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爷来了,这个时代的人,恐怕大都镇定不下来。罢了,自己也跑吧,志文可不想特立独行引人注意,再说,跑也是一种态度,现在与耿巡抚一系的人已经算初步结盟,送人头这么大的事儿都做了,跑几步表示一下也未尝不可,要是不跑,远远落后的话,没准这知州大人还会有什么想法呢。要论体力和速度的话,这里所有人都比不上志文,他这一跑,“蹭蹭蹭”几下就到了最前面,只有尚小成能勉强跟上,这还是志文没有尽全力的缘故,要是全力施展,这些人早被他甩在身后了。眼看商社大门遥遥在望,志文眼力好,远远看到门口围着一群人,难道他们才到不对,这账房都跑出来报信儿了,而且马也不见一匹,不会是才到。既然知州大人莅临,难道此刻不应该是有人陪他坐在院内屋里,喝茶聊天么,一大群人站在门口是要搞什么志文控制着自己脚下的速度,没有把后面的人甩得太远,及至门口,人群中有人喊道,“郑小弟,来来来,快来拜见知州大人。”正是他心心念念盼望着的周承允周大公子。三步并作两步,志文蹿到人群前,当头一人极为眼生,头戴遮阳斗笠,身着儒衫直缀,一身上下连带着鄂下短须都沾满尘灰,勉强辨得出那衣衫的底色是宝蓝色,看这众星捧月的样子,当是知州大人无疑了。“哗啦啦”,身后有些人还未跑到,就已跪倒在地,“拜见大人”“叩见老爷”的声音陆续响起,显得有些杂乱。志文心中哀叹,来了,穿越至今的第一跪看来是逃不掉了,在大明,只有身有功名之人才有见官不跪的权利,他要是装傻充愣不跪,无疑是在打知州大人的脸面。“草民”志文刚吐出这两个字,却又觉得不妥,自己好歹是识几个字的,这样的自称,会不会太谦卑了,遂改口道,“小人郑志文,见过知州大人。”说完双膝下跪,准备磕头,就在额头即将碰到地面之际,被人扶住了。“郑小弟就不必多礼了,诸位也快快请起,我这次来可没穿官服,不是什么大人,而是涿鹿商社的朋友。”贺文瑞说完,连连挥手,示意跪拜的诸人站起来,他这次来,除了要看山里的粮食情况,更是代表耿巡抚等人,着重与涿鹿商社拉拢关系的,自然要表现得亲民一些才好。志文心里舒了口气,虽说跪都跪了,再磕几个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这地上都是干了冒灰的黄土,磕头只做样子肯定不行,得实实在在地让头碰到地面,他是真心不想与之亲密接触。“谢大人。”现下志文被知州大人扶住,他装模作样地挣了几下,也就顺水推舟地站起来了。“都起来,都起来。”贺文瑞的长随在知州大人的示意下,将志文身后诸人都喊了起来。志文心里微有不满,涿鹿山中已经不行跪拜之礼了,哪怕是在粮食丰收后,他的威望大涨之际也是如此,一开始有些人还不太习惯,不过在志文放出谁再跪拜,就将其逐出涿鹿山的狠话后,就再也没人敢了。没想到才见这么一个知州,腿就又软了,看来任重道远啊。不过见官不跪,似乎也不好,像今日这种情形,要是个个都铁骨铮铮不肯跪,那就糟糕了。志文正纠结着,贺文瑞已经说话了,“周公子,这就是你口中称颂不已的郑小兄弟果然是个俊朗少年。”之前代表涿鹿山出头露面的,曾经有李智、孙大夫和宋献策,但在贺文瑞面前,就不能这般藏着掖着了,是以尚在路上之时,周承允就向贺文瑞坦承,一个叫郑志文的少年,不仅是涿鹿商社的大股东,更是涿鹿山的实际掌控人。“大人谬赞。”志文不知该如何回答,嘴里只能重复着没甚营养的话。“好了,不用客套,论年纪我算得上你叔伯一辈,若不嫌弃,你就唤我一声贺世叔,我叫你贤侄如何”贺文瑞很是豪爽地直接说道。这是什么情况,怎么才一见面就要认亲志文用眼角余光朝周承允那儿瞟了一眼,见他拼命眨眼点头,急忙躬身道,“世叔既然有令,小侄敢不从命。”他反应奇快,这番回答与贺文瑞的问话衔接得几无罅隙,避免了双方的尴尬。“好,我这贤侄,年龄虽小,却闯下了诺大基业,当真是年轻有为啊。”贺文瑞大声赞道,随后用手向外一指,“贤侄啊,我来问你,那些难民,你打算怎生安置他们”这才是贺知州尚未真正核实清楚粮食产量,就态度大好,不但不要人跪拜,还口称贤侄的真正原因。贺文瑞初到商社大门口,就看到了镇外有条不紊进发的难民大队,询问之下,才知道涿鹿山不仅自己种地织衣,还大量招募难民,令他颇感意外,这是捡到宝了啊。连年天灾,各地难民都不少,怎么处置这些人,就成了当地官府的难题,置之不理的话,治安大坏不说,还有可能引发民变,一旦有乱,那这官也就当到头了。正文 第436章 贺知州的担忧若要赈济,府库里可拿不出多少粮食来,地方官员少不得要找豪门大户化缘,或哀告,或耍横,各种手段用尽,也不见得能有多少作用,有背景的不吃这一套,没背景的,呵呵,自身都难保,实在也榨不出多少油水。现如今保安州有涿鹿商社替他把这隐患消除了大半,贺文瑞怎不欣喜若狂,即便那粮食产量是虚言,但看他们这般招人,定然也是不缺钱粮的,这等实力,足够让他另眼相看,引为援手了。志文转身,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那里人头涌动,正是他们刚刚送走,向山里进发的难民。“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他们啊,”志文答道,“种地、建房、做工,有的是活计等着他们。”“粮食”贺文瑞沉吟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了当地问,“粮食够么”“绰绰有余。”志文理所当然地回答,他自从劫了范家还有后金的存货,收获最大的就是粮食,具体的数字就不说了,涿鹿山最少在五年内,人口即便扩张到十万,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绰绰有余”贺文瑞眼神有些玩味地看着志文,他看得出来,这个少年说此话时没有什么犹豫,几乎脱口而出,说明是钱粮不缺,难道卖那劳什子的毛衣,真的有这么赚钱志文话才出口就有些后悔,在这些老狐狸面前,可不能把话说的太满,又见对面的周承允不住冲自己挤眉弄眼,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语还有神态恐怕暴露了涿鹿山的实力,得想办法圆过去。“是这样的,大人。”志文并未失态,不慌不忙地冲贺文瑞鞠了一躬,“今岁山里的夏粮大获丰收,产量总计达四百万斤,咱们涿鹿工涿鹿商社收了三百万斤,”志文暗自吁了口气,差点把涿鹿工会说出来了,这些事情外人实在难以理解,还是统一以涿鹿商社称之好了,接着说道,“按人均每天耗粮一斤,每月三十斤计,也足够十万人吃一个月,何况山里现在不过两万余人,那自然是绰绰有余。”保安州地处偏狭,并不是山陕难民进入京师的必经之道,是以难民数量并不算多,之前被流匪们裹挟了十多万到此,已经不少了,被涿鹿山击溃后,幸存下来的,少部分遁入周围群山之中,大部分仍是继续东进,往京师去了,志文他们又不是嗜杀之人,并未多做理会。这段时日招募难民并不是见人就收,以之前在涿鹿山干过活,流匪来了之后暂避的优先,若是新人,则以孤儿,和有家室的为重,前者自不必再说,有家室的,则是因为能种地,能织衣,心有牵挂,易于管理。其余人等,不论如何可怜,或是异常精壮,一旦不被招募,就只能吃些商社在镇子上施舍的粥了,涿鹿山众人,包括志文自己,虽然都是逃过难,知道其中苦楚的,也明白这种事情不是用来滥施好心的,需得有取有舍有决断。难民数量不算多,还能负担得起,而且施舍的这粥,虽然不是清如水,但也不能让人吃的有多饱,被淘汰的人,呆上几天,大多都继续往京师去了。这就是涿鹿山迄今为止人数并不算多的原因所在。“两万多人”贺文瑞似乎并不乐观,连志文所说的夏粮产量,都被他一时忽略了,捻着鄂下胡须盘算道,“那你们今夏所得,也不过五个月的开销而已,要是人手继续增加,还会更短,决计坚持不到明年收粮之际,还得早做打算,买些粮食贮藏才好,需不需要帮忙,本官与恩师在湖广一带多少有些干系,购粮一事也能出些力。”“多谢大人,怎敢劳烦大人操心费力。”一旁的周承允急忙说道,“在下也是商社之人,自当竭心尽力,不叫大人失望。”他这会儿已经咂摸出贺文瑞如此关注的缘由了,多半是涿鹿商社能吸纳难民,缓解局势,有助于他保住官帽,甚至往上爬,自然是要适时出来表示一下对这位大人的支持。“周公子我倒一时把你忘了,以你的能耐和人脉,买粮还不是小事一桩,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贺文瑞失笑,接着叮嘱道,“既有周公子出面,我自是放心,不过,还请早做打算,最好趁着现在夏粮新收,粮价不高的时候跑一趟,还能利用运河的运力,要是有所拖延,一旦入冬,运河结冰,运粮就大为困难了。”“多谢大人提醒,承允理会得。”周承允连忙应下来。志文初时还有些纳闷,这二人听到涿鹿山收获的粮食如许之多,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周承允还说得过去,应该是李定国向他透露过了,那这知州大人呢他的这个反应可是和志文之前见到的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啊。这会儿听到两人一问一答,志文才有些明白过来,这贺大人或许是在路上没有听说,又或是听说了却不信,此刻在担心涿鹿山粮食不够,生怕涿鹿山一旦缺粮,不但不能安抚难民,还会在保安州引发民乱,这才是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涿鹿山粮食高产的原因罢。不仅如此,还敦促他们商社早日南下购粮,如此看来,这贺大人也算是一个干吏,知道北地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按常理,涿鹿商社若想比较实惠地收购大量粮食,还是南下为好。只是他二人恐怕都不知道,这红薯土豆耐旱、产量高,还能一年两季地种,就不算志文那些不能见光的收获,明面上其实也足够支撑了。看着两人煞有介事地谈论着该如何南下,到哪里购粮,然后怎样走长江,进运河,到通州,再雇车西进保安,志文有些好笑,很想开口打断他们的谈话,但又觉得这样做的话,似乎显得自己很没教养,不得不继续耐心地听着二人娓娓而谈。待贺文瑞与周承允两人把南下购粮一事规划得差不多,甚至细节都谈了不少,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正文 第437章 一年两熟“贺大人心系百姓,真是保安州子民的福音。”周承允恭维道,然后右手虚引,“来来来,一路劳顿,又说了这半天的话,还请大人赏光,进去喝杯茶消暑。”贺文瑞消了大半心事,心满意足地抬脚,准备进院子休息去了。“呃贺大人,周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也无需花银钱购粮,”志文才一开口,周承允就急忙使眼色,志文在闫家村大有收获他多少能猜到,志文愿意拿出来招募难民他自然也无异议,但不能当着贺知州的面,表示自己粮食毫无压力,贺文瑞知道涿鹿商社在保安州立足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么多的粮食,是从何而来的呢让周承允失望的是,以往他觉得机智百变的志文,对他的暗示浑如不觉,仍然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再有五个月,不,或许五个月都不用,山里就能又收获一批粮食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能有四百万斤左右。”志文在后世虽然不种地,但他依稀记得,冬季,大约在农历的十月前后,即便在北方也是有新鲜的红薯土豆上市的,现在多少接触了一些农事,想来这两种作物应该是只要温度合适,就能生长,因此志文执意坚持要种第二季,只是出于需要养地力的考虑,才在第一季收获后等了一个多月,以便各家各户松地施肥。当然,以他现在的威信,在山里及周边愿意种红薯土豆的人家中,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志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番误打误撞的做法,却是错有错着,恰好符合了红薯土豆一年两季的种植时间。在后世,保安州一带隶属冀北,同样可以一年两种,换算成农历的话,分别是上半年一二月份种,五六月份收,下半年则是七八月种,九月底十月初收获。“你说什么”贺知州如同被蜂蛰了一下,本已迈进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