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微不同。那就是后金军的实际损失比历史上大了一些,抢到手的金银、物资、人口等等相应的少了一两成左右。建奴少去的一两成财货有一小半其实是成为了“红旗军”的战利品,因此现在黄汉的经济状况良好。第一百七十六章:补充兵额建奴至少比历史上的第一次入关多死了一千五百披甲人、两千旗丁和包衣,鞑子也应该多损失一两千人马。由于“红旗军”连续作战,现在因为负伤需要休养的骑兵和步兵不连已经残疾无法归队的有三百余人。在战场上流过血的老兵都是宝贝,这些人一旦伤愈归队无一例外都能够得到提拔。有二三百跟建奴死磕流过血的老兵作为军官底子,从随军劳役中挑选千把人成军,这支队伍只要训练半年战斗力就会超过明军普通边军。黄汉已经在两千上过战场的劳役中选拔战士,会枪棒会骑马的优先选拔为骑兵,已经补充了五百人在憨子、杨大年、袁思明带领下进行训练。由于骑兵待遇好,原步兵中也有许多人接受挑选准备升级为骑兵。最后有两三成骑术相对好一些步兵的入选,其中有二百原步弓手,他们接下来会每天勤练骑射,这些有基础的老兵训练一年半载应该能够骑战。相对于招募骑兵,招收步兵就容易多了,现在也有五百人在接受宋鹏飞的训练。这些人中有一百人训练鸟铳,二百人练习白蜡杆长枪,有一百人是猎户出身会射箭,因此作为步弓手参加训练,还有一百人训练刀盾,他们大多数是会家子有武艺。一千随军劳役人得以转正,成为步兵的将要拿到一两五钱银子的月饷外加五斗麦子的本色,骑兵的待遇还要高一些,他们多拿五钱银子一个月。“红旗军”的如此举动让随军劳役人人看到了希望,虽然他们现在每人每月只能挣六钱银子五斗杂粮本色,但是由于有奔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都想着下一次参战之时能够立功转正。介于主将言出如山,太多有两下子的会家子争先恐后要求成为“红旗军”随军劳役,大家都知道这其实就是预备兵,都是按月足额发放月饷和本色,虽然不多但是已经比关内明军到手的钱粮只多不少。关内明军的待遇很低,明面上是一两银子折色加五斗杂粮本色一个月,可是由于层层克扣,兵丁们能够到手一半就谢天谢地了,即便如此还屡屡欠着,今年能够把去年的饷银拿到手就算万幸。因此大明经常发生兵丁聚众闹饷的骚乱,一个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原本属于大明的武装啸聚山林成为了朝廷需要剿杀的流寇、山贼。一正一反,大明朝廷会造成多少损失可是大明文恬武嬉没人会理会在贫困线挣扎的升斗小民和基层士卒,最后大明的灭亡其实真的属于自毁江山。“红旗军”的名声打出去了,导致京畿之地的热血男儿趋之若鹜,不安心土里刨食的汉子都来碰碰运气,黄汉不仅仅收留了两千壮汉,还再次刻意留下了五百十三到十五岁的战争孤儿。加上原有的一百少年学兵,少年火器部队总人数达到六百,这些孩子都是预备鸟铳手,人人都要学习文化,接受民族主义熏陶。京畿之地有人口数百万,大多数人已经得知“红旗军”招兵条件苛刻,自认为有两下子的汉子才会寻觅机会争取成为“红旗军”正兵,刚刚招收的两千壮汉中应该有不少具备骑射技艺的会家子。但是黄汉不急于求成,有意让这些人从随军杂役干起,在这期间他们会不断被“红旗军”正兵考察。考察来自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人品,作奸犯科欺负老百姓的哪怕他是吕温候再世,“红旗军”也不要这样的人。不说怪话,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的朴实之人会得到优先权,哪怕他的战斗技能差强人意,勤能补拙,只要肯吃苦,日后加强训练,具备战斗技能那是早晚。刚刚经历过大战,“红旗军”就开始了苦练三伏,训练场上战士们挥汗如雨。所有的正兵都经历过实战,刚刚转正的新兵以前也以随军劳役的身份得到了战场磨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所有的战士都已经感同身受,训练时没有人偷奸耍滑,许多人还自我加压进行加练。永平府被后金军肆掠了小半年,这里的鸡鸭猪羊物以稀为贵价格暴涨。现在“红旗军”战士有三千余,还有许多伤病员需要营养,实在买不着如此多的肉类和禽蛋,为了增加战士们的营养,只能去海边大量采购海鱼制品。建奴入关倒是没有来海边转转,因此渔民基本上没有被祸及。可是大明老百姓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购买力有限,花闲钱买海鱼吃的升斗小民真的不多。因此风里来浪里去的渔民日子过得更加穷苦,夏天出海,船上都是一丝不挂的弄潮儿。桑羽带着一个总旗“红旗军”骑兵护送黄可造、刘在旗和几十个杂役来到抚宁海边找渔民交易,这里生意清淡没有牙行,所有买卖都被一家渔霸垄断了。于是乎,这个如同蒋门神般穿着黑丝绸短褂的渔霸倒了血霉,本来就嫉恶如仇的桑羽,这几个月接受“红旗军”军民鱼水情的教育更加可怜那些为了生活终日劳作的老百姓。他见到渔霸带着七八个打手欺负那些光着屁股的渔民,气不打一处来,最后的结果渔霸和两个铁杆打手被扔下大海喂鱼。从今往后这一片海域“红旗军”罩着,谁敢来收取保护费、垄断交易可以去找“红旗军”友好协商。渔民们眼看着作威作福十几年的渔霸在海里挣扎了一刻后沉底了,知道以后“红旗军”会保护所有的升斗小民,人人拍手称快。没有了渔霸的剥削,渔民们接到了大生意积极性空前,他们用传统工艺,现场腌制或者煮熟新鲜海鱼放配料用陶瓷坛子封存,采用如此办法,原本容易腐烂变质的海鱼能够保存长达一年时间。由于加工海鱼无一例外需要蒸煮或者烘烤,因此渔民们需要购买大量煤炭大量坛子和陶罐,现如今前往海边运回海鱼的大车每一次都是满载煤炭和陶瓷去交易,来回不空手,效率很高。第一百七十七章:徐光启五月十五日,永平府急匆匆赶来了以礼部左侍郎徐光启为首的一行人。这位徐光启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末著名的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领域的专家他是后世一致公认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友领袖和护教士,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全书。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永平府城里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