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武侠仙侠>剑颂> 第六百零四章 宏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零四章 宏观(1 / 2)

( 天才一秒记住 造化图小说网 (zaohuatu.com) )

那个光学试验,是在讲学的第三所作的,程知远为此还留下了一句在齐国流传很广的谚语。

“一眨眼,光,刺汝于前。”

这来自于当时程知远讲述光学模型的第一句话“刚刚我已经用光速斩下了各位的脑袋”。

这句话在第三次讲学之后在齐国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光学模型带来的有趣与各种现象,而其实,墨翟最后来到新学宫,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程知远的光学模型的原因。

光学模型,最早是墨翟所研究的,但是因为墨家利下死而后已的主义,和很多学派冲突,而且近年来,诸子崛起,下再也不是“非杨即墨”的状态,自墨家三分之后,墨门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巨大圣门了,内在只是一个空壳子。

比起儒门八脉互相分开,却又各自衍生出庞大势力,在战国时代,愿意为下而牺牲自己的墨者显然越来越少,而在南方矩子孟胜做出拼命的决策,导致南方之墨差点在守城战中全军覆没之后,墨家的声音便越来越微弱了。

列国需要墨家,需要的不再是墨家的义,而是墨家的“机械”。

弩箭怎么发射,原理他们不需要知道,他们只需要知道,这个东西,如何制作。

知道了怎么制作,就能量产,拿着墨家制作的量产武器,可以迅速投入到全新的战争之郑

而法器,因为必须要注入精气神明才能催动,而不被列国欢喜,制作成本过于高昂也是大问题,否则,若是都有如木铜铃一样的宝物,那首先接纳诸子百家的齐国,早就该一统下了。

而这一点,也是西方之墨被东方,南方两派剧烈抨击的原因,认为西方之墨助纣为虐,不仅制造杀人机器,同时还背弃了墨子的义,这和胜绰又有什么区别!

故而,西方矩子腹?在孟胜死后也并没有活多久,抱憾而终。

他一直记得孟胜死前所的话,那些话已经流传到下。

【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

墨者,非利下之人,而是用来“备世之急”的。

昔年驰骋下的杨朱墨翟二人,终于走到了辉煌的尽头,日薄西山之后,养精蓄锐,自我争斗而不与外界冲突的儒家突然醒来,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儒家已经站到了三上门顶尖的位置。

杨朱学派退隐之后,法家后来居上,和儒家,墨家并称为三上门。

仲尼也继承了鲁隐公的至圣称号,但这,不过是列国冠给他的而已,即使仲尼真的十分强,非常的强,他的道理却依旧不被世人认可。

战国需要儒家,他们需要儒家的体量,但不需要儒家的道理。

“我不是来推行墨家的学的。”

程知远首先申明了一点:“墨家与儒家素来水火不容,但是我还要一点,墨家的义并没有错。”

“儒家的义,也没有错,墨者脱胎于儒者,最后回返入下间,从何处来,归于何处,这光学模型最初的道理,也是墨子所制,我拾人牙慧,不过是改良了一些。”

程知远开始讲述光学现象,同时,从折射开始。

两儿辩日的核心,其实并不是文,而是一种反应智慧与对待知识的态度,仲尼表示自己不知道,那么就不知道,他很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两儿提出的理念,看似荒诞无稽,可事实上,却能在一时之间难倒仲尼,这反应的是学无止境,知识也并非全在简牍之中,正是对应了南华真君与东郭先生的那番话。

东郭先生问南华真君,道在何处。

南华真君一共回答了三次,第一次在蚂蚁窝里,第二次在瓦片碎石之间,第三次在粪坑屎尿之内,东郭先生笑问怎么越来越卑贱,南华真君回答,“道”就是在最卑贱的地方。

但这些道理,儒家的大先生们都是明白的,也清楚的,更不需要程知远从传统角度再给他们上一堂课。

所以,程知远拿出了那个光学模型,以剑画地,着圆于前,开始给各位讲述两儿辩日的另外一个方面。

诸圣之中,子夏的最有道理。

“我先以盖之,来解释.....”

盖是简单粗暴的,圆地方罢了,程知远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为星辰,但起码有一点,这个世界有盖,有浑,甚至.....

程知远还在稷下后山,找到了宣夜。

盖,浑,起源于春秋时期,宣夜起源于战国中后期,而程知远翻到这本书的时候,难免不想到荀子。

战国后期,其实能着作出宣夜这种巨着的,在整个当时的社会中,也只有荀子能够办到,因为宣夜的一切,虽然是引自《庄子》,但事实上仔细看看会发现,其中的道理,都符合荀子的《论》!

但是宣夜在秦汉之后,无人再度宣讲,董仲舒重提及浑,后来盖死灰复燃,每个朝代都想反扑浑派,但一直都失败,直到清朝...成功了。

浑,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地心,只不过和地心不同处在于,地心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静止不动,但浑认为包裹在大地之外,地皆如鸡子,悬于球中缓缓转动,地体为地之球心。

浑优于地心,但劣于日心。

程知远谈及盖,儒家有人赞同:“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程知远道:“曾子曾言,道圆,地道方?”

曾参道:“地之方圆,呢之二道,圆形的盖不住方形大地的四角,当年我就反驳过那人,盖不足以见地之本相。”

子思学派内部,如子循等,面色微微动了动。

即使是同一学派内部,对于不同事物的看法也有分歧。

程知远:“盖时,太阳自东极升起,从汤谷出,从东海的大桃树上起驾;盖时,太阳自西极落下,自虞渊落,自西的大梧桐下安眠,若是这样,则...光是这样的....”

程知远画了一幅图,太阳的光芒从东方出现,然后开始追逐,这里面配合了孔成像的光束。

“地自黑夜化为白昼时,地之间第一缕光芒,应该只照耀到东方。”

程知远道:“然而,西之民,幻化众生,西王母,黄帝宫,九野皆至,一样能够看到东方尽头的太阳,那么这一束光是从何而来的呢?”

子循:“光耀下如烛龙开眼,瞬息而来,普照十方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