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杜月笙所说,他们那些青帮头子再有势力,也不可能进入文化时尚圈子。法国驻沪总领事家的沙龙,就没有邀请任何帮会人员,即便来了也只能在外面看大门。
周赫煊走进客厅时吓了一跳,尼玛这个沙龙规模太大了,足足有近三十人,再宽敞的客厅也显得拥挤啊。
除了上海的各国领事夫人和西方名流外,周赫煊还看到几个熟面孔。比如徐志摩、陆小曼夫妇,比如《良友》画报的主编梁得所,还有画家张大千,以及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徐悲鸿没来,他正在江西学木雕)。
另有一个美国女记者史沫莱特,引起周赫煊的特别注意。她是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身份来中国的,其实本身属于国际共党,后世有资料显示她很有可能是苏联间谍。
沙发上还坐着个相貌普通的女子,名叫郑毓秀,她老公刚刚当上南京市长,她自己本身也是中央立法委员、上海审判厅厅长、国党上海党部委员。这在风气“保守”的民国极为罕见,女人当作家、诗人、画家、活动家都无所谓,但她却凭自己的本事做了政客要员。
郑毓秀最有名的事迹便是“玫瑰枝事件”,当时她还只是留法学生,因为精通英语和法语,被特聘为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翻译。
巴黎和会期间,外交部长陆征祥接到北洋政府指示,准备在卖国合约上签字。郑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园里折下一根玫瑰枝,藏在袖子里起周先生,我上个月刚从美国回来,美国那边如今最流行的就是《泰坦尼克号》。话剧、舞台剧、音乐剧……各种形式应有尽有,听说还有人想把《泰坦尼克号》改编为歌剧。”
“《泰坦尼克号》是哪位大作家的名著吗?我怎么没有听说过。”唐瑛突然插话问。
“我知道,我知道,”法国领事千金丽达,高举着英文版《泰坦尼克号》,“这是周先生的最新作品,被美国批评家称为20世纪初最经典的爱情小说。”
宋美龄笑道:“原来周先生的作品在美国如此受欢迎,这本书我回头一定要拜读。”
“荣幸之至。”周赫煊道。
宋美龄似乎听丈夫提到过周赫煊和张学良的关系,她突然问:“周先生博古通今、融会中西,对眼下的战局怎么看?”
周赫煊笑问:“蒋夫人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真话。”宋美龄说。
“一塌糊涂。”周赫煊道。
“怎么个一塌糊涂法?”宋美龄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