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要让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小孩子当谙版勃极烈?他那时还不十分了解汉人的历史,不知道汉人不仅有小孩子当储君,还有小孩子当皇上的。他所知道的大金国的谙版勃极烈可都是大人,第一个就是□□的二弟,当今皇上吴乞买,他一直跟随□□爷东挡西杀,可谓身经百战;第二个是完颜杲(本名斜也),他也是□□的弟弟,一直在军中担任都统。斜也不幸早逝,可是大金国还有那么多优秀的男人啊,比如他的阿民完颜宗干,还有四叔完颜宗弼,就算他们都是庶出,不能袭位,皇上不是还有嫡长子完颜宗磐吗,他也是立过战功的啊!
他问韩昉,韩昉不敢说,推托道:“这里面的事情太复杂,你还小,一时半会儿弄不明白。”
“不,我想知道。”完颜亮语气坚决,不容置疑。
韩昉了解完颜亮,他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只好告诉他,那是都元帅完颜宗翰和副帅完颜希尹,怕宗磐当上谙版勃极烈,才抢先向皇上奏请立完颜亶的。
“那为什么我阿民还有四叔也同意立合剌了呢?”完颜亮知道阿民和四叔一向与宗翰、希尹意见不合,“难道阿民他们也不希望宗磐叔叔当皇上吗?”
韩昉说:“你阿民要推行汉制,他希望立一个能够支持他的人。”
合剌能够支持阿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完颜亮怎么想像完颜亶都不像是个能够当皇上的人。
见话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韩昉索性把他知道的女真上层社会的内幕都告诉了他。这些事,完颜亮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特别是对他的阿民完颜宗干,他了解的还是太少啊。
完颜宗干是个有大志,又智勇双全的人,自幼跟随□□征战,他的勇敢,他的谋略和远见卓识,深受□□的赏识和信任,不仅委以重任,对他提出的意见也十分重视,而实践常常证明,他的见解是对的。在这方面,就是当时担任都统,后来任谙版勃极烈的完颜杲,也逊色三分。
在灭辽战争中,有一次完颜宗翰军中的副帅完颜希尹,抓住了一个辽国的护卫,得知辽主耶律延禧正在鸳鸯泺打猎,因为他刚杀了儿子晋王敖鲁翰,众益离心,西北、西南两路军都赢弱不可用。宗翰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战机,便从北安州派人向完颜杲报告说:“辽主穷迫于山西,犹事牧猎,不恤危亡,自杀其子,臣民失望,攻取之策,在于速,见谕若有异议,我当以偏师讨之。”
因为当时□□并没有命令他们攻取山西,完颜杲不敢决断。
宗翰再次派人来催促:“辽人可取之事已见,一失机会,恐怕以后再难图矣。今已进兵,当与大军会与何地,请速告之。”
完颜杲依然犹豫不决。
宗干说:“移赍勃极烈(宗翰的官名)灼见事机,再次来请,一定不是轻举妄动,况且他已经发兵,不可中止,请从其策。”再三言之,完颜杲才与宗翰约定会师奚王岭。
如果没有宗干,完颜杲终无进兵之意,那就错过了灭辽的最好战机。
但是宗干再有才干,因为是庶出,也无缘皇位。金国习俗是兄弟相传,即□□传位给他的二弟完颜晟(吴乞买),完颜晟传位给三弟完颜杲,完颜杲再传位给□□的嫡长子宗峻,宗峻再传其弟……但是不管怎么传,都离不开一个“嫡”字,别说是宗干,就是战功赫赫的完颜宗弼(本名“兀术”),也因为是庶出不能袭位。
□□阿骨打去世后,吴乞买即位(庙号“太宗”),宗干为国论勃极烈,与谙版勃极烈完颜杲一同辅政。宗干汲取了辽国的文化,为大金国建立了礼仪制度,定了官名和官服的颜色,兴办了乡学、和科举考试,还制定了历法和记时方法,使女真人从蒙昧走上了文明。
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宗干被更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吸引,便想用汉人的文化和制度,改革女真旧俗。然而改革旧俗绝非易事,当年昭祖略施法制,就差一点被族人活埋,宗干要彻底改变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和章法,其难度可想而知。几乎所有宗室贵族都反对宗干的改革,只有完颜宗弼理解并支持他,宗弼从中原掠来大批士人,协助宗干推行汉制,翰林学士韩昉就是其中的一个。然而宗弼力量是有限的,当时大金国最高权力掌握在皇上吴乞买和都元帅宗翰手中,特别是宗翰,手握兵权,连吴乞买都得礼让三分。
先说吴乞买,因为宗干是国论勃极烈,又是□□的长子,当年□□都那么信任宗干,吴乞买在明面上也不能反对宗干,对一些诸如“治历明时”等表层的不妨碍任何人利益的改革,他还是支持的。但吴乞买不敢得罪宗室贵族,而且他也习惯于旧俗,不愿意改变。封建制度最重要的一条是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吴乞买一点儿也不讲君严,宗干再三奏请,他才同意把皇帝寨改为上京府,修建了所谓的“宫殿”(不过是大一点的土房子)。平时和大臣们握手拍肩,谁家杀了鸡,宰了羊,来请他,他就去。他常和大臣们在一条河里洗澡,高兴了还一起跳舞,闲来无事,还喜欢拿起鞭子到郊外(其实也无所谓郊外郊内,因为都城上京跟荒郊野外也没多大区别)去放马。想叫他像汉人的皇上那样,端居九重宫殿,处处讲究君臣礼仪,他还真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