也不要紧,只要他们两不相帮,黄汉就算赚到了。人总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时间推移,强大的“大汉帝国”建立,愿意为新朝效忠的文武军民一定会层出不穷。黄汉对治理国家有信心,目光要放得长远,眼下只要能够确保少流血就已经足够。下一步动作自然是控制内城,留出紫禁城让崇祯皇帝缓一缓,不能操之过急,万一崇祯组织人来拼命或者直接寻短见,黄汉都不愿意看到。黄汉内心强大,不怕谁玩花样,没准备要崇祯的性命,并且想给他体面的生活,崇祯当然不知道。大明到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刻,耿直的清流又被诓骗去了海外,崇祯能够信任的人实在不多,身边唯有王承恩一人而已。可是王承恩接任厂督才半年而已,连大档头的名字都叫不全,更加不知道这些人的秉性,自然不可能指挥自如。其实王承恩也就是忠诚度可圈可点,能力真是乏善可陈,他不具备一个特务头子最起码的职业标准。然而无计可施的皇帝满肚子委屈无人倾诉,唯有跟身边的潜邸老人王承恩发泄一番。而王承恩同样感到无助,因为他发现东厂不稳,不少番役、档头跟“红旗军”走得太近。最近在传,“汉王”将要接管收编锦衣卫、东厂,所有人在原待遇基础上增加两成月俸,而且按月领取绝不拖欠。内帑触襟见肘,如今又因为“汉王”系文官武将接管了大明一切事务,皇帝的内帑断了进项,莫要说给东厂的番役加月俸,就是按照一半发放,也已经发不起。第九百四十六章:人尽其才一没能力、二没财力、三没有统御力,历史上的厂督王承恩也是个大坑货。他在紧要关头没有发挥出一个特务头子应有的作用,甚至于连贴身保护皇帝的死士都没有招募一些。最后落得个和崇祯皇帝一起跌跌撞撞跑上煤山,二人先后在一棵弯脖子树上了吊,身边连一个人都没有,尸体三天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王承恩空有忠心,身居高位却无应变能力,约等于是坑死了崇祯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办法怪王承恩,崇祯本身也是个坑货,根本做不到人尽其才,明末俊杰其实真不少,摊上如此坑的皇帝,下场也是个被坑死的命运。以王承恩的水平,明知道“汉王”要对付东厂也是枉然,他根本没有应对措施,就如同历史上面对闯贼人马一样,只能听天由命。黄汉确实要收编锦衣卫、东厂,而且为了大局着想,全盘接受,等局势稳定后再开始整顿,徐徐图之。计划是旗卫、锦衣卫、东厂、亲卫营一部分将士打散后重新编组,成立大汉情报局、国家安全局。旗卫、锦衣卫归属于大汉情报局,东厂、亲卫营归黄汉直领的国家安全局管辖。听说职务不变,收入能够增加两成,还不会长年累月拿不到月俸,锦衣卫、东厂除了一小部分职务高的头领,其余人不仅仅没想着为大明尽忠职守,甚至于期待“汉王”早早接管。这其实很正常,崇祯十七年,那么不堪的“李闯贼”打入京城,又有多少锦衣卫、东厂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除了李若琏、方正化等等为数不多的忠臣义士,还真没听说有多少,那些清流根本没有挥刀子跟流寇拼命,而是选择了投水、上吊等等方式自杀。现在是名闻遐迩的“汉王”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的威势进京整编锦衣卫、东厂、京营人马,还立刻发放提高了两成的月饷,怎么可能出现奋起反抗之人“汉王”终于回家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王妃郑秀娥,久别胜新婚,她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但是郑秀娥没有时间成天留在王府陪着夫君,而是几乎天天前往紫禁城跟张皇后、周皇后、田贵妃等等大明后妃见面,送些来自海外的礼物、拉拉家常。今非昔比,由于这些年郑秀娥、楚楚、徐妙妍、徐妙茹经常带着婢女来紫禁城走动,还带来不少“红旗军”体系出版的新书,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也得到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汉王”的权势到了何等地步早就不是秘密,紫禁城里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直接的影响就是“汉王”妃郑秀娥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位皇后早就不在郑秀娥面前采用君臣之礼,而是礼尚往来平等交往,那些品级低的妃嫔见到郑秀娥都主动万福。“汉王”率领大军十几万进入京城的消息被传得家喻户晓,深宫里的后妃们也知道。郑秀娥和徐妙妍、徐妙茹依旧跟大明后宫保持来往,而且频率更高,目的就是给紫禁城里的女人们宽心。郑秀娥几个隔三差五找崇祯的妃嫔们谈心,就是为了让她们知道,无论外边怎么天翻地覆,该给她们的月钱不可能少一文,一样的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日子只会好不会差了。郑秀娥几个信誓旦旦表态会善待皇帝和皇家所有成员,效果斐然。原本忐忑不安的后妃们心里确实好受了不少,只不过瞧见萎靡不振的皇帝腰背更加佝偻了,心有戚戚焉。贤良的周后这些年见多了夫君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成天愁眉不展,她有可能由于心疼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觉得这个皇位有多么值得留恋。只不过她也读了太多史书,就没发现几个下台的帝王能够善终,听郑秀娥信誓旦旦要善待皇家,周后终于问出“汉王”如果坐拥江山,当今圣上何去何从这个问题郑秀娥曾经问过黄汉,得到的答复是册封禅位后的崇祯为“大汉帝国”信王,而且他这个王爷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地方。黄汉可以在登基大典的当天杀白马盟誓,保障信王的待遇、人身安全和生活自由,如果谁敢伤害诛灭九族。周后得到了郑秀娥的准话,又得知“汉王”考虑到有可能出现揣测上意的将领认为“汉王”顾忌名声故而善待信王,自作主张痛下杀手。因此特意要当着满朝文武、数千军民的面杀白马盟誓,护佑信王周全。周后选择了相信,向郑秀娥表态,在适当的时候会开口劝劝皇帝。郑家毕竟是世家大族,在大明身居高位者不知凡几,郑秀娥耳濡目染,当然愿意夫君善待大明皇室,她得知夫君将要册封退位的皇帝信王后,已经安排人手突击装修信王府。郑国昌从女儿口中得知了女婿准备如何安排当今圣上老怀大慰,他做了决定,哪怕被崇祯啐一脸唾沫,也要规劝崇祯识时务选择禅让。坤兴公主已经十二虚岁,有些早熟,白嫩的肌肤吹弹可破,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