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妞妞没有抢到位置,有些气急败坏,“大柱,你再不起来我可挠你痒痒了啊。”“挠痒痒也不起。”可旺把身子缩成了一团。孙大夫年纪大,自然不可能和小辈们玩闹,在一边看着好笑,上去拍了一下可旺的屁股,“行了,可旺,又没生火,炕是冷的,你躺着作甚”“义父,你就让我躺会儿呗,快一年没睡过炕了,尽睡地上,我这腰都睡酸了。”可旺嚷嚷着。“臭小子,你才多大,腰就酸了。”孙大夫笑骂。“哥,进来,我让你躺一会儿”囡囡早早地就占了一个位,看见志文进到院里,想要起来让他。“不用了,你多躺一会儿。”志文没有进屋,就站在院里看大家打闹,有房有炕,再看看灶房,有锅有灶,嗯,这才是家啊。“志哥,志哥”正感慨着,听到黄四在叫他。“这儿呢。”闻声进到院子里的,除了黄四,还有马二和柳才。“小志,老柳带我们去看过那条溪了,水不错,就是小了些,他们原来几十个人没问题,现在恐怕有些不够用。”马二喜气洋洋地抬手擦了把汗,他这不是热,是兴奋。“去找老李,让他安排人在旁边挖几个大坑,蓄满水,省着点用,应该没问题。”这个问题志文早想过了,既然有水,就不能让它白白流走。这下齐了,志文觉得,就算外面有千军万马,只要攻不破关隘,山里有水有粮,那是困不死自己的。对了,人多的话山上柴禾可能不够,不过有志文在,那就不是问题,以后再建几个仓库,把柴禾堆满,就算他不在也没事儿。正文 第190章 冬日午后“来啦,老柳叔”十一和一个老者打招呼,“粮领了没”大中午的,他懒洋洋地躺在台阶上,边晒太阳,边啃着饼子。“领了领了。”老者乐呵呵地走过来,肩上扛着一个装了半满的麻袋,“大当家的真是仁义,还什么都没做呢,就发粮给咱们了。”这老者正是十一他们初出太行,先在村里向他打探消息,后在市集又巧遇的老汉,说巧不巧的,他还是原来涿鹿山三大头领之一柳才的父亲。“就数你积极,老柳叔,其他乡亲还没到呢,你那柳家村离这儿可不近啊,难得您老腿脚这么便利。”十一打趣道。志文为了进一步稳定涿鹿山原来这些人的人心,又宣布,凡是他们的直系血亲,都可以到山上来领三斤杂粮,其他亲友也可以领一斤粮。这样做既是为了收买人心,也是为了让原来这个庞大的情报体系尽快地运转起来,这些山民愿意通风报信,固然有部分原因是能分到粮,但其中的血缘关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涿鹿山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做主的人也换了,亲情关系势必淡薄了不少,那么,适时地用财物奖励刺激一下,是很有必要的。“领粮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柳老汉来到十一旁边,就势坐下,拍拍口袋,心中很是满意。三斤粮可不算少了,要知道,最近一次劫的粮,分到手中还没这么多呢,毕竟不是大商队,能有多少粮食。那十多只羊也就是每人沾了些油荤,过了下嘴瘾而已。柳老汉伸脚在十一脚上踢了一下,“咋了,十一,怎如此惫懒,你以前可不是这模样,黄四呢”新来的这伙儿人,他就认识十一和黄四,以前处得也不错,对他俩有种亲切感,这时见十一的状态似乎不太好,不由得有些关切。“病了,提不起劲儿。”十一说道,“黄四哥还不如我呢,这会儿躺在炕上,只能喝点高粱糊糊。”“哟,病的人是不是挺多的这么好的天气,村里村外也没几个人走动的。”刘老汉问道。“病的人是挺多的。”十一回答。“你们这是水土不服。”刘老汉断言。“这不是水土不服,”孙大夫声音暗哑地对志文说道,“放心,也不是瘟疫什么的,就是长期劳累,现在一下子闲下来,有些不适应而已。”自从进了涿鹿山,才几天工夫,人是成片成片地病倒。小英娘和囡囡她们三个丫头,还有小捷、宋献策、小林等人,此刻都躺在床上发着烧,少年和难民们病倒的也不少,包括孙氏父子也不太舒服,两人是强撑着给大家把脉看病。就是志文也觉得自己这两天异常疲倦。可旺或许是在路上病过一场,有些抵抗力,没见他有什么异常。定国算是个特例,病得最晚,喝了孙大夫熬的一碗药,睡了一觉后,就又生龙活虎的了。还好在太行山中之时,孙大夫带人采了不少药,志文也和小捷出了几次山,到附近乡镇甚至县城买药,药材现在是不缺,不过这次病的人这么多,也坚持不了多久了。此时志文他们几个没生病的,加上原来涿鹿山的柳才等人,都在一起,帮着孙氏父子二人熬药。听了孙大夫的话,志文稍稍放心,他是见囡囡发烧,典型的关心则乱,现在静下心来,其实这种现象也算正常。这些人在外面走了快一年了,其间经历了酷暑、严寒、疾病、饥饿、劳累等等,就算后期跟着志文能不挨饿,但身体终归是有些亏虚。之前要赶路,脑子里那根弦一直紧绷着,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盘,人一放松,病就来了。“十一,你给老汉说说,这大当家的到底多大”柳老汉挺好奇。志文今年其实才九岁,不过一直锻炼,营养也跟得上,这一年多的时间,身子骨是蹭蹭往上蹿,已经和一些身材矮小的汉子差不多高了,只是面相还嫩,看上去最多十三四岁的样子。其实不光是他一人这样,其他人包括后来找的孤儿们,个子都拔高了一截,特别是可旺,已经和他义父孙大夫差不多高了。“你猜猜”十一挤挤眼睛。“看那个头,应该有十六七了吧,可看面相,就只有十四五的样子,老汉可猜不出了。”“嘿嘿,我也不知道。”十一笑道。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这次到了涿鹿山之后,孙大夫和李智连那名义上的领头人都不愿意做了,执意把志文从幕后推到台前。其实不仅少年们都知道志文才是真正的话事人,难民们大都也心里有数,志文也就不再推脱,这次让山民们来领粮,也算是一个认识他的契机。只是志文年龄实在太小,让人知道了未免有些不妥,知道他底细的,最亲近的那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替他隐瞒,他的年龄算是一个小秘密。“你小子。”柳老汉高高举起手,最后轻轻落在十一的头上。“对了,老柳叔,你可别叫大当家大头领什么的,志哥不喜欢这样叫他。”十一提醒道。“那我们该叫什么”十一抓抓头,他也有些迷惑,“像我和黄四哥还有你儿子柳大哥,都叫他志哥,马二哥跟他跟得早,年纪也大,叫他小志。”柳老汉傻眼了,这两个称呼他都不合适啊。“要不你叫他公子,或是少爷吧。”十一说道。“公子少爷啧啧,”柳老汉叹道,“这可不是山寨头领的称号啊,你们不打算开山立柜了不立旗号了”“立什么旗号,”十一说道,“志哥说了,咱们不做土匪不劫道,要立什么旗号”这个问题,在攻下涿鹿山之前,黄四和十一就问过,被志文断然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现在就想躲起来,默默地积累财富,壮大实力,现在陕北那些造反头子还没什么名气,在这么敏感的地方开山立旗,那是公然挑衅边军,挑衅朝廷,是找死的行为。“真不劫道不立旗”柳老汉有些不信,这么多人啊,吃啥喝啥正文 第191章 没人会种的东西“真不立旗”一间屋内,柳才也在问志文。心里有些可惜,这涿鹿山的名儿还是他取的,上古炎黄二帝与蚩尤的那场著名战役据说就发生在这一带,柳才读过些书,灵机一动就把涿鹿用在这山名上了,也算是他们之前劫道用的旗号。“不立了,柳大哥,咱们以后做正经营生,这匪号对咱们是有害无益。”志文耐心解释,按老宋的说法,要学本朝太祖,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倒是涿鹿这名儿不错,以后弄个公司,不,应该是商社,就叫涿鹿商社。正经营生什么正经营生养得起这么多人。柳才心里直犯嘀咕,和他爹柳老汉想的一样。别看志文答应他们的就是做正经营生,可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粮食,对志文所说的并未放在心上,在柳才看来,能像他们那样,只劫粮,还不伤人,就算不错了。志文笑而不语,知道他不太相信,以后他自会知道,这毛衣毛布的生意一旦做起来,利润到底有多大。就算现在什么也不做,系统仓库里的粮食也够全部人吃上将近一年的。况且他还有三大神器呢,他之前在自己田里种下的已经快要收获了,等开春就在附近山上都把它们种上,用不了一年,志文相信粮食不再是问题。想到这里,志文不露痕迹地掏出一只红薯和一个土豆,“柳大哥,这东西你认识吗”玉米志文没有拿出来,那玩意儿据说费水,现在水源紧张,以后再说罢。柳才摇摇头。志文也不奇怪,向他解释道:“它们俩啊,易种,耐旱,产量还高,以后粮食咱们是不愁的。”柳才狐疑地从志文手中把东西接过去,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这玩意儿能吃志哥,你会种吗咱们可是见都没见过,谁都不会种。”志文抬起下巴,刚想点头,却突然想到,自己所谓的种田,都是用意念把种子放到田的上方点一下就完事儿,后面就只管等着收获了,可在现实里种田,他哪会啊坏了,光有种子,却不会种,这可咋办志文眼珠转了转,看来得找些庄稼把式问问,看看他们会不会种了。想到这里,志文头又痛了,现在缺人啊,一个个的都病倒了,只能先问下李智,看他知不知道难民里的种田好手,然后自己一一去问了。可旺和定国,一个没病,一个病已经好了,可是也忙得很。一天后,志文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屋内,没人见过,也没人会种。倒是有人说,看这两个玩意儿,应该都是长在土里的,可以埋在土里试试,看能不能自己长出来。志文自然知道红薯和土豆长在土里,可却不愿让人就这么埋在土里试种,要知道,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耽误一年的收成。看来,只能这样做了。“什么你要去京师”喝着高粱糊糊,病仄仄的小英娘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志文他们这一帮子人,住的地方都挨在一起,吃饭还是和以往那样一起吃,只是这几天小英娘和囡囡她们都病了,做饭的重任就落在了志文、可旺和定国三人身上,他们仨儿做的饭能是能吃,这口味嘛,就有些欠佳了。“小志啊,你是真闲不住啊”小英娘忍不住低声抱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她还想着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呢,没想到,这炕还没睡热乎,小志就又要走了。“宋婶儿,这么多人的生计,我不得不去啊。”志文耐心地向小英娘解释着。他本来的打算是在山上呆上几天,能过完年再去京师找毛衣的销路自然最好,快一年了,都在外面奔波,志文自己也挺累的。可眼下红薯土豆的种植问题,让志文不得不把行程提前,算了,趁着天冷,毛衣也应该会好卖些罢。京师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志文相信,既然这三大神器都有了,那在京师里找个会种红薯和土豆的人不难,搞不好还出书了,有明一代,可是出版了不少很有名气的农书的。就算人、书都没有,总有欧洲传教士的,这些东西就是他们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应该会种的罢。“好了好了,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年呢,我除夕之前肯定能带着年货回来。”志文向大家保证。“囡囡,哥给你带几个泥偶回来。”“是了是了,小英,不会忘了你要的吃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