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造化图小说网>都市青春>明末汉之魂>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41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汉之魂 分节阅读 419(1 / 1)

d成真,当然要做得更加坦荡,省得被猜测。黄汉没有接玉匣,而是让郑孝文、孙传庭二人当众打开,让他俩拿出“传国玉玺”后先向文武百官和军民们展示。这一刻,郑孝文犹豫了,他心里没底,实在担心玉匣里根本没有传说中的先秦“传国玉玺”。孙传庭看出来端倪,他笑着安慰道:“郑大人,玉匣里肯定有'传国玉玺',汉王让我俩开启,乃是给予我俩最大的信任,难道这等小事我俩都办不好”郑孝文看了看一边说话一边挤眼睛的孙传庭,立刻明白了。瞧见真东西给大家展示一番未尝不可,如果里面没东西,直接装作被“传国玉玺”震惊了,然后哆哆嗦嗦双手高举玉匣山呼“万岁万万岁”即可,谁敢窥视黄汉不关心“传国玉玺”,而是在关注孙传庭,发现他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心里有数了。很明显这位明末俊杰已经归心,以后可以放手委以重任。没有出现意外,大火来得突然,崇德皇帝都来不及穿鞋就往外跑,谁还有空琢磨着跑入内室打开柜子、红木匣、玉匣取走“传国玉玺”再把它们锁好郑孝文打开玉匣,“传国玉玺”确实存在,这时没有人专门考证这方玉玺,先入为主认为这就是先秦遗物。连一向淡定荣辱不惊的孙传庭都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接下来气氛达到了最高潮,郑孝文、孙传庭轮流高举“传国玉玺”给大家展示,数万数十万军民官宦顶礼膜拜山呼“万岁万万岁”只不过没有人肯当着成千上万军民官宦的面揭开最后一层面纱,大家究竟是膜拜“传国玉玺”还是叩拜“汉王"心照不宣尔毫无疑问,“汉王”得到了“传国玉玺”给体系内军民官宦带来的归属感无与伦比,甚至于超过了打得建奴亡国灭种。私下里,太多军民在议论改朝换代,“汉王”登基称帝在体系内乃是众望所归毋庸置疑。贪腐成风国将不国,参与贪腐的士大夫心知肚明,士子、举子、进士来到“汉王”治下做官、做胥吏后用不着迎来送往、用不着贪赃枉法,收入能够保证。用心做事的官员、吏员不会被忽略,考绩都是依据老百姓口碑,参照政绩公平对待,贿赂、收受贿赂同罪。因此太多士大夫、士子放下私心杂念认真处理公务,基本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他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也有许多人得到了提拔。况且“汉王”体系不拘一格用人才,哪怕是担任吏员的士子,只要工作做出成绩,一样的可以一步步升迁不封顶,做到封疆大吏布政使、巡抚皆有可能。辽东何其大也“红旗军”岂肯依托原辽东长城建立防线故步自封第一步目标就是全取漠南,恢复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接下来谋取漠北,把实际控制区往西伯利亚推进。辽东很快就会变成关外腹地,地方大着呢,最少设一个承宣布政使司,早晚要往文治过度,需要的县丞、知县、知州、知府等等官员少不了,带来的升迁机会自然多。黄汉以后根本不考虑修建长城,只会定期维护保留下这个历史遗迹。而是把精力、财力用在训练骑兵,只要发现某个草原上的部落贼心不改还胆敢入关打劫,等待他们的命运灭族。大草原何其辽阔宣誓主权必不可少,紧靠长城的草原、山林相隔一二百里必须修建一座城池,更远的北方可以掌握二三百里范围内就会出现一座汉人的城堡。关外所有的城池、堡垒都不是单一用来驻守仅仅起到防御作用,因为以后的“大汉帝国”不懂如何防守,只知道把潜在的敌人寻找到歼灭之。城堡不仅仅是宣誓主权,还是带动周遍发展的基石,也是方圆几百里的商品集中地,拥有官衙、寺庙、军营、医院、学校、集市、工厂等等配套设施。黄汉心情不错,正月里几乎每天都宴请文官武将,在跟大家喝酒谈心之时畅谈以后如何在北方布局,争取彻底消弭几千年里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来自于游牧民族的祸端。不防守,只管攻击的模式听起来貌似不靠谱,但是“红旗军”旧将都无条件相信做得到。孙传庭、陈奇瑜、曹变蛟、猛如虎、虎大威等等原大明文武经历过了沈阳攻防战,也是自信满满。他们都仔细研究过了飞行军在天上指挥地面部队接近、包抄草原部落的战术构想,一致公认行之有效,都跃跃欲试。大草原上的部落一盘散沙,相互之间联络困难,一路“红旗军”两万人马,有可能将要对阵潜在的敌人四五万。但是这些敌人以部落的模式、或者以家庭的模式逐水草而居,散落在几百里方圆。“红旗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只要找得到就不愁吃不下,原本找大草原上的部落千难万难,如今有了热气球、有了训练有素的飞行军空中侦查,这个大难题迎刃而解。文官武将对接下来的扫北行动定点清除潜在威胁充满信心,虽然鞑子穷得很,但是战马、挽马、牛羊不会少,征服他们,也应该亏不了本。只不过有些官员不太理解,极北之地虽然广袤都是没有什么用处,为何“汉王”谋划着夺取、控制那些地方第九百二十八章:司马昭之心过年这几天还出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出身蒙古贵族的娜木钟自信那是天生的,因为她乃是公认的草原上百年一遇的美人。林丹汗、红歹是这两位关外枭雄都为她倾倒就可见一斑。她为“汉王”寻找到了“传国玉玺”立下大功,当然要求得到封赏,并且提出了一个小小附加条件,请求留在“汉王”身边,哪怕做个侍婢也心甘情愿。这个女人其实是瞧上了跟她年纪相仿的“汉王”,准备逮到机会自荐枕席而已,黄汉当然心知肚明。但是黄汉装傻,给了娜木钟“辽阳夫人”封号,给予朝廷一品命妇待遇,至于她是不是坚持留在身边伺候,无所谓。一品诰命当然不可能伺候人,这段时间一直都是“汉王”的座上宾,这个女人不是文盲,比较大气,酒量不错,汉语说得溜,跟文官武将闲聊、畅饮之时落落大方,倒有些类似于交际花。“汉王”究竟有多大权力,如今没有明确界限,那是因为大明把藩王当猪养,给待遇不给权力和政治前途。黄汉给予娜木钟“诰命夫人”待遇,究竟算不算册封算大明的封赏还是算“汉王”的私赏没有人提出异议。娜木钟很聪明,直接跪下谢主隆恩,崇拜强者的她认准了黄汉,根本不可能理会大明皇帝。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保住大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对于后世一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第九百二十九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河防线太长,刘之伦跟方正化进行了分工,各自率领人马负责几百里,但是为了联络方便,两人的中军相隔不算远,不足二百里。京营人马的家眷绝大多数在京师或者京城周围的州城府县居住生活,不少将佐出自将门世家。刘之伦无法得知这些人对大明有多少忠诚度,更加判断不出天子家奴出身的方正化作何打算他跟方正化见面后请出圣旨诵读内容后主动跟方正化商议,坚决不肯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其实方正化已经猜出刘之伦的请自己来议事的最终目的,不想再你来我往进行旁敲侧击,直接拿出黄汉的书信给刘之伦看。然后开诚布公道:“刘阁老,咱家其实跟您一样,已经跟汉王相处足十年,汉王言出必践且宽厚仁慈、有容人之量。咱家相信他即便得了江山也不会苛待当今圣上。”人家一个太监这么有种,直接表明立场,刘之伦当然不能怂,他投桃报李也把黄汉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拿出来。直言不讳道:“唉事到如今汉王其实应该是骑虎难下,放弃兵权必然不得善终,况且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坐视汉王失势”方正化道:“咱家多次跟汉王协同作战,深知在红旗军将士们心中,汉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朝廷真有本事算计了汉王,红旗军必然公然造反,大明江山社稷恐怕也是难保。届时局面会更加混乱,整个大明都陷入内乱已是必然,死于非命的军民根本无法预估。然,如果你我按兵不动,暗地里默认汉王成事,恐怕整个大明也没几个将领敢于跟红旗军兵戎相见,死难的军民恐怕不会多。”刘之伦道:“方公公言下之意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对、不对,本官用词不当,汉王善待军民修建水利赈济灾民,对国家有百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