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朗月要走了?”胡蔓听到这个消息,几乎蹦起来:“这么快就走了?”“这是他给你的信。”武战交给胡蔓:“还有个人,说想见见你。”胡蔓将信收起来,没急着打开看,一抿唇:“那个乔乔?”武战点了点头,看她并无不悦之色才道:“她救了我两次,我也不好推拒,不过我会陪着你的。”“没问题啊,我倒是也想见她一面。”胡蔓看了眼婴儿床熟睡的女儿:“你把她带来吧,我也不方便出门,对了,他都要回去了,选的和亲郡主是哪个?”“骆安的表妹。”武战回了声,看来三王爷还是给了武原个面子的。至于胡朗月被刺杀那件事,十多天也没找到什么其他证据,为了给胡朗月一个交代,皇帝下令撤去太子监管的工部一职,另外林宇之前是刑部尚书,现在暂由元翎举荐的人三道四,或者…或者武大人变心吗?”乔乔以为胡蔓会说相信武战,不怕他乱来,谁知胡蔓却道:“变心?变心我就带着孩子自己生活,孩子反正是我自己的。”这话让门口的武战无奈的摇起头,他就知道,这女人就算再爱他,也不可能丧失自己的原则,所以他才更不敢去触碰她的底线,万一真惹恼了,给他来个永不相见,他可就哭都没地方了。乔乔也被惊到,虽说她比起一般的女人要独立些,自己照顾养活自己,但她也是始终认为女人终归要嫁人,依附男人而活的,若是那个男人倒霉的对自己不好,那也只能感叹一句命不好。“自己带着孩子……不怕被人欺负嘲笑吗?怎么可能生活的好。”“我自己有钱有事做,什么都不担心。”胡蔓说完才又笑笑:“当然,武战不是那样的人,我也是认定了才会跟他。”乔乔看了一眼门口,眼神有些伤感:“是啊!他真是个难得的好男人,胡小姐真是好福气。”“乔乔姑娘也是个好女孩儿,我要谢谢你帮过他,若是以后有什么需要我们的,尽管说便是。”乔乔咬了咬唇:“不必了,我所需要的,你们都帮不了,或者,都不会愿意帮的。”胡蔓喝了口水:“或许你说的这件,我们确实无能为力,但也未必留真的没有需要的那一天的。”乔乔没有再否认,起身道:“我不多叨扰了,今天我们就回去了,不知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希望…你们能一直幸福下去。”也不枉她让自己忍着不去抢,不去夺一份他的心。这姑娘算是胡蔓见过喜欢武战的女人里面,最大气,也最聪明的了吧!就算是苏嘉,当时也是跟她争锋相对了好一阵子的,所以胡蔓对她也讨厌不起来,和武战将她送出了门,看着她的马车走远才道:“难怪你这个从来对其他女人不多在意的人,也会对她多了几分耐心。”“她确实是个不错的女人。”武战拉着她的手往回走:“可惜也只是如此。”胡蔓决定不去送胡朗月了,他们之间没什么再能说的,也没有再见的必要,他已经放了手,这对两人来说,都算一种解脱。回到房间胡蔓找到他给自己的信,深呼口气才拆开,里面整整齐齐的写了一整页:姐姐,我走了,那天回去想了很多,我的初衷不是如此,更不是想让谁痛苦,想让谁死,我只是想念你,想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可你已经有了武战,有了你们的孩子,若带走你,每天看着你痛苦,看你对我仇恨厌恶,我怕,我会更承受不了。想来想去,我艰难的逼迫自己停手,不再强迫谁,不再费尽心思,要思念,要痛苦,就让我一个人受着吧!也许我一辈子不会再爱什么人,姐姐,给我一个幻想还是可以的吧?我会让南疆皇后的位子悬空,不管你来不来,永远都为你留着,保重。朗月留笔。胡蔓感觉脸上有些湿意,抬手擦了擦,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他写这样一封信,胡蔓仿佛都能看见他稚嫩的脸上,痛苦和挣扎的模样,仿佛又想起那个美好的朗月,终究,他还是脱不开朗月的,他不是完全冷情冷心的穆朝语,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朗月那份良善和贴心。心里百感交集,但也总算松了口气,不是怕,是真的不想和他走到那一步,能这样,当然是最好了。武战是必须要去送行的,大约一个时辰才回来,南疆皇帝的离开,对长陵官员来说,倒也总算是清闲了些,不过他来这一趟,给两国之间带来了最少两三年的和平。不过此时三王爷府倒是闹腾的厉害,元翎都没时间处理其他事情,光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儿子就让他手忙脚乱了。“他怎么还在哭啊?”元翎皱眉看着嚎啕大哭的儿子,从昨天回来到现在,这孩子除了哭累了睡了一会儿,其余时候就嚷嚷着要找娘亲,怎么哄都没用。“这,王爷,实在是哄不住啊!好吃的好玩的全都不行,都请来五六个专门哄孩子的嬷嬷了。”管家一脸无可奈何道。“怎么会这样?”元翎想不通:“他才这么小,还能记他娘记得这么清楚?哭的太夸张了吧?”管家擦了擦汗:“不知道,可能是这孩子从小没跟过其他人,所以认生的厉害,虽然哭成这样确实是少。”孩子已经嗓子都哑了,整个眼睛通红通红,但又哭个不停,是让人又心疼又无奈,本想着小孩子,用好玩的东西哄哄就好了,一会儿就忘了别的了,可他儿子似乎就跟普通孩子也不一样的。“那你说怎么办?”管家斟酌了一下,小心道:“要不,要不您找人把前王妃接回来?”元翎一拧眉:“本王不想让那个女人再进王府的门!”“可世子爷这么哭下去可不是事儿啊!身体哭坏了可怎么办?您又不能让她把孩子带走,也只能这样了。”元翎显然是很不乐意的,管家只能道:“您这么想,孩子还小,刚离开娘亲肯定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