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小夫郎> 第55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章(1 / 1)

他们一家离开,后脚何谚就遣人请高平过来。大人的意思是,贺林轩很可能已经知道内情?听了何谚的猜测,高平一口茶水来不及喝,放下茶杯蹙眉深思。我本无意试探他,可说起北地战事,他的说法却让我不能不多想几分。不说战事分出胜负,却说退兵,还言说冬日过去,新气象将至。这其中,难道就只是凑巧说的吗?凭我对他的了解何谚摇了摇头,这些话应当不是信口所说,定藏有深意。高平实在不解。可是那事那般隐秘,便是你我也只是大概知道一个时机,他又是如何知道的?又究竟知道多少?而且,你也听他说了,长漳那边的四方来贺开张在即。他若真的知道什么,应该避让锋芒才对。又怎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引人耳目呢?目前他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贺林轩并非他们这一派的人为此,秦老特别问过,派人来说明王爷从未听说过此人。他就像凭空冒出来的一样,身上迷团重重,让人捉摸不透。想了想,高平道:大人,你说他会不会只是试探我们?何谚:若未窥见一二,又何来试探之说?这哎,贺林轩此人实在深不可测。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足以掀起惊涛。高平感慨一声,随后猜测道:大人,假定他真的知道了什么,他又为何要透露给你?莫非,是他家里和陈党有什么关联,提前示好,以便日后明哲保身?既是示好,也该有所行动才是何谚沉吟许久,还是没有头绪。罢,不论贺林轩知道了什么,至少,他不会成为绊脚石。只盼,敌军里不要出现这样的人物,阻断他们的征途才好。一月末,四方来贺分号开张在即。但在这之前,一个消息打破了金銮殿的平静,惊得皇帝几乎从龙椅上摔下来。报!!启禀皇上,六川关告急!!第76章六川关。南陵以北的东阳州最重要的军塞, 也是南陵城最后一道防线。在它之后,一马平川, 再无险要地势据守退敌,一旦六川关被攻破南陵危矣!莫说毫无心理准备的皇帝,早朝上一半的臣子乍然听说,都腿软了。丞相陈敏祯咽了咽口水,厉声道:把话说清楚!六川关告的什么急?是什么人生乱?现在局势到底如何?来求援的中郎将顶着如芒在背的目光, 抖着手从怀里拿出一样东西,双手奉上道:敌军将此信射在六川关城门,皇上一看便知了。不等皇帝开口,陈敏祯就一把抢过他手中的信件。拆开一层包裹, 里头却是一卷明黄布帛, 不知是用鲜血还是朱砂写的红字,刺入陈敏祯眼中。一目十行地看罢, 他只觉肝胆生寒,浑身战栗。一派,一派胡言!他强自镇定,凶狠地将布帛撕成两半摔在地上, 揪住中郎将的铠甲质问道:他们有多少人,你们退敌了没有?!这大人恕罪。中郎将惊慌道:敌军足有十万人,六川关驻兵不过三万。现在莫将军率兵死守,可实在、实在是寡不敌众,守不住了!还请陛下尽快派兵,否则, 六川关撑不过两日啊!听到这里,上头的皇帝终于找回自己的舌头。扶了扶歪掉的冠冕,坐直了身体,他大声道:丞相,到底出了什么事?五更,你去把信拿过来,朕倒要看看什么人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太监总管应了一声,连忙走下来捡起地上的黄布。陈敏祯还想阻止,五更不轻不重道:大人,文武百官都看着呢。陛下说,他要亲自过目。陈敏祯恶狠狠地看了这死太监一眼,甩袖冷哼一声,没再阻拦。五更带着两片布帛走回来,皇帝摆摆手说:五更,你念来给朕听。他现在手抖得厉害,不愿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露怯,这才有此吩咐。太监五更陪伴他多年,自然了解这一点,毕恭毕敬地应是,将撕开的布帛拼在一起,深吸了一口气,张口念道:不孝子孙梁兴邦,敬告天地宗庙念了这第一句,五更就咬了自己的舌头,额头滚下冷汗来。你说谁?梁兴邦?!怎么可能,他不是早就死咳!!陈敏祯重重地咳嗽一声。皇帝忙把脱口而出的话咽了回去,阴沉着脸说:该死的乱臣贼子!五更,你接着念!我倒要看看他还要玩出什么花样来!自从天降奇石开始,皇帝心里隐约就有一种预感了。现在预感成真,他反而比刚才镇定,只是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五更跪下,磕巴了两声,才拔高声音战战兢兢地继续。蒙先皇厚爱,遗诏命儿臣继承帝王之位。盖因父皇驾崩突然,儿臣年幼无知,自感不及皇兄年长。恐威慑群臣,统肃朝局,力有不逮,故隐而未言,受封郡王,退让西凉。怎料路遇截杀,幸得贵人相助方才保住性命。为皇室安稳,百姓安康之故,儿臣十五年如一日,不曾有过一日张扬,恪守君臣之道,全天下苍生之义。父皇示警,降下天石,儿臣犹自畏缩不前。却不想,终究漏了行迹,引来杀身之祸!皇兄登基十六载,时至今日,北地十年干旱,苦寒难继,饿殍遍野。南地水患,堤坝不修,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父皇警言,君不孝,天不容,尽皆应验!是故,儿臣冒天下之大不韪,祭请父皇遗书,以正大统,告慰社稷,还黎民安居乐业,海晏河清。话音落下,大殿之上,噤若寒蝉。百官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跪了一地,只有陈敏祯仍然笔直地站着,撑着虎眸,惶恐而又凶狠。他算什么正统,兴兵谋反的乱臣贼子而已!他咬牙切齿,却并没有多少底气。兵部尚书壮着胆子出声道:丞相大人,兵部昨日还收到战报,北边还在打战,会不会只是误会误会你老子!陈敏祯终于忍耐不住地爆了粗口,恨声道:你到现在还没看出来吗?狗屁的打仗!不过是北边乱党合起伙来糊弄朝廷!恐怕北地九州都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该死的叛党!说着,他朝皇帝拱手道:陛下,还请您下旨调兵支援六川关!无论如何,六川关不能破!北地驻兵加起来不过五十万兵力,北边蛮人虎视眈眈,他们绝不敢将兵力全部抽调南下。顶破天,也只十万兵马。我南陵驻军五万,南部七州驻兵也有二十三万,再加上六川关的兵力,打退他不是没有胜算!陛下,快下旨吧!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对,对。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同一时间,六川关。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知道要搬床,不知道给我老人家弄点吃的来?哎哟,你瞧我!莫安北一拍脑袋,忙起身,开门朝外头吼了一嗓子,让人准备吃食赶紧送过来。回身,他挠挠头道:怠慢了。哎自从夫郎先一步走了,这将军府里再没有知冷知热的人。这不,外头都叫我做什么儒将,以为我肯定继承乃父之风,巴巴地把这些书稿送来。可他不在了,这些书除了放在架子上生灰尘,也没别的用处。听他这么说,梁兴邦宽慰道:兄长,万请节哀。秦老虎着的脸也抹开了,叹息道:万物有时序。草有枯荣,人有生死,你要想开些,莫苦了自己。阿父也是这么说的他也走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除了往前看,还能如何?莫安北苦笑一声,随后转开话题道:二位还真是心智坚定。自那报信的人出去,我这心里就没有一刻的安宁。你们倒好!竟废寝忘食地看起书来。这书当真那么好看?秦老摸着胡须,笑而不语,似在回味。梁兴邦则莞尔道:清之兄,你知道我一贯懒读书,不过,这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你若有时间,也可看看。莫安北咂咂嘴虽然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大文儒,可他才是那个不爱读书的。闻言,忙摆手道:待事成之后,我再寻个时间拜读吧。秦老一听就知道他有意推脱,笑呵呵地说:这事,是不急在一时。不过,北地士子言集著成的四方册也就罢了。这本中华诗集,你有空誊抄一册,放在你父亲灵前,尽些孝心。没得回头我下去寻他炫耀,得把他气出个好歹。对了,我记得你夫郎也是最爱读书的。你阿父一辈子就收了他这么一个得意弟子,你可不能少了他的份。莫安北只得起身,拱手道:侄儿谨记阿叔教诲,晚间定沐浴焚香,在灵前抄写诵读。秦老这才满意。梁兴邦见他们官司打完了,放下书册,说道:清之兄方才形容匆匆,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瞧我!莫安北又是一拍脑门,连忙说起正事来:回禀王爷,您前两日让我着人到南扬买办粮食。回信说,那边的粮食泰半已经被人收走,只留下百姓的口粮和粮种。这事怕是不好办啊!什么?闻言,秦老收住笑容,皱了眉头。他和梁兴邦对视一眼,追问道:南地虽有几处遭遇水涝,但这两年收成不坏,怎可能没有余粮买卖?到底怎么回事,你且仔细说来。莫安北也摸不着头脑。南扬一直是大梁粮仓,委实不该如此。我的人还特意去南边其他五州也去打探了,南岭的探子前后脚送回的消息,说那里的粮食也被人收买过。梁兴邦沉吟道:肯定不是陈党,那又是谁?他怎么也没料到,到这关口会杀出第三方人马。我这也是糊涂了。莫安北说:而且密信上说的很明白,是在朝廷征税前,就有人来收了。王爷,北地的粮食不剩多少,我们再不调度些送去,恐怕会出乱子啊。之前是想着,先把北地各州的粮仓打开应急。等到他们南下,再从南边买办粮食送过去补上春夏的缺口。至于朝廷,从始至终就没人指望过。现在这个情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哪怕没有真的打仗,总不能让士兵饿肚子吧?梁兴邦道:可有查到这些粮食的去向?那么一大批粮食,要运送不可能不留痕迹。莫安北忙道:已经去查了,但还没有确切的结果。不过,近来寿康郡王似乎有些异动,不知道这件事和他有没有关系。七弟?梁兴邦有些诧异。七皇子是先帝子嗣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出京时还不足三岁,现在也才堪堪成年。梁兴邦早就听说他被陈党养的玩物丧志,从没想过他是在韬光养晦。正是他。莫安北道:查到他实属巧合。你们信里说那个四方来贺如何如何,我总觉得里头有些古怪。听说长漳也要开这样一家酒楼,就遣人留意了。没想到他们还真会来事!那王姓管事,一来就给南地士子送了四方册。像我这样有点身份的,还能多得一本中华诗集。说是马上要开张了,我就安排人盯紧点。长漳就在寿康郡的治下,我的人没看出四方来贺有什么不对,反倒是郡王爷,近来手头紧得很。外间说他好赌成性,但就是这样,也不至于典当太君殿下留给他的遗物吧?他这般花钱如流水,说不得还真和这件事有关。是么这就有意思了。梁兴邦笑了笑,道:既如此,便请七弟过来与我一叙吧。我,也有好些年不曾见他了。但没等他和七皇子见上面,就收到北地的飞鸽传书。何谚说,北地九州三日之内都收到无偿赠粮。对方身份,尚在追查。第77章东肃州, 府台。我说州牧大人,难得上一次公堂, 您还愁眉苦脸的,我可就不答应了啊。下公堂进了内室,高平接过何谚取下的官帽,见他眉间依然紧紧皱着,不由笑话道。何谚摇摇头, 问道:追查粮源的人,可有新消息传回?有是有,但不是你想听的。高平想起这件事也叹气了:这粮仓空空吧,咱们心里慌。可这来了粮食, 还是不要钱的义粮, 我这心里更不踏实了。大人,你说到底是谁如此慷慨?这世间当真有人行善, 不为名更不为利?有舍自然有所求。这一点何谚从没怀疑过。就是不知道,他求的是什么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