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1 / 1)

姚彦努力憋住笑,轻声道。我就喜欢这个味儿!赵珩良梗着脖子道。行吧,知道没机会了,姚彦收拾好碗筷,那我就先回去了。说完,便半点不留恋的走了。就这么走了?赵珩良目瞪口呆地看着姚彦走进竹林。他居然还有些失望。等下午赵珩良出现在院门口时,刚好与回来的赵老头遇上了,赵老头捏着鼻子往后退了两步,十分嫌弃地看着他,身上什么味儿啊?这么埋汰!赵珩良:是煎蛋汤的味道,姚彦半点不嫌事大,一边清洗赵婆子找回来的菜,一边回着,大郎说他就喜欢这味道。赵老头啧了一声,快步略过赵珩良,先一步进了堂屋。赵珩良:见他站着不动,姚彦将清洗好的菜放进一旁的篮子里,接着指了指灶房,锅里烧着水,洗洗吧。啊。赵珩良闷头走进灶房,打了两次水进柴房旁边的小屋子,开始洗澡。进度怎么样?姚彦一边熬粥,一边问系统。已经快好了,系统立马回道。动手,记住一定要轻一些!放心吧,系统出马一个顶百!系统说完,便冲赵珩良放在架子上的上衣来了个隔空取物。接着姚彦手里便多了一件衣服。锅里的火正好,赵婆子又在择菜能看着点,姚彦趁着对方不注意快步出了灶房门,来到柴房旁边。赵老头回来放了工具后便去那户人家吃晚饭去了。小屋里穿好下衣,却怎么也找不到上衣的赵珩良十分疑惑,他明明拿了上衣的!大郎,饭快好了。姚彦清咳一声,在外面叫了一声。赵珩良吓一跳,就快好了,你先过去吧!好。姚彦故意走了几步,听见声音的赵珩良松了口气,可又有些不放心,于是再等了一会后,才打开小屋门出去。不想刚走几步,姚彦便从侧边跳了出来。赵珩良吓得第一个反应就是双手环胸!你没走!给你送衣服,姚彦瞪了一眼他环住胸的手,将衣服递过去。赵珩良又是一愣,我的衣服怎么在你手里?也不知是谁粗心,把衣服落在这房门口。姚彦淡然道。赵珩良也不管是不是真的了,先把衣服穿上再说,见姚彦一直盯着自己,赵珩良还特意转过身穿。姚彦:没达到目的的姚彦在吃饭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见此,赵婆子给他夹了一筷子菜,怎么了?看着碗里的菜,又看了看赵婆子的姚彦脑瓜子猛地一抽,他怎么把赵婆子给忘了!于是在吃过饭,两人一起收拾灶房时,姚彦厚着脸皮凑过去,婶子,之前您说大郎左胸上有一个奇怪的胎记,您还没说完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赵婆子有些懵,自己说过吗?可姚彦这么问了,她也来了兴,可不,他左胸前的胎记别说在咱们村,就是在咱们整个镇子都罕见!见姚彦眼巴巴等着自己,赵婆子笑道,他满月的时候,我大哥大嫂也来了,大嫂说大郎那胎记像极了一个字。姚彦忍住激动,什么字?七,五六七的七字!姚彦攥紧手,微微垂头将泪意压下,是他,是他的大郎。=====作者有话要说:=====姚彦:我居然比大郎聪明!苍天有眼,该我上场表演啦!第27章 恶毒表弟爱种田收拾好灶房后, 姚彦打了水将脸和手清洗一番,接着找到和往常一般坐在院门口散凉的赵珩良。他走过去在赵珩良身旁坐下,赵珩良小心翼翼地往旁边移了移, 姚彦只当自己没看见他的小动作。此时天已经黑了,赵家在村里的位置比较高,在这院门口正好能瞧见村里大半个景象,此时还能瞧见好几家带着亮。加上淡淡的月色, 以及偶尔飞过的一两只萤火虫, 显得宁静而清雅。县城是什么样的?正当赵珩良不知该如何与姚彦相处时,便听见对方问道。他想了想, 开口回着, 很大, 有十个镇子那么大,人也多。说完又觉得说了些废话。于是补救道,县城除了县衙外, 还有县学院, 里面有几百个学子,朗朗书声即使路过也能听见赵珩良将县城形容得繁华而又热闹。不过比县城更繁华热闹的地方多着呢,比如离咱们最近的柳城, 就是普通人家一个月最少也得花上二两银子。他们农家人,节省一点,两口子半年才用二两银子。姚彦听得津津有味,那你们镖局一共有多少人?不料赵珩良却不说话了。放心,我没有坏心眼, 姚彦轻笑,侧头看着赵珩良,对上对方略带窘迫的脸, 我只是想更了解你。赵珩良闻言一愣,接着赶忙转过头看向外面的夜景,我、我们镖局镖头三位,镖师十二位,趟子手听完后,姚彦又问,我记得婶子说过你是镖师,那你在镖局里面排第几位呢?按年龄排,我是老十,镖局里的人叫我赵十。赵珩良清咳一声,等脸上的热意散了些许后,回道。两人就这么坐着聊些天南地北的话题,当然大多数都是姚彦在问,赵珩良回答。赵婆子和赵老头坐在堂屋门口,听着院门那两个人的话语。大郎还死不承认自己对人家有心。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赵婆子轻哼一声。赵老头笑了笑,男人嘛,都是这样,当初我对你也有心,可皮子薄,不敢上前和你说话,还是后来听说你快议亲了,我是难受得晚上无法入眠,第二天一早就求着娘去你家提亲。说起年轻时候的事儿,赵婆子不禁露出怀念的神色,老了,转眼咱们都成亲二十多年了。是啊。赵老头也微微一叹。六月初正是杏子成熟的好时候,赵家院子左边有一棵杏子树,据赵婆子说,这杏树是赵珩良出生那年,赵爷爷找来种下的。这棵杏子树上结满了杏子,一簇簇果实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赵珩良个子高,根本不用费多大力气,便用竹钩子将挂满杏子的杏枝勾了过来。你小心点儿。姚彦举着个大篮子,赵珩良用另一手快速摘下金黄的杏子丢在那篮子里,因为是天然长成没有打农药,所以很多杏子都破了点皮,露出了一点点经过风霜的果肉,这种杏子的味道更好,也更甜。就那么一棵杏树,居然摘满了四个大篮子,赵婆子夫妇看着就高兴。你舅舅最爱吃杏,你腿脚快,拿一大篮子过去,赵婆子对洗手的赵珩良说道。彦儿也跟着去吧,赵婆子对姚彦笑道,今儿天不热,正好出去走走。好。姚彦看了眼没有反驳的赵珩良,点头。自从那天晚上两人在院门口说了许久的话后,赵珩良对他的防备少了许多,两人虽说甚少同进同出,可他们的关系却缓和了不少。赵婆子娘家就在隔壁村,姓于。走大路需要一个时辰,可走山路就只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即使今儿天不热,可走山林还是要凉快一些,再者姚彦也喜欢亲近大自然。两个村离得近,自然婚嫁的也多,所以即便是条山路,也已经成型,十分好走。说是提杏子给于大舅,可也不能真的只给杏子,赵婆子还准备了一条腊肉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被赵珩良背在背篓里,那装着杏子的篮子则是放在最上面,杏子上还盖了点芭蕉叶。赵珩良走在后面,姚彦走在前面,一路上也没遇见人,倒是见了许多小鸟,微凉的风配着时不时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姚彦愉悦地眯起双眼。前面有条小溪,可以坐下歇歇。刚听见水流声的姚彦还没说话,便听见赵珩良说道。好。他回头看了眼赵珩良。赵珩良扭过头去看旁边的树。你会打猎吗?自然会的,赵珩良点头,他打小就爱往山里钻,小时候没少被赵老头收拾,直到后面跟着师傅学了拳脚功夫后,赵老头才放心了些。那等得空了,我们一起去后山打猎吧,此时的姚彦已经与赵珩良并肩而行了,发觉了这一点的赵珩良心情不错。行。翻过小山头,跟着就一直是下坡路,这段路比起之前的路来说就有些不好走了,许是因为这里的柴火多,赵大舅村的人来砍柴火时为了方便,直接拉下去的,所以原本还有些凹凸的路变得平滑。这若是平底那自然是好的,可偏偏这是下坡路,要是没踩稳,狼狈地滑下去也不是少见的事儿。因此赵珩良正担心姚彦会不会摔跤时,姚彦伸出手看着他。赵珩良看了眼那白白嫩嫩的手,摸了摸脑袋后,你等我一会儿。说着他便动作灵活的跑到旁边的林子里,没多久便蹿出来了,只不过手里多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棍子。看着对方将棍子一头递到自己这边时,姚彦嘴角一抽,抬眼看向对方,宁愿用棍子,也不愿意用手?谁知听了这话的赵珩良面色红红的,却也没说话,只是将棍子又往他这边递了递。姚彦也反应过来那话有些怪异,于是也不再别扭,乖乖的伸出手抓住了棍子。就这么走了一炷香左右,他们总算是出了林子,村里的面貌也尽收眼底。比起赵家所在的村里来说,这个村子的生活条件似乎要好一些,光是青砖瓦房,姚彦便瞧见好几家。那就是我大舅家,收好棍子的赵珩良指着村子中间的青砖瓦房道。于大舅是个老童生,现在在村里做夫子,也不是不想考秀才,可成亲后孩子都出生了,他还是没考上,索性就不考了,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谁知三个儿子一个爱武,一个爱商,另一个天资愚笨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原本还想着赵珩良能走科举之路,可赵家的条件不怎么好,再者赵珩良又是个好动的,根本念不好书,没希望的于大舅只能将赵珩良和自己的大儿子于成武送到回乡的武将那里拜师学艺。可学成之后,于成武做了捕快,赵珩良成了镖师。为此于大舅虽不满意,可也觉得这是命了。姚彦他们到于家的时候,家中只有于成武的妻子和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在。这是一对龙凤胎。姚彦注意到。于大嫂见赵珩良带着一个陌生青年过来有些意外,不过待赵珩良介绍后,于大嫂也十分热情的招待着。来都来了,自然是要见见于大舅的。好在没等多久,于大舅便回来了。于大舅今年五十岁,长得胖胖的,留着八字胡,那双眼睛倒是与赵婆子挺像,不过却多了几分威严。大舅。姚彦跟着赵珩良一起叫。于大舅微微点头,他对姚彦也有些好感,毕竟自己的亲妹子是被姚彦亲娘家的人送回来的。什么时候去县城?还没得到信,不过也快了,按照往年休息的时间,赵珩良回着。于大舅点头,你成武哥前儿个也回来待了两天,武考即将开始,你真不去?大舅,赵珩良苦着一张脸,就算我武考过了,文考也过不去的。他舅舅总想着自己能走科举之路。于大舅闻言脸上有些遗憾,不过赵珩良也这么大了,有些事他提一提可以,却不能逼着对方做。两人又说了一些话后,于大嫂将洗好的杏子端出来,龙凤胎高兴地直叫,于大舅的脸上也因为孩子们的兴奋而多了几分笑颜。于大舅两口子是跟着大儿子于成武生活的,在三个儿子都成亲后,于大舅便把家给分了。二儿子于成才一家并不在村里,他们住在镇上,三儿子于成文一家倒是在村里,而且就住在不远处,不过于成文向来怕于大舅,平日里没事儿是不会回来的。听闻赵珩良来了后,于成文提着酒过来,和他说了说话,于大舅也不拘着他们,挥了挥手便让他们年轻人说话,自己带着龙凤胎出门遛弯去了。走之前还嘱咐赵珩良他们在这里吃午饭。我想去县里找点事儿做,于成文脸色有些发苦,他看着面前的青砖瓦房,大哥和二哥一个在村里盖了青砖瓦房,一个在镇上买了房,可我和你三嫂还住着老房子,我是最没出息的那个。赵珩良闻言皱起眉,成文哥,你不能这么想,要我说你手雕那么好,去县城盘个铺子,早晚会出头的。话是那么说,于成文显然不自信,可县城铺子多贵啊,再说我要是找爹借银子说是去开铺子,他只会骂死我。当初于成才从商时,还挨了一顿打。说到这,于成文也不提这事儿了,转而说起其他事。姚彦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赵珩良怕他无聊,和于成文说了会话后,便带着姚彦在村里转悠,最后在回来的时候遇见于大舅,几人便一块儿回到于家。吃了午饭后,赵珩良和姚彦告辞,他们原路返回,来的时候这边走的是下坡,现在回去就得走爬坡了,还是那根棍子,一直到翻过山头走稍缓的下坡路才好些。回到家时,就赵婆子在家,她满面笑容地迎上来,彦儿累着没?一眼也没给自己的亲儿子。赵珩良老老实实的拿出于大舅他们给的东西,都是自家做的小菜,全是心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