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女生言情>嫁给乔医生> 第74章 【番外】人生不止如初见(乔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章 【番外】人生不止如初见(乔苏)(1 / 2)

列车在重峦青山里穿梭,穿过隧道时涌入一股凉气。

在快车尚未普及的阶段,绿皮车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开窗透透气。苏夏望着外面的青山绿水,秀丽风景缓解了20几个小时硬座的难捱。

大四上半学期学业完成,自己走了狗屎运被某知名新闻社录取,特立独行的上司并没有要求她下半学期去社里实习。

他怎么说的?

说她未来可能会一辈子在给他打工,所以趁还有半学期的时间,不如打着“深入接触民生”的幌子到处走一走。

几年后当苏夏摸清陆励言的脾气,才知道他是真心实地的想让她出去玩一玩。

可苏夏当时思想很单纯,觉得这是新闻社给自己的一次“突袭”试炼,是继5轮惨绝人寰面试后的最终“裁决”。她深思熟虑了很久,决定去偏远山区支教。

终于到站,她拖着行李箱顺着人潮往外。远远就看见一个朴实的男人举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在门口等,上面写着:苏夏。

“苏老师?”

在陌生城市遇到陌生男人接,苏夏肯定是有些防备的。可是眼前这个男人衣着朴素,脸上带着淳朴而和蔼的笑,让人看着心生好感。

“我是青林小学的老师兼校长,刘长青。”

苏夏愣了愣,没想到他会先说自己是老师其次才是校长,也没想到会是校长来接,顿时有些受宠若惊:“你、你好,我是苏夏。”

“苏老师来得正是时候,之前带班的女老师怀孕生产去了,”刘长青苦笑:“如果你没来,一到六年级的娃娃们得从早看我到放学。”

行李箱被他帮忙拖着走,苏夏有些不解:“为什么是看您?”

“整个学校就我们两个老师,她生孩子,剩下的只有我从语文交到体育课。”

苏夏傻眼。

出火车站就上了一辆很老旧的中巴车,一路颠簸了快1个多小时才到。

如果说火车站所处的地方算是个镇的话,这里已经是人烟稀少的深山村落。苏夏走了一阵觉得有些气喘。

刘长青带着她在车辙凹凸不平的黄泥土路上站着,让苏夏坐行李箱上缓缓:“这里海拔3000多,你从外头进来确实有些不习惯。”

苏夏调整呼吸,觉得不那么气短后不好意思:“现在好多了。”

四周都是青山,春末夏初城市里大多数都穿上了短袖,她在这里穿两件还觉得有些凉。

山上全是颜色葱郁的竹子,嫩绿到深绿颜色不一夹杂,山泉从山涧流淌,流动的风带来周边植物的芬芳。

真美。

然而还没机会继续欣赏,下一个交通工具就到了。

刘长青微笑着让苏夏先上:“以前坐过蓬蓬车吗?”

像小货车,背后搭了个弯起的深绿色油布棚。吊在车尾的男人似乎认识刘长青,开口是浓浓的地方方言:“老刘,吃老饭没得啊?”

“吃了,这是我们新来的老师,支教的。”

……咦?

刘长青见苏夏好奇,笑着解释:“我是山东人,到这里十几年了只听得懂,却说不来。”

“难怪您普通话那么标准。”

“难得哦,城市头的姑娘到我们这个乡卡卡头来。”男人笑得满脸褶子:“坐稳哦,莫摔哦。”

苏夏听得一知半解,车子启动后才知道为什么要叫“蓬蓬车”。

除了因为如果看见乔越,记得通知大家一起来吃饭。”

“噗,刘老师还真什么都说。”沈燕笑出声:“不过挺难得,竟然让乔越来通知。”

这工作以往都是她来的。

苏夏继续嘴硬:“是啊,是啊。”

真巧。

同行回去,沈燕挽着自己说了好多话,她都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苏夏恨不得两只眼睛都长到脑后去,仔仔细细地看。或许某个机缘巧合中能多说说话也好。

可惜……

没有。

刘老师也住在学校里边,几人到的时候,屋里已经满是饭菜的香气。

活泼的沈燕到了这里却变得有些安分,帮着人收拾桌子又摆碗筷。苏夏觉得自己也应该去帮忙,却被医队里另一个小青年魏东暗示:“让她去吧。”

苏夏愣了愣。

沈燕在刘长青身边笑得灿烂,老远就能听见她说话:“今晚上有什么?”

“哇,这个好。”

“老刘你行啊。”

她这会明白了,惊讶地伸出双手食指比在一起。

魏东比了个大拇指,继而偷乐:“妾有意。”

老刘确实很厉害。

一盘盘菜端上来苏夏都觉得自惭形秽,这边条件虽然有限,可刘长青自己养了鸡种了菜,收拾收拾出来,原生态的一桌让人口水直流。

一桌人坐位置,刘长青让苏夏和沈燕两个女的挨着坐,而沈燕偷偷拉她:“我们换换,我想坐你那里。”

苏夏旁边是刘长青,再这么一换后大家基本坐定,而自己的左手边的空位被后来的乔越坐上。

“那个……”她指着乔越左手边的一叠碗:“能不能帮我拿一下……”

男人起身抽了一个放她身前,继而将碗往下传,苏夏捧着白瓷碗内心满足流泪:虽然乔越没有回答,但她终于说上话了。

一顿饭吃得客主尽欢,可遗憾的是全程都是沈燕那几个在说,苏夏在听,乔越……在吃。

还得呆一阵,有的是机会多接触。

苏夏嘿嘿笑,那会也没别的意思,只觉得茫茫人海中再度相遇太难得。她想多了解他,再抽机会来报答他。

不过目前好像……

对方不太需要。

第二天上课前苏夏有些莫名的小紧张。

刚一跨进教室,声如洪钟那声“老师好”吓得她瞬间不敢动。

声波、太浪、摇晃,苏夏差点掉地上。她稳了稳脚跟,看着一排排坐姿端正超气十足眼睛亮晶晶的小萝卜头,怯意瞬间散去,重新充满了力量。

连着几天每个人都早出晚归。

苏夏和乔越几乎没时间见面,偶尔一起吃饭她却没勇气再找他说话,几天之后一点进展也没有。

而短时间的适应期一过,除了语文和英语,美术、品德和音乐也成了肩负的对象。

一个教室坐了整整6个年级17个小学生,她教一年级的3个小朋友认拼音的时候,就让别的年级做阅读,教六年级写作文的时候,就让小朋友们练方块字。

几天这么一下来,以前没有做过这一行没掌握到发声的诀窍,喉咙开始红肿,连着说话都有些沙哑。

然而有一天苏夏上课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水杯里被倒满了温热的水,打开时里面飘出竹叶嫩尖的气味。

6年级的班长陈春娟站起来:“老师您辛苦了,这是我们从竹子里抽的嫩芽,奶奶说喝了这个好。”

苏夏感动得当场哭出了声。

这些孩子全部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父母外出打工,有时候一年到头回不去一次。孩子们或许经历得很多,虽然没有看过什么听过什么,却懂事得格外早。

让人心疼。

当最后一个学生打扫完教室离开,苏夏坐在破旧的小板凳上沉思。

她给妈妈打了个电话,问她能不能帮她取一笔钱出来买成笔和本子,托人邮寄到镇上她去取。苏妈妈二话不说地答应。

心底有些慰藉,她托腮坐了会才意识到教室是没有窗户的。

有窗口却没有玻璃,横着几根木头条算是挡风,却挡不了越发刺目的光线。

想起上午坐窗边的小男孩脸色的两个红团团,她想了想,准备将教室改造一下。

苏夏把房间里剩余的报纸全部拿了出来,风风火火地跑过宿舍区跑到教室里。恰逢乔越今天回来的早,拎盆洗了个澡,脖子上搭着一根毛巾往回走。

他眼睁睁地看着苏夏从身边跑过却没停下来打招呼,侧头看了会再歪过去。

唔。

剧情有些不对。

以前乔越严重怀疑苏夏是不是按了一个叫“发现乔医生”的雷达定位器。否则为什么每次无论隔多远,她都能热情地冲自己招手。万年不变的是“乔医生,乔医生!去义诊啦?”和“乔医生回来啦?”两句话。

只要是自己回一个“恩”,她就能笑得眼弯弯。要是他多说一两句,这个小丫头的嘴都要高兴歪了,那双眼神看过来的时候简直就像……

“汪汪。”

学校守门的大黄摇头摆尾地过来冲他打招呼,圆溜溜的眼和那双重叠,乔越放下盆忽然想起一个词。

狗狗眼。

嘴唇勾起一个弧度。

坐了一天很想活动活动,乔越掰了下手腕却下意识往瓦房教室边走。

苏夏把报纸撕成a3纸大小,挨着去糊窗户洞。糊了一圈后觉得话注意发声方式,尽量沉下去说,不要用嗓子。”

不用嗓子怎么说话?

“你还在教孩子们音乐,”乔越有些无语:“发声方式。”

原来是这个意思,苏夏脑袋回转有些不好意思:“习惯说话用嗓子,沉下去总说不好,啊,啊,你听这样对不对?”

明显还是嗓子眼里挤出来的。

乔越说了句,然后问她:“我声音,和你哪里不同?”

“低沉有磁性,挺、挺好听……”

“……我说的发声方式。”

“好像是,”苏夏的脸红了红:“从那出来的。”

她指着的是乔越的胸。

男人顿了顿,最终放弃自己难得热心的一次失败教学:“回去领悟。”

他帮苏夏把剩下的窗户都贴了,最后为了光线好一些避开座椅处开了几条口,屋子顿时感觉不再一样。

苏夏抱着胳膊全程看,看他的背影,看他抬手,看他在逆光处侧头,五官模糊线条却很清楚,看得她慢慢捂着心口。

好像……

真的不一样了。

----

【番外】人生不止如初见(下)

差不多一个月,苏夏跟着刘老师挨着把所有孩子都做了家访。

越穷的地方反而对儿女倾注了越多的期望,孩子们很努力,可同时也背负老人太多的叮嘱。

而这里只有小学和初中,高中呢?

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有远见的,会把孩子转出去读。因为走到高中时,家里的老人差不多陆陆续续地孤单离开这个世界。

而有些却觉得读书不如出来挣钱,哪怕成绩再好也一意辍学,去广州,去上海的工地里日晒雨淋,运气好点一天也有200多块,运气不好包工头卷钱逃跑,一年到头颗粒无收。

小学17个,初中12个,一共29个学生,苏夏每一个都花了功夫去了解和记忆。

所以当上课发现“张尧”小朋友没来的时候,有些疑惑。

“谁知道张尧去哪了?”

张尧3年级,人很懂事也很刻苦。哪怕再忙也不会落下一节课。可他家是最穷的,也是离学校最远的,差不多二十几公里的山路。为了不迟到,无论寒暑他每早都是5点就出门,小小年纪坚持如斯。

“他奶奶最近不好,估计在家里帮做活。”

“有可能放牛去了吧?”

大家哈哈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